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简《日书》中的判断词"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判断词"是"的产生时代,汉语史学界纷争了几十年,而这种纷争至今还在继续.争论的原因是对传世史料的不同看法,所得结论也就大相径庭.本文将20年前出土的秦简<日书>中的判断词"是"的使用情况介绍出来,想必会给汉学界同仁一个信而有征的可靠结论--判断词"是"产生于先秦时期.  相似文献   

2.
《孟子》中的“是”字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在先秦典籍中为用“是”字最多者。“是”在《孟子》中主要用作指示代词、形容词和判断词,这基本体现了上古汉语中“是”的一般用法。作为判断词的“是”最早产生于先秦  相似文献   

3.
从《诗经》看古汉语判断词“是”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判断词(或称系词)“是”产生于何时,语言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王力先生认为始于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叶。洪诚先生认为产生于西汉前期。他们基本上不承认先秦已出现判断词“是”。杨树达、杨伯峻先生首先看到先秦已有判断词“是”的用法。近几年来,这一问题讨论很热烈。比较具代表性的有:林序达老师认为;“判断词‘是’产生的年代应该是战国未期”;徐德庵老师认为:“先秦时期,  相似文献   

4.
判断词“是”的形成和发展——兼与洪心衡等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判断词(系词)“是”的形成,语言学界已经讨论多年了.这一讨论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迄今没得到一致的结论.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判断词“是”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一是判断词“是”是怎样产主和发展的.本文打算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并就与此紧密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必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汉语“是” ,像英语“tobe”一样 ,不是一个普通的词 ,而是集形而上学的核心概念“本在”(“事实求是”之“是” ,类似“道”的概念 )、“存在”(判断 )、“存在者”(体现为指代词 )三义于一身的语言形式。“是”从产生起就有判断性 ,它发展为判断词具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土家语的判断句,归纳起来只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两大类,其中又有隐性判断和显性判断的区别,判断形式多种多样,判断词也极为丰富。说土家语“无判断词”和“判断动词是从汉语里吸收的”是以偏概全,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7.
根据法律规范判断的特点,法律规范判断可分为简单法律规范判断和复合法律规范判断两大类。根据法律规范词,又把简单法律规范判断分为“应当型”、“禁止型”和“允许型”三种,把复合法律规范判断分为联言法律规范判断,选择法律规范判断和假言法律规范判断三种  相似文献   

8.
论价值语言     
价值词不是恒常的;价值词有特定含义。价值判断是关于价值的判断而不是关于事实的判断,不同于事实判断;价值判断是判断,而不是指令,价值判断不是价值指令。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都遵循逻辑规则,所以“混合式”三段论的价值推理是可能的,结论是价值判断,前提中必须有一个价值判断。价值语言与事实语言有难以割舍的联系:事实语言带有价值倾向,价值语言也包含事实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在摹状词理论框架内,判断构式“NP1是NP2”所表达的语义关系是由NP1和NP2的性质共同决定的。当NP1是摹状词,NP2是专名的时候,该判断构式表达特指关系;当NP1是专名,NP2是摹状词的时候,该判断构式表达归属关系;当NP1和NP2同为专名的时候,该判断构式表达等同关系;当NP1和NP2同为摹状词的时候,该判断构式表达等同或归属关系。只有在表示等同关系的情况下,NP1与NP2颠倒位置才不会影响该判断构式所表达的语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古汉语中偏指之“相”的词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表偏指的“相”是副词,具有称代作用。本文认为表偏指的“相”应为代词。因为判断一个词的词性应该根据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相结合的原则,表偏指的“相”的语法意义是起指代作用,可以指代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根据语言学中的递差理论,表偏指之“相”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由副词向代词的过渡,因此,把表偏指之“相”看作代词,比看作副词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1.
[摘要]大姓与小姓的“族姓”之别是明代史家区分川西北族群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影响明代前期川西北政教格局的潜在因素。受“族姓”的族群归属约束,明代前期川西北番人内部的本土政治表现为大姓与小姓的合纵与纷争,并对川西北的政局演变与族群分布产生了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也渗透到川西北宗教信仰领域。明代川西北宗教格局的主要特点是“道教”与“僧教”的并存与交融。汉文文献记载的“道教”与苯教关系密切,有别于“僧教”,两者的差异性在不同“族姓”的族群与政治纷争中被有意突显出来。宗教信仰虽然具有跨“族姓”的影响力,却并不是大小“族姓”区分的真正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中,表示否定判断要用一个“非”字。例如: 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 ②封建,非圣人意也。(柳宗元;封建论) · 这种用法的“非”字究竟是副词还是判断词?这是一个常常使人疑惑的问题。一般古代汉语教材都称这种“非”为副词。然而也有的语法学家把它看作“系词”(即判断词)的。笔者认为,从“非’字的作用和来源看,从它在否定判断句中表现出来的语法特点看,它都具有谓词的性质。因而“非”字在判断句中是用来表示否定判断的判断词。下面通过与有关词语进行比较分析,来看一看这种“非”字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13.
关于先秦汉语中已存在判断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典籍中究竟有没有判断词?学界历来说法不一。本文认为,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已存在判断词。确切说,是正在产生和形成中,具备了判断词性质,且为数不少。  相似文献   

14.
2013年9月,“土豪”这一旧词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众人眼前,成为2013年下半年至今最热的网络流行语。“土豪”一词的词义演变与社会的演化变迁、新事物新现象的产生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土豪”都是在贫富差距的基础上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比较语言学的方法(主要是汉英比较,少量涉及日语)揭示“同词反义”现象,并从词汇学和语义学的角度,探索产生“同词反义”现象的根源,指出了研究这一语言现象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语境是“随文释义”这一传统训诂学广泛运用的一个原则和方法所产生的客观基础,而“随文释义”则是训诂家就语境对词义的制约功能和解释功能的一种体认。词的使用义往往因具体语境的不同而产生临时特殊性,同样,词在言语表达中的语法功能、语法关系,语句或语段的意外之意等,也要受语境的制约。但是,“随文释义”只可施之于传注训诂,不可施之于词书训诂。  相似文献   

17.
古代汉语中的系词“是”,语法书中有的说是断词,有的说是判断词,有的说是同动词,有的说是特殊动词,有的说是联系动词,我赞成联系动词这个术语,为讨论方便起见,仍沿用传统的名称系词。它什么时候产生?又是怎样发展演变的?这是些讨论多  相似文献   

18.
温度词是描述人类感官的词汇之一,对其认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对汉英基本温度词“热”/“hot”和“冷”/“cold”进行认知探索,重点分析认知的具体过程,得出投射分析的基本情况、 三个结论和一条基本规律。认知主客体的一致性和语言接触是共性产生的原因,而语言本身、地理人文和风俗习惯因素是差异产生的主因。  相似文献   

19.
对Gender译为“社会性别”的几点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翻译“Gender”一词,是中国学界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一些学者和项目的推动下,用“社会性别”来翻译“Gender”,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越来越流行。但译为“社会性别”一词明显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与“Gender”的原义不完全一致,二者是难以获得大众的接受,三是割裂了与生理因素的联系,四是忽略了主体的作用,因而可能对“Gender”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学翻译界“忠实”与“背叛”一直是一个争议性的话题,直到“创造性叛逆”概念的产生,较为有效地解决了这个纷争。“创造性叛逆”把人们的视角引向对“文化”的关注。《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美国翻译家葛浩文的英译本使得该作品在英语世界里广泛传播。文章以“创造性叛逆”的视角,选取《生死疲劳》英译本中典型的例子,从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等五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阐释因“文化隔阂”而产生的“忠实”和“创造性叛逆”现象及其所用的翻译手法,旨在揭示其文化价值,为文学翻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