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陈赟 《人文杂志》2006,(2):56-61
如何接纳他者是二十世纪晚期以来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问题之一,而中国古代思想具有回应这个问题的极为重要的资源,<中庸>"以人治人"的思想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以人治人"的根本不在于以自我之道、而在于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就为他者的接纳空出了位置.不仅如此,<中庸>还认为,接纳他人同时也意味着面向他人的世界而开放自身,从而开启共同的世界;而这种共同的世界的开启是在日用人伦中展开的,一个人必须为这种展开时时刻刻先行准备.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范畴不只是一种规则否定性,即强调区别不足和过度,而且恰是旨在求取行动中的“真”,内在地指向着柏拉图“知识就是德性”的理智德性命题。中国古代儒家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则与西方的这种古典德性伦理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精神实质上十分相似,对于只强调“合法”的现代法性伦理(无论是功利主义还是义务论)均具有治疗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典籍中,首先提出“中庸”的是《论语》的《雍也》篇。孔子中庸之道最本质的特征是既反对“过”,又反对“不及”。“过”与“不及”两个概念,既有差异性,又有同一性,两者是对立的统一。这在认识论上是有深度的。孔子中庸思想是用“中”致“和”,寻求稳定。这在政治上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孔子中庸思想的传承是一个历史过程。有两个阶段特别重要:一是在战国;一是在两宋。战国阶段,中庸思想主要由思孟学派传承下来;两宋阶段,发展中庸思想的是思想家二程和朱熹。  相似文献   

4.
民间组织是建构和谐社会的一支必不可少的力量。普通民众是民间组织的存在基础、发展源泉。从普通民众对民间组织及其服务的接纳与需求视角出发,探讨民间组织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供需矛盾,是十分必要的。当前民间组织培育和发展过程中,普通民众对民间组织及其服务的接纳与需求和民间组织提供的服务之间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这种供需矛盾是多元的、多层次的。文章在深入分析这种供需矛盾的基础上,提出要正视矛盾,培育与发展多元的民间组织,规范与健全民间组织的管理与监督,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从而促进民间组织的培育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思想。但在过去曾受到激烈的批判和全盘否定。本文在道德层面、政治层面和哲学层面阐释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并肯定了它的合理之处和在现代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自尊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同伴接纳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春梅 《北方论丛》2002,(5):99-101
采用问卷法对502名青少年自尊发展特点及其与同伴接纳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青少年自尊的各维度上,存在着年级、性别的主效应,它们的交互作用也显著.男生在学业、利他、家庭、人际和外貌自尊、女生在利他和家庭自尊维度存在显著年级差异.不同接纳水平的青少年的自尊不同.高接纳组青少年的家庭自尊、利他自尊和人际自尊都显著高于低接纳组;他们的学业自尊、外貌自尊和整体自尊都显著高于一般组和低接纳组.  相似文献   

7.
严复提出“信达雅”翻译理论的目的是为其翻译找根据 ,寻基础 ,是为了让国人更容易接受他的译文。鲁迅坚持“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 ,大呼“拿来主义” ,其目的在于把外来思想和表达方式“据为己有” ,使之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实质上 ,鲁迅的翻译理论承接了严复的翻译思想 ,他们二人的翻译观点始终由“和”这个中庸思想牵引着  相似文献   

8.
透过世界格局的历史演变,分析当代世界格局更迭转换的特点,阐明冷战后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取向与趋势,侧重论述了中国在多极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辩证法与人的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和世界之间充满着机缘,世界离不开哲学,哲学也离不开世界,哲学的世界是一种理论上的世界。虽然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只有一个,但哲学所把握的世界却有多个。通过归纳我们就会发现,各种哲学所把握的世界可以分为两种性质的世界,即物的世界和人的世界。人的世界就是人本身,即社会的人和人的社会。辩证法就是立足于人的世界的逻辑,是一种对人进行觉解的哲学思维方式。辩证法的历史和人的世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辩证法的产生及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伴随着对人的世界的觉解。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就在于,辩证法和人的世界在本性上具有适恰性,两者是内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新批评派的奠基者之一,瑞恰兹对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庸思想情有独钟,中庸所蕴含的平衡与和谐思想对瑞恰兹的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认为美是一种"综感",是各种冲动达到平衡时的体验;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冲动的满足与平衡,艺术价值的大小可以用能否使冲动平衡与协调来衡量;为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逻辑清晰的西方语言需要"语法范畴不明"的中国思想加以均衡。此外,瑞恰兹本人也是一个思想矛盾体,但他总是努力让这些二元对立的思想得到统一。因此,中庸之道是他理论研究的一个中心关键词。  相似文献   

11.
儒家中道思想提倡"无过无不及",而且强调"时中",即随时随地而至中.这一哲学思想对跨文化交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可以疏解由于交际环境文化强弱之差和会话原则的不同而引起的障碍,缓解由于世界观及价值观的不和而带来的矛盾,消解由于规范规则和风俗习惯的差别而产生的隔阂,解决由于非语言行为迥异而造成的尴尬.中道思想也可作为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适应和全球化中文化融合的行动指南,根据这一思想,文化适应中的适应程度和文化融合中有关文化间的关系应该通过"时中"而达到"中和".虽然在跨文化交际中践行中道并非易事,但只要有"至诚"之心,交际双方的关系是可以通过调整而达到"中和"的.  相似文献   

12.
老子守中论和涤除论的审美内涵和意义值得探讨。老子提出了其独特的语言观 ,倡导“大音希声”的本体论语言观。守中论的理性基础最终还是落实在了审美主体博大空灵、容纳无限的“涤除”胸襟。老子通过审美守中论、涤除论 ,揭示了审美活动的特殊性及必然性规律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中庸思想有着古老的历史渊源,毛泽东肯定了中国传统中庸观的合理因素,将中庸观纳入自己的思维方式之中,成为处理各种实践活动的准则。邓小平在新时期,纠正了毛泽东一系列“左”的判断,但保留和坚持了毛泽东防“左”反右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全面深邃的文化理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庸之道是中国思想与文化的灵魂的直接诠释,它意味着一种全面深邃、具体而微的文化理想。这就是,当下地打开天下,个体地接纳全体。这意味着,这一理想既表达了一种宇宙论的全体视野,也表达了个人在其日常生活的当下承担世界的责任意识。而这样一种文化理想必须通过“艺”才得以在个人的生活申展开,中国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必须被理解为“六艺”之学。而在当今时代,中国以及世界与中国自身的脱离,恰恰就是与这样一种文化理想的脱离,由此一脱离进而导致了我们的文化与自然、与天下、与每一个普通生命的脱离。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 ,孔子的“中和”美学思想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孔子“中和”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艺术特征和影响三个方面可以看到 ,他的这一思想既是对先秦早期美学的继承与进一步发展 ,也直接启发与影响了后世美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庸与实事求是——兼及儒学与实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玉立 《学术界》2006,14(5):46-64
追根溯源,实事求是乃是先秦儒家中庸观念的贯彻。中庸的中心词是“中”,“中”字的初始意义是“内”、“正”;中庸的使动词是“庸”,“中”字还有“合”、“和”内涵;中庸一词指向普遍性内容时,“中”仅指“实”或“诚”。中庸精义就是实事求是。中庸之德的历史源头是弓矢文化,其近代形态是实学文化。实事求是路线的精髓是“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实理出发”,更不是“从实用出发”,否则,我们将又回到成也“中庸”、败也“中庸”的反中庸悖论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