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玉顺 《学术界》2007,(4):112-120
仅仅以"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区别为出发点的思想方式,未能进入前哲学、前形而上学的"生活-存在"的思想视域."生活儒学"首先回归作为大本大源的生活、存在,因为只有在这种本源上,才能解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对立是何以可能的.在这种本源上,"生活儒学"不仅重建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而且重建作为形而下学的知识论、伦理学.  相似文献   

2.
认为古希腊哲学以本体论探究为中心 ,而近代西方哲学则主要研究知识论问题 ,这在国内外哲学界是一种颇为流行的看法。而更为深入的考察和分析表明 :“科学知识之可能性及其根据何在” ,是激发古希腊哲学本体论探究的前提性问题 ;反过来 ,古希腊哲学本体论探究的直接理论目的和旨趣 ,就在于论证科学知识的可能性 ,为科学知识的存在提供对象性的根据。因而古希腊哲学的本体论探究有其知识论前提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或超越并非源自于所谓外部某些因素的切入,而是在其形而上学的内部建构其奠基的前提下加以展开的;马克思哲学就是通过基于哲学自身的内在根据为中介的理论环节或者现实的环节,并以感性的现实的活动方式之样式,进而通过超越西方传统思辨的精神视域来完成的.西方哲学初创的早期形而上学的规定体现为对超验至上的形而上本体的精神探索.在西方哲学的凸现和建筑之中,古希腊哲学围绕世界"本原"问题展开,以及对作为阐释"世界何以可能"本体的探求,其实质也是古希腊形而上学初始建构的复杂过程,就是在此过程中西方早期哲学确立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4.
哲学的"爱智范式"通过预设某种"最高智慧"作为人之欲求的终极目标将人引向一个无限超越的过程.文章认为,对西方形而上学史唯有从"爱智"哲学范武的发展史及其终结的角度才可窥见其中的奥秘.由"爱智慧"确立的形而上学隐含着宗教-科学二元性特征.中世纪发展出宗教思想方法的爱智维度,近代发展出了科学思想方法的爱智维度.黑格尔哲学的解体标志着"爱智范式"的哲学的终结.马克思哲学开启了一条由"实践观点"超越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爱智范式"的道路,哲学出现了面向现实生活的转向.  相似文献   

5.
李丕洋 《船山学刊》2005,(4):52-54,60
"哲学"一语在古希腊文中的含义是指"爱智慧",而"哲"字在汉语中,是聪明的意思.从字义上解释,哲学是一种使人聪明、启迪智慧的学问.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解释: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根本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6.
郭晶 《江淮论坛》2012,(1):50-54
人的自我理解,一直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内容。西方哲学自古希腊开始直至近代,对人的考察集中体现为“人是什么”这一命题,即以下定义的方式来理解人。这种方式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特征,以形而上学把握人,必然导致人的物化,即把人理解为现成存在者。要解决这一难题,需将人从形而上学中解救出来,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性超越开创了现代实践哲学,将形而上学现成性解释原则转变为后形而上学的生成性解释原则,进而揭示了人特有的生存本性,实现了后形而上学视域下人的自我理解。  相似文献   

7.
黄文正 《天府新论》2006,42(6):33-35
从历史与学理考察的深层必然性方面看,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不同的西方哲学理论样式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内在逻辑的规定与展开;不论是古希腊哲学还是近代的知识论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都是生根于形而上学的内在逻辑之上所衍生的不同的哲学理论样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哲学的命运本质上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与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具有本质区别。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是对"存在是什么"的"追问",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则是对"如何去存在"的"演示"。这两种本质不同的形而上学决定中西哲学的不同命运。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在对象性的世界中找不到形而上的本体,从而无法安顿世人的身心性命,却发展了器物层面的科技理性思维;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以整体性的"中道"思维安顿了中国人的身心性命,却因为重道轻器而阻碍了对物理世界的认知。  相似文献   

9.
"这是什么--哲学"--海德格尔对哲学的解构和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忠民 《学术研究》2001,(2):106-111
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哲学一反传统形而上学给当代西方哲学以巨大震撼和影响.那么他何以要解构传统哲学,又是如何步入生存哲学道路的呢?本文指出,海德格尔通过"什么是哲学"的追问探寻出这一问题源头并领悟出"问题本身就是一条道路";进而步入这条道路倾听φсλοσοφсα话语,也即"响应存在者之存在"!由此,显明出"一种思想,它超出了理性与非理性的分别之外",从而显示出哲学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同时,这条道路也折射出海德格尔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如何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创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格尔哲学是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和发展顶峰。全部现代西方哲学就是从批判黑格尔哲学、拒斥形而上学开始的。正是在批判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 ,马克思举起了反对形而上学的旗帜 ,从人的存在出发批判形而上学 ,解读存在的意义 ,并凸现了存在的根本特性———历史性。从根本上说 ,马克思哲学是生存论的本体论 ,即实践本体论 ,马克思批判并终结形而上学的工作就是从本体论层面上发动并展开的 ,从而为西方哲学开辟了一条“从本体论认识现实”的道路 ,实现了哲学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轨。马克思由此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在对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进行总结和批判时曾尖锐指出:“笛卡儿把人解释为一般主体(Subjectum),从而为后来的形形色色的人类学创造了形而上学的前提条件。”①笛卡儿通过对存在者和真理的开拓性的解释和论证,为知识论哲学或知识的形而上学的可能性创造了前提条件,种下了整个西方哲学一千多年的发展中居统冶地位的表象性思维模式的种子,由此生发出形形色色的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在笛卡儿之前,在古希腊哲学中人的主体地位未被凸现,也未被推到极至的衡量一切的一切的尺度之地位。进一步说,在古希腊哲学中主体(Subjectum)…  相似文献   

12.
中国长期以来,形而上学被当作与辩证法对立的、反动的、资产阶级的宇宙观。但实际上,形而上学作为立足于形而下的人对形而上的世界追求的理论体系,它就是哲学。从历史角度看,形而上学既是哲学根本性质,又是人的本性的体现。从狭义看,形而上学是世纪以来伴随着西方实验科学的兴起与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理论体系。中国就苦于15没有这样的形而上学时代与精密定量分析的思维方式。今天,要在综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形而上学之路。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如何开始了“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爱智慧”一词经历的意义断裂标志着西方“哲学”的开始。柏拉图是其伟大的发端者。柏拉图如何开始了“哲学”?我们从《理想国》中“反对诗人”、“光源隐喻”、“哲学王”三个主题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认为:“反对诗人”映现了“走向哲学一步”的语言维度;“洞穴隐喻”映现了“走向哲学一步”的“本体”维度;哲学王的思想实际拟定了哲学在人类文化中的中心地位。柏拉图使爱智慧成了哲学(形而上学),进而奠定了西方思想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4.
哲学的智慧与智慧的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爱智慧"的角度理解哲学,其前提必须首先搞清楚"智慧"是什么。我们应从历史的、语义学的角度以及从知识、才能与智慧的关系中理解和把握智慧本身。不仅如此,还要看到,智慧并不就是哲学,哲学的智慧不同于常识的和科学的智慧,它是"大智慧"、生存智慧、"酸性"智慧和精神境界。与"知识型哲学"不同,"智慧的哲学"是对"哲学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就其本质而言,它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一种"问题的哲学"。基于"智慧贫乏"的时代所提出的"恢复智慧"和"重返哲学的智慧本根"的要求,人们本质上应该回归"哲学的智慧",走向"智慧的哲学"。  相似文献   

15.
李成旺 《河北学刊》2004,24(4):84-88
凸显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分析方法的本性,让这一智慧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并得以深化和拓展,这是时代给马克思哲学提出的两大课题.完成上述课题必须做到方法论自觉,也必然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人们思维中根深蒂固的"非法"解读模式;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分析方法这一独特智慧,并非简单指认马克思哲学终结了传统本体论并彻底颠覆了近代形而上学,其核心问题在于要搞清楚马克思哲学是如何从哲学内部、哲学范式以及哲学的使命等方面进行了彻底革命,从而开启以非先验的、现实的社会历史线索为核心的新哲学;一些当代西方哲学流派把人类解放的路径转向内心体验和诗性之思,这根本不可能替代马克思哲学完成对当下社会批判和建设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以学科的分化顺序为逻辑,揭示"哲学"自身在历史时空中从爱智慧到形而上学、本体论、存在论的不同形态的演变,并澄清和界定这几个哲学概念在其应有的历史时空中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哲学中,哲学作为"解释"性的"存在"方式,是诸多哲学家由"是什么"的发问方式而形成的"哲学谋划"①。诸多以"是什么"为把握方式的各种"哲学谋划",其"解释"只能是基于"是什么"的意义围城之内的逻辑同一,实难以走出"逻各斯"的知识论边界,由这些哲学谋划所形成的所谓哲学问题就是这些不同的哲学谋划方式在为哲学划界中对划界的自身疑问。为哲学划界,就是为哲学作为解释的意义可能划定界限。由此,处于"谋划"与"划界"中的西方哲学作为"解释"在知识论的悖论命运中不得不走向自身的消解。因此,哲学作为"解释"可以是建构的,可以是怀疑的,也可以是消解的。哲学谋划的各种方式之间的博弈就形成了西方哲学问题在哲学划界中显现的演化逻辑。  相似文献   

18.
哲学素有“智慧之爱”之称,“爱智慧”,“追求智慧”是哲学的本性。现代哲学虽然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却无一例外地视智慧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以“意义”为其核心范畴。然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不只属于现代西方哲学,从对西方哲学真实性判据原则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哲学在对人独特的意义性存在的自觉把握与自我意识中,从古至今一直在表达着它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表达着“智慧之爱”所担负的历史与时代的使命。同时,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转变都以思考现代人的意义世界为旨归,因此我们可以从中、西、马所共同担负的哲学使命的“融通”中寻到哲学未来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雷德鹏 《学术论坛》2002,1(1):32-35
哲学自它诞生以后 ,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 9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的危机表明 ,哲学从知识论立场转向生活论立场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生活哲学是表达人类生活意义的理论 ,实质上就是人的哲学  相似文献   

20.
概括而言,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走过了一条以“哲学在中国”为逻辑起点并不断向“中国的哲学”生成的道路。百年来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展示了一种不尽同于西方哲学主流传统的哲学形态。面向未来的中国哲学,应当根本改变迄今为止在相当程度上依然将西方哲学等同于人类哲学之共相的状况:一方面,还西方哲学作为人类哲学殊相之一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通过深入、系统地开掘出中国哲学不尽同于西方哲学的智慧精神以进一步丰富哲学的内涵,不仅凸显并同时涵容中西哲学之基本精神以及作为人类哲学之共相的哲学特质,而且在人类哲学之一般的高度上,确立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平等齐一的人类哲学殊相之一的地位。为达此目标,中西哲学之间应当达成双向互动的“诠释圆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