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近日,台北故宫博物院被曝出曾故意裁切馆藏清代文物《黄河兰州浮桥图》以致文物损毁,此事引发广泛关注。据多家媒体报道,这幅绘制于清朝的《黄河兰州浮桥图》曾被中国台湾当局指定为“重要古物”。而在2012年台北故宫博物院筹办展览的过程中,由于展示柜台尺寸过小,无法装下画作,一位工作人员曾要求把画作“原装裱”的“花绫”左右两侧各裁切一部分,以使画作能够被装呈在展示柜台中。时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在获报此事后选择隐瞒消息,  相似文献   

2.
古代“度”和“渡”都有动词“过”的意思,古字书释其义统言之“过也”,发展到现代,于是出现了双音节同义合成词“度过”与“渡过”。“度过”和“渡过”义有抽象具体之分,所过,即度过和渡过对象有时间空间之别,这一点尚不为人们所普遍了解。因此,在现代语文中,常出现表达同一语义而“度”与“渡”或“度过”与“渡过”并用的情况。例如:  相似文献   

3.
怀丙捞牛     
北宋仁宗在位的时候,黄河经常泛滥。山西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知府(地区最高行政长官)许保江是个很廉洁的官员。他爱护百姓,便决定压缩其它开支,用省下来的经费治理黄河。经过两年的努力,疏通河道,加高大堤,还在河面上搭起了一座浮桥。黎民百姓感激他的功劳,就给这座浮桥取名叫“许桥”。  相似文献   

4.
近世中外学者对亚、美两洲古代之关系,古代蒙古利亚种印第安人之泛海东渡于墨西哥等处,以及美洲发现的出土文物及其风俗遗存等的讨论说明:古代美洲文化,其源可能来自中国,或早在科仑布发现美洲千余年以前。中外学者发表专篇,内容丰富,不胜枚举,兹不赘述。现仅就北美印第安人传述之“月相图”及慧深所说“扶桑国”之礼俗,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5.
一桥梁是人类战胜自然和征服自然的重大手段之一,也是代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水平的物质成果。根据历史条件和具体情况,古人有的建造石桥;有的建造木桥;有的建造索桥,其中又分竹索桥和铁索桥。《说文解字》说:“桥,水上梁也”,看来主要是为了解决过河的问题。远古时期,人们看见落叶和树木浮在水上,得到启示,首先发明了独木舟。这在许多浅演的部族或部落中是常见的现象。由于发明了舟船,比较容易的就发明了浮桥。《诗·大雅》里有“造舟为梁”的记载,可见至迟在西周时黄河流域已经使用浮桥了。但是有不少河流,水势迅猛,激流汹涌,山高谷深,壁峭崖陡,要搭造浮桥十分困难,甚至根本就不可能。而且浮桥既不方便,又不经济。因此,修建桥梁就成为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最好的办法。西安半坡村原始社会的居民住居区的外面挖有深宽各五、六米的壕沟,以防野兽的侵袭,壕沟上搭上横木以便行走交通,这应说是相当早的一种桥梁吧。  相似文献   

6.
从语言、文字、文化与桥梁发展史多角度考察 ,指出 :“厉 (、 )”是水中安置的石蹬 ,便于人们履石渡水 ;“揭”指高举着衣服渡水。从桥梁发展史来看 ,履石渡水的“厉”是“桥”的前身。“深则厉 ,浅则揭”是指遇水深处 ,本当揭衣而渡 ,却立石于水中 ,履石跨水 ;遇水浅处 ,本该履石渡水 ,却脱下衣服 ,用手举着渡水  相似文献   

7.
日本的水稻种植由古代中国传入。中日学者在论述稻作东传的诸多路线,似以长江口与钱塘江口直接东传的可能性最大。而舟山群岛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洋流、气候与交通诸条件,对中国稻作文化东传日本起到了中继站与“跳板”的作用。但稻作东传也不能排除其偶然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1934年11月11日至14日,红一军团长征中在湖南宜章县白石渡积极开展了“扩红”工作并收到显著成效。在白石渡红一师至少补充了三百多名新战士,红十五师补充了五六百名新战士,红一军团直属队“扩红”人数不得而知,红二师未在白石渡“扩红”,红一军团在白石渡“扩红”至少八九百人。除红一军团外,中央红军其他部队未在白石渡“扩红”,中央红军长征中在白石渡“扩红”至少八九百人。  相似文献   

9.
渡水皮具(浮囊、皮筏和皮船)在我国古代交通史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目前学界关于其形制、起源、传播等问题的认识分歧较大。就形制而言,历史文献记载的“皮船”并非学界多认为的“皮筏”;关于其起源,目前学界主张的我国浮囊源于上古说、春秋说以及皮筏最晚始于东汉说,均属推测性结论。从文献记载来看,我国浮囊渡水仍旧只能追溯到唐代中叶;就传播而言,唐代以来,浮囊已成为中原军队重要的军事渡水装备,因此浮囊自西夏传入中原的学界观点不足为信。此外,云南丽江的浮囊渡水习俗,自蒙古军攻大理时传入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0.
创作构思过程主要是创造性的审美想象过程。在创作过程中,作家凭借艺术想象编造出故事情节,创造出作品中的人物,赋予他们以个性和激情。想象是作家思维的一只翅膀,它以观察为前提,以表象为基础,以知识和经验为跳板,以感情为动力,想象的神翼从脑中再现生活表象而展开,“上穷碧落下黄泉”,遨游于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积极地补充思维链条中的空缺,把不同事物神奇地联系起来,创造出生动的形象。离开了想象,写作寸步难行。其实艺术来到人间,在原始胚胎时,就依靠想象孕育而成。在中国古代神话里,“神人”“英雄”如盘古等,神话故事如《夸父逐日》《女…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小说”观念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探讨了中国古代“小说”概念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情况。提出中国古代“小说”的概念,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学术的分类,而不是一种文学的体裁。由古代概念完全转化为现代概念,是在清末完成的。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多歧,造成了古代对“小说”判定混杂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宋金时期中国桥梁建筑技术,分析了桥梁模型试验在宋金锂期浮桥建造中的应用。分析认为,北宋采石浮桥的建造已经出现了足尺模型,金初的蒲津渡浮桥更是实现了足尺模型向缩尺模型转换的关键过渡,而南宋时的中津浮桥系统地运用了现代桥梁模型试验的诸多理论。  相似文献   

13.
自开展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以来,一股股“新鲜血液”不断注入了新农村建设一线。“大学生村官”能否摆正心态,真心扎根在农村,奉献在基层?能否融入新环境,把先进的文化知识转变为农村的先进生产力?或是聘用期满后,是把基层经历作为“镀金”的“跳板”,还是把村官岗位作为人生创业的根基和起点?这些都是今后工作中所要面临的深层次考验。  相似文献   

14.
唐人刘皂有一首题为《渡桑干》的诗:“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诗人离开家乡咸阳,十年旅居井州,思乡之情强烈到了极点,每天都在想着回去。皇帝老爷于是跟他开个玩笑——你不是嫌并州离你老家咸阳远么,那好,我再给你来个狠的——“无端更渡桑干水”:把你发配到离家乡更远的地方去!  相似文献   

15.
{渡河}概念域的主导词“涉”“济”“渡”在历史上曾发生过更替,其融合的语义要素古今也不同.根据Talrny 的词化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以{渡河}概念域的历时演变为背景,结合文献考察“涉”“济”“渡”方式信息、背景信息的变化对其词义产生的影响,以及“渡”融合的路径信息何时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拜读《宋诗选注》,获益良多.该书经过两次排版,六次重印,作过多次精益求精的增订,后学本不应置喙,惟感万虑或有一不周,谨提出以下几点参考意见,供先生斟酌.一、秦观《金山晚眺》“西津江口月初弦”注:“金山是江南名胜,下临长江.西津,就是西面摆渡口.……”据《嘉定镇江志》卷二“津渡”条:“按:李德裕为浙江观察使,于蒜山渡严勒津逻捕绝‘请毫州浮屠圣水者’.蒜山渡,今西津渡也.西津渡去府治九里,北与瓜洲渡对岸.”此处“西津”似应为“西津渡”之简称,始设于唐,至今已有千年以上  相似文献   

17.
黄人《小说小话》在近代中西“文明交通”视阈下,基于“文明”的角度,以“南海北海,此心同,此理同”重新审视“旧学”,形成了知见传统的小说批评思路。而“谋世界文明之进步”等诉求,使得黄人对古代小说传统的重构,不仅注重小说的审美意义,而且强化了小说知识趣味的当下意义,以便从“历史”“当下”及“未来”的多维视角看待古代小说的典范意义,带有价值论与知识论并存的知识特征。作为一种批评媒介,从《小说小话》到“小说界革命”的炽热,“小说话”批评者意图强调思想启蒙与文学审美相融会之后的文化引导。它代表了当时的小说批评强调社会责任担当的批评路径,扩大了小说批评的关注度,成为时人寻求社会批判与文化重构的重要凭借。  相似文献   

18.
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意即:与皇上相伴时,必须有一万个理由小心谨慎。为什么?因为只要皇上一怒,陪伴者就很可能脑袋搬家。比如,古代曾有个小太监陪皇上下棋,下着下着,小太监一时兴起居然说了一句:“皇上,我杀您的马。”皇上闻言大怒,立刻骂了句:“我杀你全家!”至于结果,便是棋盘上的“马”安然不动,小太监却活活地掉了脑袋。  相似文献   

19.
金华古代称婺州,历史上曾称为“小邹鲁”。关于金华“小邹鲁”之称的由来,众说纷纭。一些书刊认为“金华自古文人荟萃,人们把文人辈出的地方称为‘小邹鲁’”。金华在历史上的确涌现出一大批名垂青史的杰出人物。但文人辈出不是“小邹鲁”之称的由来。邹是孟子的故乡,鲁是孔子的故里。由此可见,“邹鲁”是大儒的故乡,是儒学教育研究的中心。金华被称为“小邹鲁”与宋代大儒吕祖谦和明代大儒章懋有关。  相似文献   

20.
司幽(上)     
当人类信之为真理时,真理开口说:“这是假象……”芸芸众生,他相,我相,众生相……谁人不徘徊,何情不悱侧?人类,终究活在自己编造的自以为是真相的虚幻中……我若渡人,便不能自渡,我若自渡,又放不下天下苍生。一念之差,渡人自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