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做空人民币在考虑到利率因素后结论恰恰相反:市场依然看升人民币。这与美国政府施压人民币升值相呼应,实际上是要保障进入中国的大量热钱,包括因欧债危机进入中国的资金,顺利套利后将来可以风风光光地离开中国,回美救火。  相似文献   

2.
背景提示:人民币汇率一直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焦点问题: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之初,一度在此问题上表现强硬,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虽然美国财政部2009年10月15目发表报告明确承认,中国没有操纵人民币汇率,但依然指责人民币币值被低估。按照经济学家的分析,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这个时候炒作人民币汇率,不过是以此转移金融危机焦点,推卸自身责任,并试图通过人民币升值来扩大其对华出口。如果人民币急剧升值,无疑将损害中国经济的发展,并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仍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让世界都看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增加了对人民币的信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币国际化是金融危机后我国政府极力推崇的政策,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是今后我国货币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当前我国人民币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利弊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并定性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在升值的步伐中终于把“7”抛在了脑后。2008年4月10日9点15分,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信息,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突破7:1,达到6.992:1,至此,人民币汇率正式进入“6时代”。对中国经济而言,“破7进6”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特别是对国内的企业而言,影响又是如何的呢?而企业又该如何应对这些影响?  相似文献   

5.
后危机时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关键是如何抓住中国经济崛起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机遇,在关注全球和中国经济走势、保证国内经济金融稳定的前提下,以构建强大、高效的人民币金融循环枢纽为核心,不断在推动资本项目开放和金融市场深化方面实施突破,以此分步骤、分阶段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和上海全球功能性金融中心两大中国国际金融战略。  相似文献   

6.
赵文思 《现代交际》2014,(6):107-107
随着中国与英国达成人民币离岸交易协议,人民币的国际化战略也愈发清晰。香港作为全球最有活力、最有影响力的金融市场之一,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将直接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和步伐。本文分析了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的现状和最新进展,就其中存在的问题做了一定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微 《公关世界》2009,(1):13-13
时下,融资困难、人民币升值、CPI走高、原材料上涨、人力成本增加、环保和产业政策调控压力加大,已经成为2008年以来一根又一根不断削弱中国企业竞争力的“稻草”。而由美国次级债所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加让中国企业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中国企业也将随着新一轮的经济周期进入到一个“严冬”。  相似文献   

8.
人民币国际化成功推进的标志是国际市场计价份额的提高,而不是央行储备资产份额的多少。前者帮助中国一劳永逸地避免汇率风险,后者只是让其他国家分享中国的高成长。人民币国际化应采取前期稳健创造需求、后期激进释放供给的推进策略。当前应快速推进(美元与人民币双币种)资本输出,强化海外商业存在;加快金融转型,促进本土资本市场规范而有深度的发展;并从亚洲着手推动国际汇率和短期资本流动的管理。其仿真预测分析结果是2025年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有可能接近欧元水平。这对上海的意义是:未来5~10年应加强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建设,健全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功能与效率;债券市场发展可有重大突破;涉外现代服务业需要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又一次重大的内外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创新,也是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关系进入新阶段后的一次对外战略大布局,这不仅将为中国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和思路,也必然影响到欧亚大陆乃至全球的发展态势。从某种程度上讲,"一带一路"倡议或许正在开启中国时代和亚洲世纪。此外,"一带一路"还与人民币国际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人民币国际化为"一带一路"铺平道路,"一带一路"又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带一路"不是中国利益独享的"产能输出带",而是各国利益共享的"经济融合带"。  相似文献   

10.
江毅 《老年世界》2008,(3):31-31
随着人民币收藏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这一领域。国内有关钱币收藏专家提醒广大收藏爱好者:  相似文献   

11.
此前曾有文章说及人民币纸分币的收藏。本文则说人民币金属分币(简称“硬分币”,俗称“钢销儿”)的收藏。硬分币也是第二套人民币辅币的一部分,并且是新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金属币。在第二套人民币发行之后,为了方便市场流通,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务院命令,于1957年12月1日发行了面额分别为1分、2分、5分的三种金属流通币,  相似文献   

12.
2009年开始,中国开始实施人民币国家化战略。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对中国经济作用巨大,同样对世界经济趋势的影响也较为明显。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人民币流通在邻国商品贸易中的覆盖率。在此背景下讨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中国贸易现状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就如何减轻负面影响带来的风险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金融全球化及国际货币体系不断变化整合的进程中,一些产油国政府已开始要求其石油买家用美元以外的货币与其结算,“石油欧元”、“石油日元”等纷纷登场,国际石油定价和交易货币多样化趋势开始形成,不少国家都表示愿意接受人民币结算方式。面对油价攀升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压力,逐步尝试“石油人民币”是中国的一个好选择。  相似文献   

14.
人民币国际化不是一个纯粹的单边政策行为,而是需要得到其他国家政府的支持和配合。因此,人民币崛起为国际货币,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事件,同时也是一个外交事件。2014年,中国货币外交成果硕果累累,进一步夯实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货币合作伙伴网络,这些货币伙伴能够在官方层次上为人民币的国际使用提供政策配合和技术支持,以服务于人民币崛起的大战略。货币互换网络进一步扩大与他国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  相似文献   

15.
兰纪平 《老人天地》2013,(10):42-43
在生活中,人们感觉到在国内,人民币越来越不禁花;而在国外,人民币越来越值钱。其实,前者是讲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后者则关涉汇率。  相似文献   

16.
曾月郁 《老年人》2003,(12):12-13
一个时期以来,美国、日本和一些西方国家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国内也有人对这一话题议论纷纷。人民币要不要升值,能不能升值?这不仅涉及到老百姓的油盐柴米和衣食住行问题,而且事关中国的金融安全和改革开放大局,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慎之又慎。1994年,中国开始实行政府监管下的浮动汇率制度。近10年来,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稳定,并形成了小步升值的态势。目前,人民币已经成为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强势货币。2001年底,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比例是8.2766∶1。此后,人民币一直保持着8.27~8.30元兑1美元的小范围浮动。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反映了中国…  相似文献   

17.
中美货币战     
"对中国下手,绝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的问题。"宋鸿兵在《货币战争》一书中的预言,在2010年春天,似乎正渐渐成为现实。时下,中美围绕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论战,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而在此之前,欧元已经落入美国的圈套,深陷危机。在日元振兴遥遥无期的态势下,中国经济的复苏让一些利益集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人民币加快了升值的步伐,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逐渐显现.本文首先分析了人民币升值的原因,然后指出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期促进中国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今年一季度以来,在全球第二轮大规模宽松政策,以及人民币重现单边升值预期的推动下,中国外汇占款出现大幅反弹,跨境资本流入势头较为强劲. 尽管中国外汇管理局5月6日出台《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旨在强化对跨境资金流入国内的监管.但这一《通知》仅在当天造成人民币盘中下跌,此后人民币升值趋势仍在加强.  相似文献   

20.
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开展以及向更广领域的拓展,人民币跨境使用逐步从边境贸易、跨境旅游等小范围走向国际贸易结算、贸易融资、跨境直接投资等更加广泛的领域,人民币提升国际地位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扩大,有利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将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符合我国的核心战略利益。人民币资本项下的不完全可兑换,是影响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因素之一,也是制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因素之一。应根据人民币可兑换进程的发展,研究探索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形式,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的扩大。亚洲、拉美以及非洲是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境外重点区域。应鼓励我国在涉外经济中掌握主动权的行业和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收付,同时推动官方涉外经济活动更加广泛地使用人民币。要根据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需要,不断取消人民币可兑换方面的限制,通过推动境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支持中资金融机构拓展跨境业务、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体系等扩大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并以此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