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的榜样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榜样是道德主体(榜样)对道德客体的影响和教化——示范,也是道德客体对道德主体的(榜样)模仿和学习——接受示范.榜样示范的基本条件有四:榜样本身必须具有真实性的特质;榜样与模仿者在德性方面存在位势差;榜样与模仿者人格的同质性;模仿者对榜样的心理认同.榜样示范遵循着外→内→外的逻辑理路,促使模仿者道德水平的提高,是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正>道德,作为社会历史调节机制,在反映和协调历史主客体关系时并不直接以客体为对象,而是表现主体对客体的态度,是从主体需要的角度判断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因而在本质上表现为主体对客体是否符合自身需要和利益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对  相似文献   

3.
道德信仰的发生机制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需要的体认机制;伦理义务的内化机制;道德心理的整合机制.需要的体认机制涉及到人性、人生的价值、人的使命等问题,它是道德信仰形成的主体基础;伦理义务的内化机制涉及到人的社会伦理关系、社会规定性和制约性、社会价值、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教化等问题,它是道德信仰形成的客观条件;道德心理的整合机制涉及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人格等问题,它是道德信仰形成的主客观方面的动态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出现深刻变化,危机潜在并可能频发。其诱因在宏观层面上与经济、政治、文化紧密相关,具体表现在经济发展具有不均衡性、政治体制改革有待深化和传统道德文化体系的失稳上;在微观治理方面,则存在着缺陷甚至于"治理真空",主要表现在意识、体系、主体、体制与机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个体道德社会化,就是个体不断认识、掌握、遵循一定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过程。个体能自觉依照一定社会道德的要求学习、工作和生活。就标志着个体在道德人格上的成熟,亦即实现了道德社会化。个体道德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道德主体与社会道德客体相互渗透、影响、塑造和再生的过程。社会舆论作为社会道德客体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个体道德社会化起着定向、调节和催化的作用。本文拟就社会舆论对个体道德社会化发生影响的动因、职能及其相互制约因素提出探讨。1 伦理学意义上的社会舆论就是道德舆论,是指公众对社会道德生活中有争议的事物和现象所表达、富有情感色彩的一致意见和倾向态度。它反映和表达了一定社会的道德风尚和道德水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权威性、公开性和群众性特征。某种社会舆论一旦形成,就会以各种形式方法,利用各种时空场合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实际进程。社会舆论为什么能够以及为何对个体道德社会发生影响作用的呢?  相似文献   

6.
社会信用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是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从内涵上来看,社会信用既是在社会实践中不同个体或组织以相互约定的方式建立的社会关系、也是在社会信用主体与社会信用客体之间达成的具有普遍约束性的道德伦理准则、又是通过制度形式实现利己与利他相统一的社会规范、还是基于相互信任对未来行为作出的事先约束.从结构上来看,社会信用按构成要素,可分为社会信用主体、社会信用客体、社会信用中介;按内在层次,包括言语层面的信用、制度层面的信用、道德层面的信用,按时间维度,可分为共时态的信用、历时态的信用等.从价值层面来看,社会信用是规范性生活的前提,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能够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和提高社会运转效率,对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些现代西方学者认为,当代生活意义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代社会的工具理性的膨胀发展。造成这种社会精神状况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根源是:西方传统观念中的主体和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把事物的价值意义仅仅归结为作为绝对主体的人,而忽视自在自然或“人化自然”所具有的价值意义,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质料形式说、康德的绝对先验理性、费希特的自我和非我的关系说、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以及胡塞尔的现象学等。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认为,整个社会实践,包括道德、语言交往和生产劳动,都是主体和主体之间,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  相似文献   

8.
一社会主义社会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表明,道德认识的提高是道德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所谓提高道德认识,就是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使受教育者理解和接受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并根据这些原则来评价、鉴别别人和自己的道德品质。这里既包括对作为客体的道德原则、行为规范和别人言行的认识,又包括对主体自身的认识,这两个方面虽然有着内在的联系,但它们之间还存在着重要的差别。因此,不断提高受教育者认识自己、准确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道德认同是指人与道德同一或统一的过程和状态,是人们从内心上对社会道德价值、道德观念、道德规范等等的接受和认可,其发生的人学基础在于人的生命同一性,现实依据在于人的社会化需要,心理发生机制在于人的同情情感;道德认同类型多样,是一个在精神机制、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推动下内部世界、自我、道德、外部世界等要素和谐运行的有机系统;在价值多元、文化多样、社会差异凸显的现代社会,主体价值诉求与社会道德价值要求会经常出现不一致,从而引发道德认同危机,但正是在这种克服危机的过程中,人类道德不断走向进步。  相似文献   

10.
对大众传媒整体道德责任的分担与各自生存的压力,在社会权力生态结构中的不平衡和在市场竞争中地位的不同,自身发展和特定公众需要的压力等是大众传媒组织主体建立道德关系的客观环境。大众传媒组织主体间的道德关系是在处理其利益冲突中形成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同质大众传媒的利益冲突,异质大众传媒的利益冲突,同质和异质大众传媒的利益冲突。大众传媒组织间道德关系的根本要求是公平竞争、积极合作、勇于创新。  相似文献   

11.
对认识形式的划分,既可以依据不同认识客体的特点进行,也可以从主体观念地掌握现实世界的不同方式出发。笔者曾根据不同认识对象的特点,将认识形式划分为自然认识(以自然客体为对象)、社会认识(以社会客体为对象)和道德认识(以伦理客体为对象),对以不同客体为对象的认识活动的理论反思便分别形成自然认识论、社会认识论和道德认识论。本文试图从主体观念地掌握现实世界的不同方式出发将认识形式划分为科学认识(以理论的方式掌握世界)、审美认识(以艺术方式掌握世界)和道德认识(以实践——精  相似文献   

12.
开展文艺反映论的讨论以来,不时出现一些新见解。如:“文学不是生活的反映,而是个体对艺术世界的投射和给予”。“人作为既是思维、创造的主体、又是被思维、被创造的客体的双重存在,能够主动地把自身作为被动的对象置于被思维、被创造的客体的位置上”。“离开了作为主体的人,世界上无客体”等等。重视文艺家的主体性是应该的。但是,把主体性强调过了头,以为文艺创作只是创作主体的事,与客体的现实生活无关,也无需反映活动,这样割裂社会生活与创作心理的联系,否定反映活动在文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整个人类社会生活是人们为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社会主体的形成以及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相互作用日趋广阔和复杂化的历史。因此,主体和客体不仅是认识论中的一对重要范畴,而且也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一对重要范畴。本文仅从主体客体相互关系的角度阐释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论述正确处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加快和深化各方面的改革,对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分析钱钟书对史传的置疑,来考察他的一种学术心态。历史写作并不排斥想象,想象重构中历史写作出现一个两极对位:人在自我认识中对自我的掩饰和超越。这在客体形态上是诗歌和历史的冲突与和谐,在主体心理内涵上是诗心与史德的冲突与和谐。钱钟书由于过分强调和谐,进而造成一种偏差:史传如果不能上升到审美的高度,就必须接受道德的批判。审美化的道德批判充分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  相似文献   

15.
城市美学是城市科学与美学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特有的审美关系问题,首先是城市美的问题。把城市美研究范围仅限于空间环境美是不全面的。应当从空间美与社会美、审美客体与主体的结合上全面认识城市美学的研究范围。它主要应包括:一、关于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美学问题;二、城市空间环境美论;三、城市社会美论;四、城市居民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教育问题。城市美学应成为指导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基础理论学科之一,同时,对城市文明发展,社会进步及市民的审美素质的提高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走出学校德育误区之一是让学生主动参与道德实践活动、实现学生由德育客体向主动参与社会道德生活,主动创造新道德风尚的主体转化。探讨学生参与式道德实践的真实含义,探索道德实践的原则、途径与方法,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社会价值,作为社会对个人所具有的价值,具有客观性、重要性、复杂性、多样性、动态性、可比性。对社会价值的评价应该坚持公众性和实践性。社会价值论的研究对象包括作为价值主体的个人及其需要、作为价值客体的社会及其各方面的发展,以及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社会价值论的研究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借鉴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数学系统科学的多种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国家形象体现为一种主客体关系,本质上是主体对客体国家的认识,包括认知和评价两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主体对客体国家的评价。从主体评价的角度看,国家形象跨文化生成的构成因素包括主体对客体国家的认知、情感、行为意向及主客体之间的价值事实等。国家形象的跨文化生成从主体获取客体国家相关信息开始,然后选取评价标准,再根据评价标准形成价值判断。这一过程受到主体文化透镜的过滤,渗透着主体的需要、价值观念等,同时还受到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和偏见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道德冲突是目前我国艾滋病防控面临诸多难题的一个重要的深层因素。艾滋病防控中的道德冲突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规范性道德冲突,包括政府干预与公民自主、资源稀缺与分配公正、宽容策略与道德标准;二是事实性道德冲突,包括宣教策略的选择分歧、吸毒人员的伦理定性、性工作者的管控难题以及自愿咨询检测困局;三是主体性道德冲突,包括"道德多数"与少数人权利、社会支持与社会歧视、部门合作的主体困境。道德冲突往往使艾滋病防治的相关方面和环节陷入两难的境地。协调这些道德冲突,必须在区分两种不同性质冲突的基础上,坚持相应的道德原则,强化责任伦理,实施宽容策略。  相似文献   

20.
审美体验有四个特性:情感性、直觉性、整体性和创造性。体验在本质上是情感性的,只有在情感中才能有体验。审美体验在很大程度上是直觉的,它在情感上发生于理性的审美判断之先。审美体验的整体性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在客体方面,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不作分解地从关系和联系中进行体味。其二,在主体方面,审美主体以知、意、情统一的主体心灵投入感知和体验。审美体验本质上就是一种建构,它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向的建构过程。审美体验通过建构才具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