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2,(5)
本文认为,马克思关于在社会发展的不发达阶段出现过某些成熟的艺术形式并形成了一定的繁盛时期的论述,说明的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近于平行发展这一普遍规律的特殊形态。既定的艺术由盛而衰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决定某种艺术衰落或兴盛的根本因素都是物质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胡菊芳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8(3):77-80
建国以来,国内关于马克思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关系研究从两种生产的平衡与不平衡关系单一视角探讨、马克思原典本义的发掘,发展到从唯物辩证法、文学人类学角度进行阐释,运用不平衡理论分析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忽视了对于日渐发达的艺术生产内部的物质因素与精神要素之间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陈泽翠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82,(1)
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论述,是在他一八五七年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来的。对这一论述,我国在建国以来曾有过三次讨论。这三次讨论所涉及到的具体内容虽然不尽相同,各有所侧重,而且一次比一次深入,但总的看来,讨论的焦点始终集中在对“不平衡关系”真实含意的理解上。其他诸如“不平衡”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事实是否相符,对某一时代、社会的艺术应如何评价,“不平衡”是否规律、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规律是否还起作用,以及产生这种 相似文献
4.
物质生产与艺术繁荣“不平衡关系”命题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繁生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6):82-84
立足于对"艺术繁荣"、古希腊的"艺术形式"等范畴的含义的特别梳理,重新解读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繁荣的"不平衡关系",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马克思是在平衡论的前提下谈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
5.
周为民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14-15
关于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理论见于马克思 1857年 8月至 9月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文中的第四节。在这一部分内容里 ,马克思阐释了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问题 ,说明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6.
胡菊芳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6):72-74
在艺术商品化时代,艺术生产内部的不平衡态势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历史条件限制下的不平衡中也存在着平衡可能,这是人类主观能动性在艺术活动中的体现。从长远来看,艺术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正以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统一态势向着马克思理想的艺术生产范式靠近。 相似文献
7.
8.
杨名中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对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的再认识杨名中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第一章第四节的第六要点中,马克思提出了两种生产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对这一极其重要的理论,国内至今众说纷坛,看来还有进一步分析研究的必要。马克思有关论述的原文是这样的:“物质生产的发... 相似文献
9.
刘庆典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1)
张奎良同志的《论存在范畴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一文(载《求是学刊》1982年4期),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存在而不是物质。在论证过程中谈到物质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时,他认为,存在“高于物质,是最广泛的哲学范畴,给存在下定义,必须开阔视野,突破物质的框框,……和存在相比,物质仍然是个局部性的范畴,是存在整体的一部分。”张奎良同志在一九八二年《哲学研究》第十一期发表的文章,也坚持相同的观点。我觉得将存在与物质的关系理解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0.
陈志椿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
(一)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它蕴含着深刻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文学艺术的上层建筑性质,以及它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掌握文学艺术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而指导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
要肃清资产阶级自由化文艺学术观点的影响,使社会主义时代的文艺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当务之急是高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大旗,从理论上与实践上解决社会主义时代文艺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本文仅就重学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平衡关系的论述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时代文艺的应用,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魅力、困惑与深层解读──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再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兆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这一课题研究,未有一致解答,且不尽完善。欲达到深层解读应从两个方面拓展:一是界定、论析“一般的表述”与“‘特殊性’的确定”的概念内涵;二是从历史语境分析“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的含义与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杨太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是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弄清这一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文学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把握文学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和发展,是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多年以来,只要一提到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基本关系,人们就往往从二者发展的“不平衡”谈起。因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到了“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对此,先后有很多人从多方面加以解释和论述,提出了不少有见地、有价值的观点。然而也有些意见是值得商榷的。如有人就把马克思这一学说加以绝对化,认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是适合于一切社会形态的永恒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奠基石。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更是肆意阉割、歪曲马克思这一学说,别有用心地片面强调“不平衡’,在他们使我国物质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4.
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精神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贤敏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6)
本文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和历史文化语境两方面,并通过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这一命题的比较,揭示了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精神实质,认为“不平衡”论实际上是从物质生产同精神生产的复杂关系这个层面,更具体更深入地批判了庸俗经济学家对物质生产的庸俗解释,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性、过渡性 相似文献
15.
王礼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Z2)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且还强调地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文艺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对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精神境界,道德情操,审美理想,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使两个文明建设得到平衡的发展,深入探讨,研究和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无疑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耿文清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3)
读佐牧同志《劳动生产率与价值创造》一文,深受启发。但感到有一个理论观点值得商榷,即同一部门内部各生产者之间会发生价值转移。在此谈谈我的看法,就教于佐牧同志。佐牧同志认为,同一生产部门内部,劳动生产力(或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生产者得到的超额价值是部门内部各生产者之间发生价值转移的结果,“商品的个别价值平均化为社会价值的过程,也就是生产技术条件较好的生产者讨便宜的过程”,“生产力较高的劳动者所多 相似文献
17.
吴效刚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1):132-135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是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量和质的状态关系,这种不平衡是普遍的、广泛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也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变更的状态关系,这种不平衡是必然的、绝对的.不平衡的根源在于艺术生产自由自觉的特性,在于艺术生产共同性主题与独特性创作相统一的特性和艺术生产作为最直观的人类心理思维史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胡鸿生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0,(3)
80年前后,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提出的关于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发展的“不成比例”的命题(通称“不平衡”规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次讨论的深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争鸣的激烈和气氛的活跃也是少见的。五十年代后期,理论界曾经就这个问题展开过一次讨论。由于各种原因,那次讨论半途“夭折”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又重开论战。不同观点,各抒已见。从名词术语到对基本观点的解释都出现了明显的分歧。争鸣的学术气氛极浓。这象征着文艺理论的春天已经到来。尽管讨论中个别立论未免失之于偏颇,某些论证方法,似有一种“钻牛角尖”之感,但这毕竟是支流。主流则是健康的,富有启发的。它对于进一步研究和阐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对于探讨和总结文艺史的规律,无疑是有益的。真理愈辩愈明。学术空气的活跃,意味着在马列理论的研究上将会有一次可喜的收获。 相似文献
19.
张育新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4)
读了《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五年第一期刊登的《对普列汉诺夫论艺术起源的理解》一文,颇觉有争鸣的必要。为了弄清是非,深入进行学术探讨,特提出两个问题与何梓焜同志商榷。一、探讨艺术起源问题有没有必要从原始艺术的创作本身加以论述? 何梓焜同志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在他看来,论述原始艺术的起源,只要从原始艺术与社会生活、社会生产力的关系去论述就够了。他得出结论,艺术起源的谜底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谜底一样,“归根到底正是应当到生产力的发展中去找”,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归根结蒂是由社会生产力的状况所决定的。我认为,这样的研究方式与结论未免过于简单化、片面化。 相似文献
20.
朱志方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3)
一、悖论不矛盾吗?谢洪欣同志在《哲学研究》1982年第4期上发表的《悖论的不可避免性和不矛盾性》一文中提出悖论不矛盾的观点,这对深入讨论悖论问题是有益的.但是,这种观点是否能够成立,我认为还是可以讨论的.谢洪欣同志认为悖论的定义应该是:“命题P是悖论,当且仅当P(?)(?)P(即P与其否定(?)P同值).”(《哲学研究》1982年第4期38页)他由证明“‘悖论是矛盾’是一个悖论”来证明“悻论不是矛盾”.请看他的论证一.“论证一:设P是悖论,即P(?)(?)P.(1)如果‘P(?)(?)P'是矛盾,则由于P与(?)P同值,可用P代替(?)P,即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