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台湾特殊的历史际遇、政治体制的本土化流变以及解严后的"去中国化"教育形塑了台湾青年世代的"台湾人"情感和"台湾意识",这种强调台湾并区隔大陆的身份认同不仅影响了台湾的政局走向和社会变迁,也成为两岸和平统一进程中的绊脚石,"太阳花学运"以及时代力量的崛起都警示我们,应该在不断完善自身、把握两岸关系主动权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两岸的青年交流问题,并不断探索两岸的文教交流与合作,力求建构台湾青年的正确身份认同,进而减少两岸和平统一的阻碍。  相似文献   

2.
台湾青年世代正义议题涉及高等教育的学用落差、高失业率、低薪与贫困化、购房压力及公共事务参与管道不畅等诸多层面,近年来一直是台湾公共领域的重要议题。在群体性焦虑下,台湾年轻人发起了新一波谋求世代正义的社会政治实践。在选举政治逻辑下,台湾两大政党出台了一些新策略予以因应。台湾青年的世代正义难题,为大陆台青政策的整体规划提供了新契机。  相似文献   

3.
2014年发生在台湾地区的太阳花学运中,台湾青年由政治冷漠群体走上台湾政治舞台,他们的运动诉求具有明显的反中倾向,出现中国认同危机。从世代政治视角分析发现,趋左的青年政治生命阶段、历史上特殊的群体成长经历和经验以及现实中两岸和平发展的利益分配问题等三方面导致了学运中台湾青年国家认同的异化。后太阳花时代,应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台湾青年、务实的方式与他们分享发展利益、用中华文化软实力引导他们认同中国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4.
于秋时  徐嘉 《现代交际》2023,(10):112-120+124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未来青年工作的发展方向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国家十七个部门联合下发指导意见,鼓励加强规划,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本文研究青年发展型城市,从内涵及特征着手,围绕建设试点的背景、价值意义及全国建设进程进行阐述,提出做好试点工作,以点带面,为全国其他城市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积累经验,让青年发展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共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街角青年”作为城市青年边缘群体的客观存在已经无可置疑,当前的任务不是去指责谁,而是要为“街角青年”的正常社会化与正常社会生活出计献策,帮助“街角青年”走出街角,参与到主流社会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6.
街角青年作为城市青年边缘群体的客观存在已经无可置疑,当前的任务不是去指责谁,而是要为街角青年的正常社会化与正常社会生活出计献策,帮助街角青年走出街角,参与到主流社会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7.
随着两岸关系发展的新进程,两岸青年交流也呈现出常态化、多样化和制度化的趋势,同时也存在着注重形式、交流动力不足等问题。对台湾青年群体政治意向调查显示,“去中国化”教育以及媒体乱象造成的青年认知混乱是当前两岸青年持续合作最主要的障碍。两岸青年交流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得以持续合作最终取决于两岸青年交流的制度化和理性化,构建文化认同机制、共同参与机制和社会融合机制是未来两岸青年持续合作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8.
农村青年流动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杰 《当代青年研究》2002,(5):40-41,14
目前,全国大约有一亿“非工非农”的城市农民,他们的现代素质养成面临巨大的问题,本文针对现状,提出若干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9.
青年梦与中国梦是相辅相成的。中国梦要靠广大青年的努力奋斗去实现,从近代中国的悲惨命运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与前进,到如今我们终于有了拥有梦想的勇气,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靠的是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现在,时代又赋予青年去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从中国梦的内涵可以看出,青年人不仅是中国梦的建设者,而且也会成为中国梦建设成果的最大受益者。我们可以说,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及创新精神就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同时,青年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能够锻炼成才,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主题:青年发展与发展青年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如果说20世纪青年研究主题是“青年教育”,21世纪青年研究主题则将扩展至“青年发展”。研究青年发展,首先应研究影响青年发展的内在动力与维度取向。新世纪青年的发展,不再像以往几代人,仅在某一维度追求发展。而是希望在三个维度(价值、技术、效用)上都得到发展。青年已从“边缘”走向“主流”;青年从成人“接受”转向对社会“反哺”。因此,要关注青年发展中的“新白领”与“后现代”现象。改善青年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加强对未来的青年政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自“五四运动”以来,国内青年研究业已历经了近一个世纪,青年研究的学理化、专业化与规范化有了很大进展,学者们就青年研究学科化及青年学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大量探讨。但是,纵观当前的青年研究,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内卷化、碎片化与泛政治化等学理困境。超越青年研究的现有学理困境,可以考虑实现三个基本转变,即从对策性研究向解释性研究、从同一性研究向批判性研究、从结构化研究向过程性研究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以都市流动青年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调查青年个体及家庭婚房获取的动机和策略实践,在制度—行为的分析框架下,探究当代都市流动青年婚房获取的困境所在。研究发现,在行为取向分类上,青年个体展现出规范型、工具型和期望型三种婚房获取动机;青年家庭互惠分别采取了全款购房、按揭购房和过渡住房三种婚房获取策略。制度逻辑整合下的国家福利政策(属地性社会保障、剩余型住房政策、低位的家庭支持)对上述动机和策略产生影响,导致后者呈现出异化和冲突的制度病理。动机异化内隐的是占有、投机和交换的制度逻辑;策略冲突体现在个体生命历程弱势期和市场化逻辑相冲突,去家庭化意愿和家庭化现实相冲突,家庭责任过重和低位的家庭支持相冲突。因此,青年婚房困境的疏解急需系统性的社会福利政策改革,以减轻青年家庭负担压力,使住房回归居住属性,保障青年群体共享住房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农村中非农业户口无业青年在其阶层地位与阶层文化的转换过程中出现错位现象.此现象导致游离于农村与城市之外的"游离的人"的产生,并伴随着原有优越阶层文化所面临的尴尬处境出现.转型社会中"游离的人"与"优越的尴尬"情结迫切需要人民的关注与理解.  相似文献   

14.
15.
Book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Pastoral Man in the Garden of Eden: The Maasai of the Ngorongoro Conservation Area, Tanzania. By Kaj Arhem Livestock Development in Kenya's Maasailand: Pastoralists'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 By Phylo Evangelou Tenants and Nomads in Eastern Sudan: A Study of Economic Adaptations in the New Harfa Scheme. By Gunnar M . Sorbo Animal Health Services in SubSaharan Africa: Alternative Approaches. By Cornelis de Haan and Nico J. Nissen Food Produc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Sahel: Lessons from Mali's Operation Riz-Segou. By James R. Bingen Population, Health and Nutrition in the Sahel: Issues in the Werfare of Selected West African Communities. Edited by Allan G. Hill The Camelid: an All Purpose Animal. Edited by Ross W. Cockrill  相似文献   

16.
17.
2014年以来,台湾地区发生的"太阳花学运"与"反课纲运动"等青年社会运动对台湾政治格局、社会秩序与民主思想带来强烈的冲击与影响,运动中的"青年反叛"现象反映了相当部分的台湾青年在当前两岸关系与社会发展态势下的思想价值倾向与行动主张,一方面从群体特质与现实困境来探究"青年反叛"的主客观基础因素,另一方面从青年社会运动发展演化的六个阶段,即导火索事件、网络舆论"发酵"及网络从众蔓延、集体动员规模壮大、行动升级并达到高潮、多次博弈谈判及运动转折点产生、运动退潮及行动终止来分析台湾青年社会运动所折射出的社会心理与集体行动特质。  相似文献   

18.
SUMMARY

In comparing alcohol use between American Indian and non-Indian youth, the age at first involvement with alcohol is younger, the frequency and amount of drinking are greater, and negative consequences are more common for Indians.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results from the first phase of an innovative alcohol prevention program targeting urban Indian youth. Urban Indian youth were chosen as the participants since the majority of the roughly two million American Indians now live in urban areas. The Seventh Generation Program described in this article is unique in that it blends mainstream prevention approaches with American Indian culture to produce a program that is culturally sensitive to and appropriate for the urban Indian community in which it was developed. A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design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Generation Progr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