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荀子思想尤以礼学见长。尽管其历史观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但是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儒家以礼治国的思想,批判总结先秦诸子思想又多有融合,从人文和历史的高度挖掘礼仪制度的深层蕴涵,从社会、政治、人生、道德等纬度全面开拓礼仪制度的广泛外延,从而构筑了博大精深的儒家礼学思想体系,奠定了上古殷周文化模式向中古封建文化模式转型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韩宏韬 《东方论坛》2011,(2):6-9,18
魏晋以来学术重南轻北。至隋代,随着全国政治统一,南北学术开始合流,但尚未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而初唐的文化整合却理性得多,提出了"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方针。从《五经正义》所选用的传注来看,与东晋以来的南学取向一脉相承。但从其所据义疏来看,诸儒在整合中表现了平衡南北的努力。与其他几部《正义》多取南学不同,惟《毛诗正义》更多明显的北学倾向,这不仅纠正了魏晋以来的学术偏向,而且有力的引领了有唐一代的学风。  相似文献   

4.
朝鲜实学中的北学派产生于祸乱不断、民不聊生、百废待兴的17世纪。彼时,西学东渐之风已通过赴京使臣这一媒介以汉译西学书籍、西洋器物等形式传入朝鲜王朝。在内外因素作用之下,北学派选择自主开放的态度,在“崇明排清”压力下力主学习“清欧文化”,试图以此来改变本国落后的状况。尽管北学思潮曾给朝鲜思想界以冲击,但并未动摇朝鲜传统的统治思想与根基,最终未能使朝鲜社会走上近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5.
北学派是在朝鲜封建王朝统治日渐腐朽、各种阶段矛盾日益尖锐、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历史背景下,同时又在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北学派先驱洪大容、朴齐家、朴趾源等提出“北学中国”的倡议,体现了他们在思想上坚持传统儒家“和而不同”、“包容并蓄”的思想理念,在经济上提出“利用厚生”发展生产的务实主张.以大力发展物质生产,提高科学技术等方面来“和谐”朝鲜王朝各种社会关系,极大地促进了朝鲜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相似文献   

6.
7.
中国遣使的历史由来已久,创作了不少有关的出使文学作品。使安南的中国使臣创作的一系列使安南作品(以下统称使交作品),记录使途见闻及有关的历史事件和感受。他们还与接伴的安南官员或国王互相唱和诗。这些诗歌既有文学价值,又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8.
论夏峰北学(续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之际,作为北方儒生共同体领军人物的孙奇逢,以其回归、重释孔孟经典来整合理学各派的内圣思想,以及“舍三纲五常无道术”基础上的“礼理合一”的外王思想。其两者的完美结合,一方面为清学的展开提供了新平台,另一方面也使得在清代北方形成的以孙奇逢为宗师、以会合儒学各派为特征的夏峰北学成为可能且风靡北方。在三百多年的流变中,既有以王余佑为代表的侠儒兼收的河北夏峰北学,也有以“中州十先生”①为代表热衷于理学的中州夏峰北学;既有如汤斌这样的理学名臣,也有不名一文的下层儒生;既有崇尚心学的张沐、赵御众,也有程朱派的耿介;既有走向考据学的费密,更有走向西学的薛风祚。而到近代,在西方知识体系的冲击下,在以王锡彤、李敏修、嵇文甫为代表的夏峰北学后学的努力下,其创造性地嬗变为现代地域学术之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明清之际,作为北方儒生共同体领军人物的孙奇逢,以其回归、重释孔孟经典来整合理学各派的内圣思想,以及在“舍三纲五常无道术”基础上的“礼理合一”的外王思想。其两者的完美结合,一方面为清学的展开提供了新平台;另一方面也使得在清代北方形成的以孙奇逢为宗师、以会合儒学各派为特征的夏峰北学成为可能且风靡北方。在300多年的流变中,既有以王余佑为代表的侠儒兼收的河北夏峰北学,也有以“中州十先生”为代表热衷于理学的中州夏峰北学;既有如汤斌这样的理学名臣,也有不名一文的下层儒生;既有崇尚心学的张沐、赵御众,也有程朱派的耿介;既有走向考据学的费密,更有走向西学的薛风祚。而到近代,在西方知识体系的冲击下,在以王锡彤、李敏修、嵇文甫为代表的夏峰北学后学的努力下,其创造性的嬗变为现代地域学术之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洛阳桥歌是北侗地区世代流传、广泛传唱的玩山歌,在侗族文化里被认为是传说中的桥。本文对洛阳桥歌的内容和历史上的洛阳桥的相关知识进行比较,认为洛阳桥就是福建泉州的洛阳桥,洛阳桥歌是根据其相关传说改编而成的,是汉、侗文化融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11.
公元4~6世纪北方地区发生了14次瘟疫和7次畜疫灾害,瘟疫的发生主要在今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地区;畜疫的发生主要在今山西、河北、甘肃、苏北地区。疫灾的发生具有稀少性、严重性、地区性、群发性和大部分由战争引发等特点。总结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末北方地区疫灾基本情况与特点,有助于为现代北方疫灾研究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2.
十八世纪中朝文人间的来往序跋是两国文人用于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两国文人间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现存序跋39篇,多由清著名文人纪昀、李调元、潘庭筠等撰写,其文字在中国文献多失载,文献价值重大。朝鲜朝文人多请清文士作序,意在藉此提高声名或仰慕名士风采等,并在十八世纪中后期形成请作序跋的高潮。两国文人请序题跋行为在促进双方文人加深学术了解,建立深厚学谊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是英国国债从无序走向有序,进而完成制度化的重要时期。英国国债制度化蕴涵着三层含义:英国财政机构的健全与国有化英格兰银行的组建成为英国国债制度化的首要条件和重要内容;在法律上,英国政府对国债的利率加以引导、限制,使国债的运作呈良性之势;税收国有化的实现以及偿债基金的建立使确保国债顺利进行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备。英国国债制度化的实现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 ,以英国为首的国家联盟击败了法国 ,建立起了大西洋贸易体系。英帝国的广大海外从属领地开始大量吸收本土过剩的人口 (失业者和穷人 ) ,也为流放的犯人提供遥远的监狱 ,以确保帝国战略利益的安全。 18世纪英国的海外移民 ,一方面为英国人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 ,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帝国内殖民地的经济发展 ,建立起了帝国范围内的经济和贸易体系。  相似文献   

15.
18世纪英国小说的繁荣可谓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次文艺复兴。这一时期的小说家不仅成果硕然,而且风格多样。前期的小说传统包括流浪汉小说、全景式小说及书信体小说,以现实主义为特征,而后期的小说传统则包括感伤主义小说和哥特式小说,以浪漫主义为特征。本文就各小说传统的特点及影响展开综合性论述并通过挖掘前期与后期小说传统的差异与联系说明英国小说从现实主义转向浪漫主义既是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哲学嬗变在文学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英国,针对过多犬类对于公共健康、财产安全、狩猎法维护与济贫等造成的问题,民众与政府在犬类管理上经历一个由屠杀到征税的过程。对犬类征税旨在限制其数量,但是也引发了持续整个18世纪的争论。在国家权力限度、狩猎法改革、公共道德改革等方面的争论反映出养犬长期成为英国社会问题的归因指向。直到18世纪下半期,动物主体权利的主张开始出现,犬类地位上升,养犬才由多余成为必需。1796年《犬类税法》的通过以立法的形式肯定了这种变化,从而保障了英国普通民众养犬的权利。  相似文献   

17.
18世纪英国小说是作为一种对深远的文化和社会变化的文学反映而出现的。社会和文化的变化以文学的形式反映出来,小说成为了一种载体;反过来,因为小说对于这些变化的反映而进一步促进了这些变化的发生并且使某些观念得以牢固树立。  相似文献   

18.
16至18世纪国家对蓄婢行为的控制削弱,蓄婢现象突出。其主要表现为:婢女数量增多,分布广泛,蓄婢成风。立足于社会史和女性史的角度对此现象进行考察可发现,除了灾荒、官府的横征暴敛、高利贷盘剥和清初奴隶制残余向内地扩展以外,扭曲的男尊女卑观念、奢侈的社会风气以及从事婢女交易的专业团伙和中介人的存在也是形成婢女现象的根源。对婢女现象的再考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下层女性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9.
从 1 9世纪 70年代到 2 0世纪 ,中国处于不断的改革或革命中 ,小说也相应存在一种共通的现象 :继续着古典才子佳人的传统而与政治运动相联系 ,使这一古典传统不断地相应改变自己的表现形式 ,但精神实质仍然是才子佳人。  相似文献   

20.
类型化和个性化是两种不同的人物塑造手法。人物塑造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从类型化到个性化的过程。18世纪英国小说作为这一文体发展的起始阶段,其人物塑造艺术既继承了早期文学的成就———类型化手法,又表现出个性化的倾向,为后世小说人物塑造艺术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