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辜鸿铭虽然被称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言人,但因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中西合璧的文化背景,他所提倡的文化保守主义与封建的文化保守主义及近代的文化保守主义有本质不同.在处理东西方文明关系方面,辜鸿铭的理解更是迥异于同代文化保守主义者,他提出的"挞西扬中",寻求中西文化融合的终极文化理想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的年代,正是中西文化激烈冲突的时期。他的中西文化观,既体现近代先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也表明这位民主革命先行者在进行民主革命的同时,融合中西文化而形成的近代新文化的特质。一、吸取西方文化,反对全盘照搬任何国家民族文化的发展与革新,往往是吸取或借用外来先进文化的养料以滋补自己。中国自汉唐以来,从亚洲各国吸取了佛教、伊斯兰教等文化,使之成为亚洲的文化中心。到了近代,这种文化的隋性已明显表现出来,要想获得新生,吸取外来先进文化对之进行改造更有必要。孙中山青  相似文献   

3.
《北方人》2006,(10)
青楼解救,缔结良缘辜鸿铭是个矛盾的混合体,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使他成为清末的第一大怪物。他希望在中国也能够实现人人平等,同时却又是许多传统陋习的摇旗护法者。学在西方的他最爱的却是东方的姑娘,性情豪放又不拘小节的辜鸿铭的婚姻注定是不平凡的。原配夫人淑姑是传统的中国女性,腼腆,幽闲,温顺,知书达理,而且有一双在辜鸿铭限里“特别神气美妙的金莲”——中国旧式妇女所独有的小脚。他从南洋回国后不久便被淑姑那双长不及掌的金莲所折服,很快娶了淑姑为妻,他以“爱莲”名动天下,他自己也曾戏称自己的成就主要归功于那双金莲,称其为自己的“兴奋剂”。娶了淑姑不到一年,便纳了日本姑娘吉田贞子为妾。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著名学者辜鸿铭曾经享誉德国,期间,相对于德国哲学界和神学界对辜鸿铭的高度关注,汉学界反应比较平淡,对他的评价也不高。联系到辜鸿铭对西方汉学的激烈批判立场,德国汉学界对辜鸿铭的冷落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5.
辜鸿铭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辜鸿铭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大陆学界对辜鸿铭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无疑对深化近代文化保守主义乃至近代思想史的认识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这一时期的辜鸿铭研究状况进行了总结和述评。  相似文献   

6.
面对20世纪初中华民族面对的民族和文化的双重危机、以辜鸿铭、杜亚泉、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以复兴传统文化、振兴民族精神为使命,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深刻且详尽的分析。辜鸿铭的"道德力"高扬了中国人的精神,杜亚泉认为中西文化之异即动静之别,梁漱溟以"意欲"为基点,把文化分成西洋、中国、印度3种模式。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他们各自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在文化的发展程度上,辜鸿铭与梁漱溟认为东方文化是成熟的文化,而西方文化尚未成熟;在文化的性质上,辜鸿铭、杜亚泉、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重义,西方文化重利;在儒学的宗教性上,辜鸿铭与梁漱溟认为,儒学似宗教非宗教;在文化的未来走向上,辜鸿铭主张中西融合,杜亚泉主张中西调和,梁漱溟主张中国文化复兴论。他们对中西文化的独特见解,对当下如何看待中西文化仍可引为借鉴。  相似文献   

7.
沈传新 《国际公关》2022,(4):149-153
魏源是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思想家.他作为地主阶级改革派,在清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初步的世界观念和国家意识.他主张变革自强,反对外来侵略;主张顺应时势,"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加强国际贸易;重视宗教的作用,主张不同的文明共存.这些内容构成了他具有浓厚封建性和鲜明时代特征的爱国主义外交思想.他的外交思想具有典型的现实...  相似文献   

8.
提起辜鸿铭,学者皆谓其是个古怪人物,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守旧派。其实,在近代他还是颇有远见的,他的一些言论探讨的正是儒学现代化的问题。他的最大贡献是向西方“输出”东方文化,西方人早就把他与印度的泰戈尔并称为近代东方文化的两位代表,而且“泰戈尔只是一位诗人,而辜鸿铭除了是哲学家、文学家外,还是一位政论家”。庚子年前后,他在参与中外交涉中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情感,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以西学折服  相似文献   

9.
[摘要]在中国近代教育哲学史上,严复与中国近代教育哲学有着难舍难分的特殊情结,他是中国近代教育哲学的先驱。在深重的民族危机和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缔造的传统与现代博弈的时代场域中,他凭借深厚的中西文化素养,以西方经验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积极探索教育之路,寻求救亡图存、富国富民之方,将近代完整意义的科学思想引入教育领域,突破“中体西用”的哲学思想框架,构筑了中国近代“三民教育论”的哲学体系,勾画了近代教育哲学思想蓝图。  相似文献   

10.
太平天国既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反对封建统治的大起义 ,同时也是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太平天国对中西文化交流虽曾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又有着较大的局限性甚至障碍。那种认为如果太平天国能够获取“改朝换代”的胜利 ,中国将加速实现近代化的推断 ,并不符合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1873—1929)是戊戌变法的首脑人物之一,是近代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活动家、宣传家和著名学者,这是众所周知的。但他对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清朝末年,他曾极力反对封建的科举制度,主办过新式学校,并首先把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学制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辛亥革命后,他又到北京清华学校任教,担任研究院的导师,创办文化大学,还到各地的大学讲学。不管是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充分说明: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地位,称之为教育家也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12.
戊戌变法时期,曾廉以反对变法维新,上书请杀康有为、梁启超而名噪一时;辛亥革命前后,他激烈地反对民主革命,并一直妄图复辟封建制度,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阻碍力量。曾廉是清末民初一个典型的政治保守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者。  相似文献   

13.
魏源是我国近代初期的法家,一生经历了封建社会末期和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两个不同的社会阶段。在使中国社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的鸦片战争前后,他坚持革新、进步、爱国的路线,反对清朝统治阶级保守、倒退、卖国的路线。他的革新思想和活动反映了从鸦片战争开始的我国近代民族民主斗争的一个重要侧面,对近代历史思潮和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具有很大的影响。关于魏源思想的阶级基础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些同志认为:魏源的革新思想虽有资本主义倾向,但没有逾越地主阶级的范畴;而且,当时还没有资产阶级,他只能是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因此,魏源的变革主张(包括资本主义倾向)都只能是对封建“末世”的补缀,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这种看法值得重新探讨,这不仅涉及对魏源思想的评价,对总结近代阶级斗争和儒法斗争的历史经验,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当众多知识分子就文化选择、孔子评价等问题进行激烈争论的时候,东方文化派也积极参与,深入评论,成为这场中西文化大论战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他们一方面要求保存传统、昌明孔教,另一方面,反对顽固守旧,提倡中西融合,批判神化孔子,对当时的思想界影响很大。调和中西、折衷新旧,是东方文化派中西文化观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形成于新旧思潮的激烈冲突中,反映了五四时期文化选择的艰难。  相似文献   

15.
从近代以来东西文化冲突的角度出发,国粹主义思潮在这一冲突过程中,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表现了很大的自信,他们反对“全盘西化”的做法,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但同时也表现了国粹派们企图用文化作为救亡图存的根本途径的保守性和落后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粹主义思潮与西学中源说、中体西用说一样,也主张中西文化的结合,这是一种辩证思维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6.
莱布尼茨是近代西方较早从事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且建树最多的一位大师。其中西文化观经历了一个由接触到深入比较研究并构建“中国学”的过程。其中西文化观的价值在于通过语言、文字、概念、范畴等方面的比较研究 ,得出人类思维具有同构性、中西文化具有互补性这一结论。他那站在世界文化高度和具有哲学穿透力的中西文化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 ,在当今仍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粱启超在早期和后期所持的文化现实际上具有一致性,这种理性的中西文化观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他反时"西学中源"说,承认西学的独立性和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他反对全盘西化的文化取向,而认为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由此,他力图寻求一条中西文化"化合"之路,构筑一种人类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8.
徐复观是 2 0世纪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其学术生涯中对中西文化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认为中西文化在渊源、文化取向、内容方面都有所不同 ,并且各有成就和弊端。他主张中西文化应该扬长避短 ,互相学习 ,反对文化上的大民族主义和全盘西化论  相似文献   

19.
林则徐不但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也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位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驱者。一百五十年前,是他以卓越的胆识,领导禁烟抗英斗争,谱写了一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序曲;是他以非凡的勇气,打破清王朝“禁区”,首先开创了学习西方长技,寻找中国富强道路的新风。当我们执着追忆、思索和回味当年林则徐领导人民反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伟大贡献,为了  相似文献   

20.
“中体西用”思想产生于中西文化激烈交锋的晚清时期,它的提出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及中国向近代化迈进具有积极意义。随着人们对西学认识的加深,“西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并不断触及到西学之本,有些人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之内,也很难完全如愿。于是到了戊戌维新时期就突破还是继续维持“中体西用”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