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赫若是目前被海峡两岸文学界共同重新发掘和发现出来的一位特殊的台湾作家。今天我们应该将他还原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台湾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左翼作家,并将其作品定位为海峡两岸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重要代表之一。吕赫若作品的全面翻译介绍,改变了台湾现代文学史的最高成就状态,也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作家序列。特别是在同属中国左翼作家范畴中,吕赫若的文学史地位应当是相当重要的,他与当时的大陆作家蒋光慈一起,可以分别堪称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  相似文献   

2.
《命命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许地山的一篇重要作品,它以较为浓厚的佛教色彩而引人注目。本文试从许地山的家世及其成长过程切入,进而探讨许地山与佛教的关系以及《命命鸟》中浓厚的佛教色彩所揭示的主题意蕴。许地山生活在一佛教气息相对浓厚的家庭。他的父亲,清末明初著名台湾爱国诗人许南英,又称窥园先生,自号留发头陀和毗舍耶客,①按头陀乃佛家语,谓抖擞衣服、饮食、住处三种贫著的行法,俗称行脚乞食的苦行僧为头阳或行者;毗舍耶又称微誓耶(吻ays),天名,意为日天之妃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许地山之父窥园先生至少…  相似文献   

3.
你喜欢听故事吗?那么,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讲的故事将不会使你寂寞,他就是许地山。许地山生于1893年,1921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命命鸟》。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在建设我国新文学的事业中,他站在最早的开拓者的行列里。他的创作,论数量不多,论质量却不乏创新之作。尤其在二十年代前期蜂喧蝶闹、异彩纷呈的文坛上,他的作品每以描写异域风光(主要是缅甸、印度、南洋一带和我国闽粤地区)和善于叙述富有传奇性、哲理性的曲折故事而令读者耳目一新。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除了作家个人的经历和才  相似文献   

4.
王运熙先生的治学历程有三个阶段。他学术上的贡献,主要集中在文学史与批评史两大领域。他对汉魏六朝乐府的研究,填补了文学史研究的空白;他主编的三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是该学科领域的重大创获。实事求是是他治学的基本特色,在治学方法上,他注重实证,注意微观与宏观、文学史与批评史的结合。  相似文献   

5.
武继平 《东岳论丛》2011,32(3):119-125
郁达夫是唯一访问日据下台湾的中国大陆作家。时值"七七"事变勃发6个月前的郁达夫访台究竟属于什么性质?在台滞留期间他有过什么活动?访台与之前的访日又有何关系?台湾的官方报刊传媒当时对郁的访问反应如何?访问前后在台湾他又是怎样被阐述、怎样被想象的?关于那次访问,郁达夫有无留下相关著述?这些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日关系史上必须弄清的问题,可以说过去研究界由于资料匮乏而未能把握。本文通过根据发掘于台湾和日本的原始资料进行的详细考证,实现了对该段史实的总体如实把握,从而获得了进一步丰富文学史书写的可靠材料。  相似文献   

6.
<正> 许地山(落花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以奇和怪出名的,他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本文只能就他小说的选材做些初步的探讨。许地山小说的选材之广是一般作家无法比拟的。从缅甸仰光绿绮湖畔的佛教青年会,到北京城里被人弃忘的拣破烂的农妇;从漂泊流离在印度的被抛弃的商人妇,到混迹于军队而后又以打家劫舍为生的山大王;从沧州船头的老寡妇,到为自己的研究成果而赴海身亡的老科学家,假仁假慈者费总理的会客厅,为伦理道德而议论纷纷的街头小巷,大家闺秀的楼阁,东野先生的“别墅”……如此广阔的社会生活面,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一齐汇集到作家的笔端,他以他那一支富有才情的笔,绘画出一幅幅五光六色、斑斓陆离的图画。  相似文献   

7.
心的天国─—许地山小说论谭丽娟(一)许地山是于宗教徒,他以悲悯情操,谛视红尘凡世的生离死别、喜怒哀乐,以冷静的思辨和对生命悲剧性的深切凝视,试图在人生苦难的黑洞中寻找一条理想的飞渡深渊的虹桥。宗教的力量在于“内功”─—齐心修身。许地山的依佛教,导致他...  相似文献   

8.
许地山先生是金应熙先生的师尊,金应熙先生的治学路子正是出于许地山先生的学术传承,金先生治比较宗教学,始终洋溢着许先生深深的学术影响;金应熙先生继承许地山先生研究宗教史的学术传统,首先表现在他是沿着许地山先生“比较宗教学”和“教义本体”的研究路子前行的;金应熙先生心仪许地山先生对道教的开创性研究,其表述与许先生的见解一脉相承;金先生对中国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研究,具有世界性视野,也有在学术继续完成老师未竟之业的志向。  相似文献   

9.
在台湾文学史上,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的台湾近代文学以诗歌(包括民歌和旧体诗词)为主,而发端于新文化运动的台湾现代文学获得了全面发展,以小说成就最大。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至台湾光复期间的台湾现代文学史上,大多数有影响的作家,以写小说为主。二十年代前期,台湾新文学运动主要是思想舆论上的破旧立新,为新文学创作开拓了道路,文学创作大多处于萌芽状态。据钟肇政、叶石涛主编的《光复前台湾文学全集》(1979年出版)介绍,由追风(原名谢木春)创作,1922年发表于《台湾民报》上的《她要往何处去—一结苦恼的姐妹们》,是用日文写…  相似文献   

10.
佛教文化充溢着许地山的多种创作文本."人生苦"是佛教文化的核心问题,许地山在文学作品中对此的阐述是他现实人生的具体体验,也是他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曲折显现.而他在阐述宗教理论的同时所表现出来的对佛教文化的反叛,又说明了他对待宗教文化的客观态度和科学精神,乃是一种哲学上的"扬弃".  相似文献   

11.
看过宝岛的叆叇云霞,听过大陆的悲苦故事,沐过欧风美雨,饮过恒河圣水,餐过儒释道义,奇特的生活境遇和心路历程在使许地山成为文坛奇人。正是这“奇”撩起许地山研究之“热”。近年来,关于许地山文学创作的研究文章不断发表。这些文章角度各异,多有建树,但着眼点似乎都放在他的思想和艺术的复杂性上面。而我在趋近许地山的过程中,则一直努力把兴味放在许地山的某种可称为“心境”的东西上面,探寻的结果使我发现在许地山县上潜藏着一种深重的多苦意识,它显化为许地山的生命意识和审美意识,它制约着许地山进入生活世界和艺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2.
作为著名的宗教学者,许地山精通道,熟悉佛,对基督 教亦有深入的研究,这在“五四”作家中是不多见的。但是长期以来,在谈到许地山小说的 宗教性的时候,人们大多只提佛教影响,而对道教、基督教的影响注意不多。其实,仔细研 究,可以发现,尽管基督教对他的影响更多的停留在表层的题材上,未能渗入作品的深层主 题,但是道教的影响却是无所不在的,可以说,他是佛其骨,道其心。  相似文献   

13.
略论许地山早期小说创作的浪漫主义色彩黄春莲文学研究会就整个创作主导倾向来说是注重写实的,他们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的问题”(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许地山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他早期小说对社...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汇--许地山小说《玉官》重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波 《学术论坛》2001,(5):98-101
<玉官>是许地山晚年的一部重要作品.目前学术界对它的关注不够且评价歧异较大.本文认为,作为一部反映中西文化冲突,特别是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碰撞的小说,<玉官>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是不容低估的,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理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范围内的民主主义与民族主义抬头,台湾也不例外,最突出的表现是台湾人民为摆脱日本殖民统治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其开始是政治经济的民族解放运动。但其影响,却是深渗于思想、文化、科学、文学等方面,特别是文学方面受影响最多,其成就也最大。””尤其是对小说创作的影响最深广,成就最显著。现代台湾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决定了现代台湾小说创作的特点。一、现代台湾小说深受中国大陆小说的影响、具有强烈的爱国的民族主义精神和鲜明的反封建倾向。在“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巴金、老舍、…  相似文献   

16.
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1855——1917),号蕴白或允白,又自号窥园主人、留发头陀、龙马书生、昆舍耶客、春江冷宦,是台湾省近代著名诗人,著有《窥园留草》一卷,收诗词一千另九十八首。许地山说:“嘉靖中从广东揭阳移到赤嵌(台南)居住底许超便是窥固先生底入台一世祖。”许南英也在《窥园留草》中1895年的《台感》中说:“居台二百载,九叶始敷荣。”唐景崧镇守台湾期间,他应聘为台湾通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大陆改革开放和台湾的“解除戒严令”而兴起的台港文学研究热潮,贯穿了整个八十年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一至六届“台港、海外华文文学研讨会”的极不完全的统计,十年中全国各报刊发表的有关论文近四千信,出版专著数十部。仅台湾文学史方面的著述,就先后出版了诗歌史、小说史、文学批评史以及好几种台湾现代文学史。认真总结十年来这方面研究的发展历程,吸纳其中有益的经验,将有助于这一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洋洋一百二十万亩的闽版(海峡文艺出版社)《台湾文学史》(上、下卷),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福建是最早…  相似文献   

18.
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是文学史著述中影响极大的一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它不仅在大陆被确定为"部颁教材",在台湾地区也是最为普及的一部。这部书在台湾学术界影响之大,下述两个事实是有力的说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台湾的中国文学史著作的编写,往往潜在地包含着"影响的焦虑",即如何摆脱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史观",或者说核心的思路和体例。叶庆炳的《中国文学史》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个案。而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需要突破现状时,一个时常采用的策略是向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发难,其中龚鹏程的发难颇具代表性,他明确否定了刘大杰的进化论"史观"和"以平民文学为优,谓贵族文学为僵化之作品"的价值判断,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两个方面的情况,基本上就是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在台湾地区的存在状况。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我拜读了台湾著名文学评论家叶石涛的《台湾乡土作家论集》、《台湾文学史纲》等著作,对叶先生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客观公允的批评风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近,又读了他发表于5月13日台湾《自立晚报》上的《总是听到老调》,对叶先生观点的变化,感到十分惊讶。叶先生一向善于将台湾文学置于台湾近四百年特殊历史际遇中加以剖析,不同在于,叶先生过去在着力揭示台湾文学的殊相时,从未忽视与中国文学血脉相通的共相。比如,叶先生在《台湾乡土文学史导论》中云:“日据时代的文学始终是和台湾的现实环境息息相关的,它属于中国抗日民族革命运动不可分割的一环。”在《台湾的乡土文学》中,还将台湾乡土文学定性为“真正属于中国文学一环的乡土文学”。在《日据时代新文学的回顾》中,叶先生更明确地论述道:日据时代的台湾文学,“反映了全体台湾民众的共同意愿,那便是  相似文献   

20.
与现代文学史上其他几位曾经非常边缘化的作家 (比如张爱玲、钱钟书等 )的命运相似 ,林语堂也有一个长期被人遗忘却又一夜之间突然走红的接受史。林语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经一直是一个反面或消极角色 ,鲁迅的匕首曾经毫不留情地刺向他以及他的闲适小品 ,而在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 ,鲁迅的评论几乎就是对林语堂的“终审判决”。林语堂之被重新“发现”还是借了改革开放的光 ,他差不多是与中国社会的转型——从政治社会到经济社会——同时浮出水面的。中国社会转型在文学史上的体现 ,最主要的恐怕要算文学史书写的政治色彩与政党意识形态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