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才心理议题作为现代心理科学的新分支,近几年方见于我国学术论坛。然稽诸我国古籍,朴素的人才心理思想,已见于三国时刘劭所若《人物志》。刘劭字孔才,建安中为吏,魏文帝、明帝时官至散骑常侍,是当时著名学者(其著作大多亡佚)。文帝时,行九品官人法,选择人才,考核名实。刘劭善辨识人才,其《人物志》即为向曹魏统治者提供鉴别人才的原则与方法,以便“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故《人物志》实为一部品评、鉴别人才的专著。全书三卷十二篇,著作  相似文献   

2.
试论《晋律》的刑制特点与理论贡献张建荣(中国政法大学)一、晋朝《泰始律》的制定及其概况西晋尚未建立之时,晋王司马昭便作好了取代曹魏政权的有关准备,其中之一即着手制定新律,命贾充、杜预等十四人删改《魏律》,摘录《汉律》有关章句,并确认郑玄的代注本为基准...  相似文献   

3.
议与“义”相通假。《吕氏春秋·上农》:“重则少私义”,《盐铁论·本议》:“于其义未便也”,皆借“义”作“议”。《吕氏春秋·忠廉》:“士议之不可辱者大之也”,《韩非子·显学》:“言无定术,行无常议”,《隋书·经籍志》:“述其议疏,讲于人  相似文献   

4.
(一)非十二子: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故,知默,犹知言也。故,多言而类,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多少无法,而流湎然,虽辩,小人也。王念孙《读书杂志》:卢云,此数语又见《大略》篇,彼作“多言无法”。此“少”字似讹。今按,卢说非。《大略》篇当依此作“少”为是。“类”亦“法”义。《方言》卷七及卷十三均训“类”为“法”;《广雅·释诂》亦以“法”训“类”,王氏《疏证》引《荀子·儒效篇》“其言有类,其行有礼”云:“类之言律也,律亦法也。”然则本篇  相似文献   

5.
<正> 一、古汉语别称词的性质和作用唐·范摅《云溪友议》卷八云:“南中丞卓楚游学十余年,衣布缕,乘牝卫,薄游上蔡。”“牝卫”是母驴,“卫”是驴的雅号。据宋·罗愿《尔雅翼·释兽》云:“晋卫玠好乘之,故以为名。”《文选》南朝·齐·谢朓《在郡卧病呈沈尚书》诗:“嘉鲂聊可荐,绿蚁方独持。”唐·白居易《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垆。”绿蚁,原  相似文献   

6.
一、篇名《尧典))是《尚书》的首篇。《左传·文公十八年》在引述它的文句时,浑称为《虞书》。《礼记·大学》又称之为《帝典》。先秦文献中,最早出现《尧典》这一篇名的,是《孟子·万章上》:“《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而据汉初伏生《尚书大传》,孔子曾经对他的弟子颜回说:“《尧典》可以观美。”那么,《尧典》这一篇名早在孔子编次《尚书》时就已经出现了。《孟子》所引《尧典》之文,实在今《尚书·舜典》之中。清代学者已经考明,  相似文献   

7.
“学所以成材”─—刘劭《人物志》教育思想试析张传燧刘劭(公元186-245年)生活在汉末魏初,不仅是著名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重要的教育家。魏明帝时,曾出任陈留太守,“敦崇教化,百姓称之”,重视教育,受到百姓的赞扬。并向明帝提出“宜制礼作乐,以移风俗”...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传本,仅郭象编注的三十三篇流传下来,其中是没有“惠施”这一篇题的。但《北齐书·杜弼传》云:“(弼)注‘庄子·惠施篇’。”王应麟根据这句话,疑《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庄子》五十二篇旧本,原有“惠施”一篇。谭戒甫先生又进而推考:杜弼注的“庄子·惠施篇”,其实就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惠子》一书,刘向校定群书时,按“篇名互见例”附入《庄子》五十二篇,其后晋人删注《庄子》,又将其  相似文献   

9.
师旷,春秋末晋悼公、平公乐师.作为古代妙辨音律的音乐大师,“师旷之聪”是人所艳称的.但师旷同古代小说的关系还很少有人注意.《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有《师旷六篇》,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还提到:“《汉书》兵阴阳家有《师旷》八篇,是杂占之书;在小说家者不可考,惟据本志注,知其多本《春秋》而已.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于归”和“有行”的意思都是“女子出嫁”。但是二者的使用对象和时间却截然不同,决不混用。“于归”一词见于《诗经》的《周南·桃夭》,《周南·汉广》、“召南·鹊巢》、《邶风·燕燕》、《豳风·东山》五首。《桃夭》篇中凡三用:  相似文献   

11.
~~臣以为便当显其身 ,用其言 ,使具为课州郡之法 ,法具施行 ,立必信之赏 ,施必行之罚。至於公卿及内职大臣 ,亦当俱以其职考课之也。”杜恕不仅赞赏刘劭的《都官考课》之法 ,而且认为对于公卿及内职大臣 ,“亦当俱以其职考课之也” ,表明了支持考课法的鲜明态度。司空掾傅嘏则反对刘劭制定的考课法。《三国志·魏书·傅嘏传》载 :“时散骑常侍刘劭作考课法 ,事下三府。嘏难劭论曰 :‘……夫建官均职 ,清理民物 ,所以立本也 ;循名考实 ,纠励成规 ,所以治末也。本纲末举而造制未呈 ,国略不崇而考课是先 ,惧不足以料贤愚之分 ,精幽明之理也。……  相似文献   

12.
李悝造《法经》,“商鞅传之,改法为律。”从出土的《云梦秦墓竹筒》看,秦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工律》、《徭律》、《军爵律》、《置吏律》、《效律》、《除吏律》、《游士律》、《捕盗律》等等,可知秦是确乎称“律”的。汉高祖因为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肖何捃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可见汉也是以“律”称的。汉后历代有《魏律》、《晋律》、《梁律》、《陈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的颁行年代进行了再次探讨,认为汉二年时,萧何并未制定汉律,而《二年律令》中诸律如:《贼律》、《置吏律》、《行书律》、《金布律》、《史律》、《傅律》等律的颁行年代也均不为汉二年,因此推断《二年律令》中的“二年”当为吕后二年。  相似文献   

14.
九鼎考辨     
九鼎的记载屡见于秦汉及先秦的典籍。对九鼎的铸人有夏禹、夏启之殊;造地有荆山、昆吾之别;造型有三足、四足之异。具体地说,即是:甲、于夏铸鼎之人有两说。一说为禹,《史记·封禅书》云:“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一说为禹之子启,《墨子·耕柱篇》云:“昔者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夏后开即启。乙.于夏鼎造地本多歧说,可考其地者有二。一为荆山,《说文·鼎部》鼎下:“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荆山在今陕西富平。《元和郡县志》:“荆山,在县(富平)西南二十五里。”一为昆吾,已见上所引《墨子·耕柱篇》。另,《吕氏春秋·应言篇》:“帝丘之鼎以烹鸡。”帝丘,即昆吾之虚,在今河北濮阳,见《通典·  相似文献   

15.
清人胡承珙编著的《小尔雅义证》,虽经刘世珩校勘(聚学轩丛书),引例出处仍发现许多错误。卷一广诂三页《尔雅·释诂》:“班,赋也。”按:应为“释言”。九页《襄十年》:“遂灭逼阳。”按:应为“春秋经襄十年”。十八页《小雅·桑柔》:“告尔忧恤,诲尔序爵。”按:应为“大雅”。十九页《小雅·桑柔》:“逝不以濯。”按:应为“大雅”。卷二广言二页《礼记·大行人》:“归脤以交诸侯之福。”  相似文献   

16.
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一句之后,颜师古有一个注: 应劭曰:“入侍天子,故曰侍中。”晋灼曰:“《汉仪注》:‘诸吏:给事中,日上朝谒,平尚书奏事,分为左右曹’”。魏文帝合散骑、中常侍为散骑常侍也。 这一段注文,引应劭的话解释“侍中”,据晋灼引《汉仪注》解释“诸吏”,又说明“散骑、中常侍”的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叔孙通制定了汉代的傍章,傍章就是礼仪,傍章因与律令同录而得名等等,已经成为一种通说。即使在1983年底出土了包含有大量汉律的张家山汉简以后,这一通说也未见改变。本文在重新分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提出与前人之说不同的观点,即认为:叔孙通制定的仅为汉礼仪;叔孙通没有制定傍章;唐代人撰写的《晋书·刑法志》有误说;傍章在汉代,应是写成和读作“旁章”;汉代人将汉律分成两类,旁章是汉律里的一类,它相对于汉律中的正律而得名。此外,根据张家山汉简中所见的律篇名,本文推测,凡其中不属于正律即九章律篇名的,依类别而论,应当就是旁章中的篇名  相似文献   

18.
一、论孔子的仁与为“仁之方”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仁相为表里的是礼。从《论语》中所显示的孔子思想,仁确是孔子的思想核心。《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大戴记·王言篇》:“孔子曰:‘仁者莫大于爱人’。”从孔子全部思想来看,“爱人”,确是仁的最根本的意义。 孔子在答子贡和仲弓的问仁时,曾说到仁以及达到仁的“仁之方”,《论语·雍也》篇: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的小说批评,直到明清两代才日渐成熟,但从汉魏至宋元1000多年内,许多文人学者对“小说”的认识和批评,已有不少引人注目之处.现抉其要,略作爬梳,以就正于方家.一、小说观念的萌发和演变在先秦诸子的言论中,“小说”与“小家珍说”、“小道”的含义比较接近.如《论语·子张》篇载:“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这段话被后代小说批评家屡屡引用,但多作孔子言论,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等)如《庄子·外物》篇云:“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如《荀子·正名》篇谓:“故知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  相似文献   

20.
《诗经》五首篇名试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共有305首诗。其中299首诗均是截取诗中词、句或略加改动以名篇。但其它六首,即:《小雅·雨无正》、《小雅·巷伯》、《大雅·常武》、《周颂·酌》、《周颂·般》、《周颂·赉》的篇名为另外拟定,颇为特殊。对此,诸家说解各异,迄无定论,故很有必要作一番考证。现就其中的五首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一、《雨无正》此篇名“雨无正”最难索解。“雨”无所谓“正”与“无正”,而名“雨无正”岂不怪哉!《诗序》:“雨自上下者也。众多如雨,而非所以为政也。”此属强解,实迂曲难通。陈奂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