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罪错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理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古典与现代犯罪预防理论发展脉络,以社会生态系统、增权与犯罪断念理论为切入点,探讨罪错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新视角,研究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的趋势及对社会工作指导与实践创新的影响与效用。  相似文献   

2.
近十年,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重点集中于青少年犯罪现状、犯罪特征、犯罪原因以及犯罪预防这四个方面。多数学者根据青少年犯罪的现状来概括犯罪特征,并从网络、社会环境、文化与社会排斥等方面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提出完善立法、净化社会环境、刑罚矫正与有效社区管理等预防和治理措施。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将给我们进一步研究青少年犯罪带来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作为以充分利用个人社会支持网络为主旨的非监禁行刑方式,社区矫正应该对预防青少年重新犯罪和使其顺利回归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而通过对上海市J区的问卷调查发现,社区矫正青少年在物质生活、求职就业和精神需求满足三个方面得到了来自家人的极大支持,但来自社区居民、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资源却远未如社区矫正体系所设计的那样充分发挥作用。基于此,应建立由立法支持、政策支持、社区支持和专业技术支持等四项构成的社区矫正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以期为矫正青少年提供有效资源供给,也有助于矫正青少年的增能与复健。  相似文献   

4.
学校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以社会控制理论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安定团结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社会控制理论是当代犯罪社会学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工具,其为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作出了重要贡献.该理论在结合我国转型社会的现实国情基础上可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提供一种路径.文章以社会控制理论为视角,以学校为出发点,就如何防范未成年人犯罪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5.
中央综治委推行的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与预防犯罪试点工作,体现了青少年社会管理思维的进一步转化,也是试图通过完善重点青少年管理机制、实现对底层群体有效社会管理技巧的展现。但是,这样的控制技巧,也存在标签化、干扰重点青少年群体及其家庭生活,甚至侵害重点青少年群体权益等风险。重点青少年教育帮助与预防犯罪试点的方向应是将以"单位"为载体、强制力为后盾的青少年管理传统模式向以社区为载体、福利为后盾的青少年管理模式转变,尊重青少年的自理性,综合运用情感、成本、精力、道德等多种手段促使重点青少年"融入"社会而非使其"突兀"于社会。  相似文献   

6.
有关青少年越轨的理论经历了"从失范向紧张"的视角转向历程,特别是罗伯特.阿格纽提出的一般紧张理论(GST),有着丰富的研究内容。在分析上述理论转变历程的基础上,本文对未来我国本土化研究域的选择提出了初步的设想。我国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研究视角可从青少年越轨行为产生的环境、路径、次文化团体以及社会控制、越轨青少年及其重要他人的心理状态、矫正社会工作等多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7.
弱势青少年生存状况与社会支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雄 《社会科学》2004,3(5):64-73
弱势群体 ,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 ,在英文中称socialvulnerablegroup s① 。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本研究运用社会学实证方法 ,通过对上海市弱势青少年群体中的 2 6 30位个体的生活来源、家庭状况、个人健康及就业、就学现状等调查 ,揭示与解释了弱势青少年之弱与“社会排斥”之间存在的显性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救助与社会支持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8.
社会文化环境与青少年人格塑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平 《江西社会科学》2004,(11):175-177
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也是其人格成长的过程。青少年人格的塑造和发展要受生物遗传和社会文化环境两大方面的影响。生物遗传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和可能性,而社会文化环境决定人格发展的现实性。社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其不同的文化形态决定着青少年人格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问题青少年矫正的困境在于对矫正实质的认识偏差,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是基于预防本身,从而创建青少年内在的自我防御机制。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可以划分为"三重境界",即以不知不觉为特点的放任不管模式、后知后觉为代表的司法矫正模式和以先知先觉为目的的教育矫正模式。这三重境界表达了矫正工作的三个愿景。即可以根据问题青少年所处的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矫正。  相似文献   

10.
谢忠峰 《兰州学刊》2014,(2):187-190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的施行标志着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的法定化,但是该项制度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文章以社会控制理论为视角,从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法律控制、纪律控制、社会舆论监督、增强社区矫正人员的群体意识方面,提出对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建言。  相似文献   

11.
黄勇 《理论界》2009,(10):167-168
本文从标签理论的视角分析青少年犯罪团伙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以及标签理论在防治和矫正青少年犯罪以及青少年犯罪团伙形成方面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青少年安全教育与社会安全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安全教育问题是社会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青少年安全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增强其自我防护能力。有效利用青少年安全教育,可以解决社会安全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难题。从青少年开始进行安全教育,更能从长远提升国民素质,减少中后期安全建设投入。  相似文献   

13.
金小红  应辰 《兰州学刊》2010,(8):100-104
近几年来,城市外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成为广受关注的问题;在对某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未成年犯深入访谈的基础上,文章从社会支持和社会网络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外来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社会成因;外来青少年由于缺乏各种社会支持而受同龄群体的吸引,在同龄群体中建立起了封闭而又具有强力关系的社会网络,城市外来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社会原因之一是:社会支持不足造成的封闭社会网络,封闭的社会网络导致城市外来青少年主动构建社会支持的能力不足。"互构"的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城市外来青少年犯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的社会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其中,青少年网络社会问题已引起普遍关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心理环境、对青少年单一的评价系统、学业和就业的巨大压力、群体内部人际交往的不适应等,都是促使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不能自拔的重要原因.要使青少年从根源上戒除网络游戏成瘾,摆脱由此造成的心理危机,仅靠单纯的心理辅导、正面...  相似文献   

15.
俞国女 《浙江社会科学》2012,(4):77-83,157,158
社区矫正是社会化的刑罚执行方式,但从实践运作看,我国社区矫正的社会化程度依然不够,没有最大效度地达到社区矫正的目标.本文在对社区矫正工作目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化模式:基于责任共担的社区服刑环境建设、基于社会工作方法的个案矫正模式、基于社会人力资源的社会帮教工作.  相似文献   

16.
以大数据为标志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丰富了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手段,这一范式转型和新兴驱动力促使青少年社会服务必须主动探索如何利用大数据治理技术更精准高效地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和有的放矢地制定社会政策。不管是从科学性、跨学科性还是可预测性的角度看,大数据治理技术的发展与青少年社会服务具有较强的契合性。青少年社会服务领域的管理者和从业者需要利用大数据治理技术,描述、诊断、预测和说明相关议题,从而努力实现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公益目标。同时,大数据治理也面临数据的生成和完整性、取样、数据提取与分析、对结果的解释以及伦理安全等方面的挑战。未来需要通过加强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采用“自反性数据科学”方法构建统一的青少年社会服务大数据治理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贾友山 《东岳论丛》2007,28(4):158-160
学校是犯罪预防体系的重要环节,它的犯罪预防功能,可以从一般预防、虞犯预防、矫正预防以及物质预防等方面充分体现出来。在犯罪预防中,不论是采取生物心理模式、社会环境模式、机械硬环境模式,还是采取刑法惩处模式,都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教师在这方面扮演着鉴别和处理问题学生、避免标签化等关键角色。因此必须有计划地对老师进行教育训练,同时还要整合社会多种资源,以形成预防犯罪的合力。  相似文献   

18.
刘金伟 《理论界》2013,(9):11-13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起了以国家政权为核心,国家、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总体性社会"。在"总体性社会"结构背景下,社会建设依附在国家政权体系下,以政府为主体,依靠政治动员的力量,服务于政治目标。国家依靠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与计划体制,控制了一切社会资源,整个社会结构封闭、凝滞。这种社会建设模式虽然有利于国家集中有限的社会资源,在短时间内解决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实现社会整合的目标,但其形成的一系列僵化体制对今后我国社会建设的推进产生了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康超  李小文 《兰州学刊》2010,(8):105-108
文章在已有的社会排斥理论背景下,试图以社会排斥理论为理论支撑点,通过实证调查与分析,从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社会交往与社会网络等方面对城市社区"三失"青少年面临的社会排斥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他们面临社会排斥的原因,最后就此提出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20.
社会质量理论是关于社会发展研究的新理论,它对我国社会政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导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为我国推进社会政策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社会质量这一理论视角,我国的社会政策建设必须以提升社会质量为出发点,为建设可持续型福利社会这一目标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重构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关系,坚持社会公正的社会政策设计理念,构建包容性社会政策体系和社会政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机制,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协调发展,从社会经济保障、社会融合、社会凝聚和社会赋权四个维度提升我国的社会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