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我是一个画家,我一定要坐在她的面前,摊开画布,怀着虔诚的心,为她作一幅肖像画。这是一位普通的纳西族妇女,却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纳西族妇女。叫和淑清,是个搬运工人,也是丽江县搬运社的社长。她似乎是为了我的访问,略微打扮了一下。短短的剪发,戴一顶灰布遮沿帽,身穿浅蓝色的大襟衫子,一根自底彩花腰带,系着黑布白边的围裙。最引人注目的,是她披着的一件黑羊毛坎肩,上面缀着星星和月亮的挑绣图案。她的脸白净而略显清瘦,额上细细的皱纹,掩不住她昔日的容颜;微微向上挑的眉毛下,有一双目光明澈的眼睛。这面容,使人难以相信她已五十岁了,只有那一双稍稍  相似文献   

2.
纳西族妇女“经商术”一瞥/黄琳娜 近几年纳西族一些干部和群众一谈到市场经济,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唉!我们纳西人不会做生意!”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我作为一个汉族,从小在丽江长大,又做了纳西人的妻子,平日来往最多的是纳西族妇女。大量事实证明,就纳西族妇女而...  相似文献   

3.
滇、川接壤的泸沽湖地区的纳西族,由于多种原因,解放前在封建制度下还保留着浓厚的母权制残余。当时,这里普遍存在着一种被称为“衣度”的人们共同体,它是纳西族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有些同志曾将这种社会经济组织定名为“母系家庭”。《民族研究》1981年第3期刊载的《论纳西族的母系“衣杜”》(以下简称《论“衣杜”》,按,“衣度”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 《民族研究》1981年第5期发表了之乾同志的《纳西族母系‘衣度’的社会性质问题》(以下简称《性质》)一文,对我们在同年第3期发表的《论纳西族的母系衣杜》一文提出了异议,认为纳西族的母系“衣杜”不应称为“亲族”,只应称为“母系家庭”。而且,它只是“纳西族特殊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一种历史的偶然”。这种新的见解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5.
我国西南地区的纳西族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着一种原始的象形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纳西象形文字,也叫东巴文字。纳西象形文字在纳西语中叫“森究鲁究”,意为“木石之标记”,即见木画木,见石画石,是以图像的方法写成的文字[1]。研究纳西象形文字对于研究纳西族的社会历史、宗教民俗、天文历法、哲学思想、民族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其独特的造字特点也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性,如果从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一、纳西象形文字中线形的运用从人类早期的原始绘画到象形文字的创造再到今天的拼音文字,都离不开线形这…  相似文献   

6.
近年,纳西族传统文化与丽江一起,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随之,一个现象也引起了研究者的格外关注——越来越多的外族人称自己是纳西族。这些人当中有汉族,也有其它少数民族;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他们虽然不同民族、不同国藉,但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们都在为弘扬光大纳西族传统文化倾注着大量的心血。著名作家周而复之女张旭曾经在拍摄关于纳西文化的电视片时,对这种文化爱到不可自拔的地步。自己创办实体暂且不议,还说服丈夫一同加人,并使母亲充当自己的“大秘”。张旭甚至还以纳西族女神塔依拉姆的名字为自己起名,自称是〕京的纳西…  相似文献   

7.
神秘的賨     
神秘的賨黄琳娜纳西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的民族,她不但保存了自己古老的文化,也善于吸收一切先进的外来文化,像一口锅一样吸纳了周围雨露,可称之为“锅底文化”。而在历史长河中,勤劳的纳西族妇女扮演着重要角色。她们在家庭──这个社会细胞中恰如...  相似文献   

8.
1980年,一些因家中不富裕而外出做工的男人神气地回到家乡浙江绍兴,令那些平素瞧不起他们的人刮目相看,因为,他们带回了比他们年轻得多的纳西族姑娘! 这些来自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姑娘后来都成了他们的妻子,而且心甘情愿。到今天为止,这些远道嫁来绍兴的纳西女有增无减。县民族科的一份材料表明:外来的185名少数民族妇女中,纳西族妇女就占了126人。谁是纳西族姑娘中第一个来到这个白墙黑瓦的江南古城?没人能对我说得清楚。总之,这些纳西姑娘绝不是当年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被抢来、哄骗来的。从丽江到绍兴,其间要坐六七天的汽车、火车。她们的出走是极其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纳西族乐舞的传承与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纳西族乐舞传统传承方法、纳西族乐舞的现代传承方式和纳西族乐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发展趋向三个方面分析纳西族乐舞的传承与创新,展现纳西族乐舞悠久的历史与丰厚的文化积淀。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研究纳西族乐舞这种古老的音乐舞蹈文化艺术形式,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社会环境中如何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纳西族乐舞的传承与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纳西族乐舞传统传承方法、纳西族乐舞的现代传承方式和纳西族乐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发展趋向三个方面分析纳西族乐舞的传承与创新,展现纳西族乐舞悠久的历史与丰厚的文化积淀。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研究纳西族乐舞这种古老的音乐舞蹈文化艺术形式,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社会环境中如何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严汝娴、宋兆麟同志在《论纳西族的母系“衣杜”》一文中,对过去称为“母系家庭”的纳西族的社会组织“衣杜”的结构、特征、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探索,提出了关于“母系亲族”的新看法。作者认为:(1)“衣杜”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家庭,而是畸形化的母系  相似文献   

12.
郭大烈,一位云南丽江农民的儿子。骨子里浸透着纳西人勤劳质朴的基因。年轻时就立志投身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事业。他耗费10年心血写成《纳西族史》一书。去年5月,第10届日本经济新闻社亚洲奖“文化奖”颁给了中国云南纳西族学者郭大烈。郭大烈是长年致力于研究云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因研究纳西族历史文化业绩突出而获此殊荣的第一个中国人。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丽江纳西族古乐队加盟“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日本学者指出:纳西族象形文字更便于电脑传输,便于国际交流;……纳西族传统文化在轰轰烈烈影响今人之际,同时昭示了我们什么在九八岁尾、辞旧迎新之际,我们获取了下述信息:举世瞩目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世纪...  相似文献   

14.
纳西族的渊源、迁徙和分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代纳西族居住在祖国西南金沙江上游地带,略以长江第一湾流至东经一百度四分处,自北而南,分作东西两个区域。这两个区域的纳西族约三十万,称谓复杂,一般说来,东部称为“么些”,西部称为“纳西”;见于史籍记录,则通称“么些”,现已确定“纳西”为共同的族名。从本族自称来说,西部自称nai┤,东部自称na或na┤zz┤。按:i┤和zz┤之意为“人”或“族”,而以na为专名,na的取意为“大”,名从其主,称为nai┤“纳西”是正确的。至于么些为他称,见于记录无定字,同音异写,且含有侮蔑,应当废  相似文献   

15.
纳西人的“东巴跳”巍峨的玉龙雪山银光闪烁,神奇的滇西高原瑰丽多姿。在一块宽敞的广场上,随着一阵节拍明快的鼓声,一队身着红衣白裤,足蹬虎皮靴,头戴战冠的武士冲入场内。他们左手拿钗,右手持刀,不时挥舞着明亮的钢刀,变换着队形,个个虎气生生,英姿勃发。这象征着古代东巴将士备战习武的情景,是纳西族人民在表演“东巴跳”。开始,雄浑的鼓点由缓渐急,接着明晃晃的钢刀绕头挥舞,将士们动作威武雄壮,大钗翻转穿腾,萧洒刚劲,忽而相互对攻,拼命撕杀,忽而腾空跃起,奋力搏击。充分反映了纳西族人民英勇顽强,敢于反抗外来侵略和  相似文献   

16.
赵秀云 《民族学刊》2013,4(5):25-33,,96-98
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有轮转互助储金会的存在。这种组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在会员之间起到经济互助的作用,帮助会员度过经济难关。在云南丽江大研镇及其周边地区的纳西族民间也同样流行着一种称为寅的类似轮转互助储金会的组织,但是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当今流行在纳西族民间的寅已经从原来的以成员间的经济互助为主要目的组织形式演变为了一种更为注重成员从中获得愉悦的娱乐型组织。本文以民国时期到当代社会为时间维度,从人类学的视角对纳西族社会中寅文化的发展变迁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得出结论:国家的一系列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是使寅发生这些变化的根源。同时,文章提出附着在寅之上的“社会资本”积累功能也是当前寅在纳西社会中流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民族学刊》2015,6(5):2
西南民族大学文博中心的纳西族馆主要通过文字、服饰、民俗来展示东巴文化。纳西馆的大门是按照纳西族传统民居大门的风格修建的,青砖白缝、壁画飞檐,十分精美。在展厅中通过图片介绍了纳西族的基本概况、历史、民俗、历法节庆等。并通过被称为"当今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文、东巴文的典籍、以及纳西馆中价值最高的展品——长14.1米、宽34厘米的长卷绘画——纳西族东巴教的《神路图》,重点展示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东巴文化。除此之外还通过实物展示了纳西族的服  相似文献   

18.
“哈尼装,美!”看了《扭鼓舞》,观众们都会这样说。是的,哈尼装很美。舞台上的妇女们,及膝的短裤脚沿边,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都镶着五光十色的花边,她们的坎肩,则是以精细的挑花做边饰,另外,还有那绣着花的围腰……这仅仅是墨江一带妇女的装束,因为哈尼族支系很多,它的服装样式自然也很繁多了。红河、元江一带的妇女,多穿右衽和搭襟无领上衣,用成片的银泡和银链作胸饰,用银币做钮扣,她们中有穿宽脚边长裤的,也有穿叠折裙的。西双版纳和澜沧一带的妇  相似文献   

19.
纳西族东巴文化与东巴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纳西族的历史背景纳西族,在顾比得的《被遗忘的王国》里面,称为“被遗忘的王国的子民”。就是这样一个“被遗忘的王国”的民族,在最近十几年以来,其文化不断的走出玉龙雪山,已越来越多的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到2001年的12月31日,一年来到丽江旅游的游客达305万,而整个丽江县的人口只有34万,其中纳西族的人口却是19.6万。在这样一种不成比例的文化冲突之中,纳西族  相似文献   

20.
云南代表团演出的民族民间乐器合奏《白沙细乐》,引起了广大观众的极大兴趣。“白沙细乐”,纳西族语是“伯时司黎”,意即白沙地区细腻的乐曲。这是云南丽江纳西族地区几百年来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一部古乐曲。据传说,在7百年前,忽必烈南下入滇,路经丽江地区受到纳西族土司阿良的热情接待,临别时有感于阿良土司的盛情,遂命自己随身乐队演奏离别曲,曲终又将乐队、乐工,以及乐器,乐曲赠给阿良土司,以示谢意,故亦有“别时谢礼”之称。后流入民间。几百年来,又经过纳西族人民的磨炼和丰富滋润,使它更臻完美,别具风格。它既保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