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能做的体验和积累不外乎生活体验、文本体验、课堂虚拟体验,教师要切实钻研文本,研究教学,引导学生完成体验和积累。  相似文献   

2.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让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形成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一门课程。教师必须把《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要求"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落实到教学中,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  相似文献   

3.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生活体验,缺少写作素材,一向是困扰学生,也困扰教师的老大难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是关键。  相似文献   

4.
儿童线描写生体验教学是指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儿童主动观察生活中的实物,感知物体的形体、声音、材质等美感,强化儿童的内心体验,让儿童以特有的用笔、用线方式表达对物体的感受。儿童对事物的认识是直接的、真实的,他们利用各种感官最直接的感知,进行最真实的体验。  相似文献   

5.
语文体验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感悟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等实践过程中,发展语言素养。实践的真谛在于变革,体验是亲历变革的心理反应和成果,学生的言语体验是任何人都无法“代庖”的,也是不可能接受的。它是以理解语感为核心,  相似文献   

6.
所谓“生活作文”,指的是教师通过研究并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生活,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生动地反映生活,使学生写出生活气息浓厚、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的作文教学方法。我校以校本课程《生活与作文》的编写、实施为主要载体,结合每学期的体验教育、艺术周、科技周、读书周等活动,将“生活作文”理念渗进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追求作文教学的生活化,追求生活与作文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内蒙古M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探讨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理论问题:以学生经验为基础,在物境生活资源、情境生活资源、意境生活资源中挖掘体验源泉;拓宽活动渠道,精心设计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或置身于某些活动的情境,获得真切的感受;通过激活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反思、坚持反复实践,升华体验.研究了怎样通过激活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思政课沉浸式体验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历史中和场景中,回溯历史初心,描绘时代蓝图,培育发展意识。思政课沉浸式体验教学的实施,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引导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激发学生现实场景中的思考能力,促进教育方式的多元合力,构建高效的思政课沉浸式体验教学课堂。  相似文献   

9.
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由此可见,在品德课程的教学中,要让"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借助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  相似文献   

10.
现在的初中生迫于升学的压力“埋头读书”.生活圈子狭小,知识面不宽,人生体验不足.文化、情感的积淀不深.写起文章来往往陷入一种“懒思维”状态,作文成了“套版反应”。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常常忽视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忽视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对生活没有感性认识,没有倾注自己的情感,对外界事物的感悟就来得少来得慢.如若没有感悟,怎么可能抒发真情实感,当然要写出可读性较强的好文章更是无从说起。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的德育中,教师经常创设一些所谓的德育情境体验活动,这类体验活动表面上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然而对于他们心灵层次的冲击与感动究竟几何尚待观察。对很多学生而言,这可能只是一种饶有趣味的日常游戏而已。很多德育情境的创设,教师们也是煞费苦心,但是由于脱离了真实的生活,抽离了生命的真实体验,仅仅给学生带来虚幻不真的感觉。德育成了空谈与教条。  相似文献   

12.
道德体验教育是一种倡导回归生活世界、回归自然之境和体验者内心世界的道德教育意识和教育思想,它主张教育的过程向学生和教师双向开放,并开发能使其内心敞亮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实践样式。文章主要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劳动体验、情感体验、大自然的体验思想,并探讨了实施道德体验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过程是倾注着个人感受和体验的生命活动过程,作为表现“成年人与儿童在审美领域的生命交流”的儿童文学,将会给学生带来更为深沉而强劲的生命启迪。因此儿童文学教学的真谛就在于引导学生体验童心,引领他们在诗意的精神家园里与儿童本真的生命一起漫步对话,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和升华。  相似文献   

14.
当幼儿教师和家长遇到儿童的争宠行为时,通常会认为他们看到儿童的纠缠、竞争、嫉妒、哭闹等现象就是儿童争宠行为本身。从现象学的视角看,儿童争宠行为在本源上是儿童正在以排他性方式获得“爱”的感受、驱散其内心焦虑与恐慌的情感体验。通过对案例的现象学分析与教育者生活体验的反思,理解儿童争宠行为之意义,以期更好引导学前儿童形成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作者写下水作《此情谁诉》引导学生进行“抒写真情”写作训练为例,论述了教师写下水作的重要意义:教师写下水作,易于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教师写下水作,能起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写下水作,能体验写作的酸甜苦辣,使作文指导更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习作要“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习作是学生对生活个性化的体验、思考与积累,是个体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因而,教师要在习作教学中大胆创新,引导学生的习作走向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伴随着他们成长的足迹,使每个学生在充分展示自由心灵的习作过程中得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合作体验教学方式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合作小组,组员共同完成一项或者一系列有设计有关联的任务,这样个体和小组都处在相对真实的社区环境中.学习型社区从学术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多方面支持个体的发展.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课程中,加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合作体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在发展汉语教师技能的同时更快地弥补...  相似文献   

18.
当前,生活化的活动教学因具有明显的实效性而成为小学德育课程的普遍教学形式。活动教学重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直接经验,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空间、活动空间、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和主动学习中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19.
正新课标实施后,教师的角色有时更像是一个"点拨者"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等基本特征。他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人存在方式的生命体验,不仅具有整体教育生活的意蕴,而且具有师生独特的精神历程,它引导生命个体不断走向更为开放的世界.在当今充满意义危机的时代,要使受教育者从对繁杂知识的掌握和世俗功利的追求中走向以生命为本体的教育,就必须确立生命体验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和引导学生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