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文学的接受与审美乌托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文学活动中,接受者的主体性是文学主体性研究的重要方面.随着探讨的深入、国外接受美学和读者理论的传播,人们对文学接受者的主体性问题越来越重视了. 文学是一种艺术,它是由语言来缔造的一个真实的虚构世界.文学又是一种多层次的结构,它一般存在着审美的多层次性.文学作品的审美潜能,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作品本身包含着"多种价值"(multivalence)造成的.而"多种价值"又来源于生活所赋于作品的多种语义层. 但是,文学作品的审美潜能又受接受主体的制约.依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作品的本  相似文献   

2.
"空白"在中国古典艺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审美形态。中国古代文论中虽未明确提出过"空白"这一概念,但诸多有关文学创作、批评的言论的确都言中了空白的无限蕴藉。本文力图探寻宋词这种特殊诗体的内在精蕴,着重讨论"空白"给宋词带来的审美特质——空灵,以及词作为有宋一代文学巅峰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是一种以现象学和阐释学为理论基础,以读者的接受实践为依据的独立自主的理论体系。接受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包括两极,一极是具有未定性的文本,一极是读者阅读过程中的具体化,只有这两极的合壁而成完整的文学作品。从而将对文学作品和作者的研究转向对读者反应进行研究,强调读者的能动创造作用。接受理论给我们文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涉及到读者、文本、作者和社会背景等多视觉研究。使作者的意图、文本的意义和价值得到真正的实现。在霍桑的小说《红字》中,作者有意识地运用歧义手法,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填充其“空白”,重新建构,不断调整期待视野,确定其未定点,使不同时代的不同层次的读者能从中得到不同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4.
空白,原指书画作品中笔墨未涉及之处,介人文学以后,其涵义就更为广泛起来,它既指物理领域的语言文字的形式空白,也指心理领域的审美意象空白.文学的审美和创作都具有空白的特征.空白的观念和形式在文学审美和创作中发挥着无以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对文学空白的界说,有助于我们对文学空白艺术的把握和认识,对于文学的审美和创作有着积极的意义.一、具象有向空白文学中的具象有向空白是指文学作品中,作家在以点代面,以少总多,不画全龙而点“一鳞一爪”过程中,在语言文字和整体意象上所表现出的断层、间隔、空缺、空白.然这种空白是具象的,且是有向的,是“化白为黑”的手法运用.作家对意象有完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理论,主要从欣赏主体对欣赏对象的接受过程来矾究文学作品,通过读者的审美参与来判断作品的艺术价值.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边城>以丰富的审美内涵契合了读者的补偿心理、猎奇心理和怀旧心理,同时,又不断地打破和超越读者的审美期待,实现了文学的陌生化原则,从而给读者以巨大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6.
一把文学的审美阅读过程看做一个使文学本文“具体化”的过程,这是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加登提出的一个有关文学接受问题的重要观点.“具体化”概念又是和他对于文学作品本体结构的看法密切联系的。英加登认为,“文学作品首先是一种语言构成物”,它所提供的只是一个“图式化结构”,其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空白”或“未定点”。在阅读活动中,读者通过积极地想象和理解,对作品中的空白进行填补,把作品中的未定点加以确定化,把作品中的各种潜在因素加以现实化,从而使作品的表现对象(人、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中,语音层审美信息能为人们带来视觉和听觉的满足感,在小说翻译时也不容忽视,此层面的审美翻译再现也就成为小说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从音象、音型和音效三方面讨论语音层审美信息翻译再现的方法和意义,从翻译美学的视角对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译本在语音层审美信息的翻译再现进行探讨,以期给译者和读者以启示,提高两者的审美敏感度,加深对原语小说的审美体验,同时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充分再现原语的语音美,使读者尽可能多地享受这种美感.  相似文献   

8.
研究指出,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本文存在召唤结构.召唤结构的三大要素——"空白"、"空缺"和"否定"共同形成文学本文在语义上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实现本文从局部到整体、从静态到动态、从形式到内容上召唤着读者去填充、想象和确定,与作者共同参与创建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索尔·贝娄代表作《赫索格》中的召唤结构进行分析,探讨文中"空白"如何激发读者想象,如何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实现文学作品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误读与还原     
艺术创造行为的本质决定了文学作品的文本客观上包含着大量的“空白”和“未确定点”,这既是艺术本性的一种表露,也是文学作品作为客体的一种本质规定。作为读者,他需要在阅读中用想象来填充。在作品表现的引导和暗示下,读者会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同作品联系起来,用自己在现实中形成的生活图像去想象作品所表现的世界。因而,“误读”的存在不可避免。以英加登的“具体化”理论尝试分析误读的缘起与作用,并在对翻译文本的着重分析中,探讨还原的必要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翻译是两种文化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学理念的转换.接受美学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要求读者与原作者、译者共同创造文学作品的价值意义.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背景,针对文学翻译语言规范化与文化适应性不足的问题来探讨翻译中的美学"韵味"及"审美"意义,从而提高文学作品的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