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捷裔法籍作家米兰.昆德拉是一位具有强烈存在意识的小说家。作为现代文化嬗变的见证者,他以自己的小说实践对人以及人的存在形式进行了哲学意义的追问与沉思。他的小说传达着存在主义哲学的理念,却又特立独行地构建了昆德拉式的文学存在。对“存在”的追问,从本质上提升了昆德拉小说的思想含量。  相似文献   

2.
《马桥词典》和《暗示》是韩少功在“寻根文学”陷入内外夹击后,为缓解危机所做出的创作转型,其转型明显受到昆德拉小说创作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对此,陈思和先生认为《马桥词典》是受昆德拉“误解小辞书”创作经验的启发之作,而非模仿《哈扎尔辞典》的低劣之作,但他认为这种影响仅限于借鉴辞书之形。事实上,《马桥词典》不仅借取词典式结构之形,而且深得昆德拉“误解小辞书”意义内蕴之实。《马桥词典》及之后的《暗示》借用词典式小说的叙事结构,以崭新的体察方式,成功道出言语背后藏匿的与日常体验相抵牾的人生体悟,实践并拓展了昆德拉的小说文体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3.
米兰·昆德拉以独特的诗性语言为读者构建出一个关于“存在”的小说世界。从昆德拉的小说创作与诗学入手,能发现其小说中具有“政治乌托邦”“情欲乌托邦”与“宗教乌托邦”等图景,它们都一致地指向同一主题:人的存在。因此本质上属于探究人类生存可能性的“存在乌托邦”。其笔下的现代“乌托邦”继承了乌托邦传统中的批判精神,具体体现为对极权主义政治的反讽、对“小说消亡论”的反击以及对欧洲现代性危机的思考。通过对“媚俗”的批判与对“幽默”的推崇,昆德拉小说中的现代“乌托邦”实现了对以往文学作品中形象稍显单薄、美学意蕴不足的“乌托邦”的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4.
《不朽》是昆德拉全面思考与探索人的存在问题的一部小说。在昆德拉看来,世俗的人一般把追求不朽作为超越死亡与确立自我存在价值的基本方式。追求不朽总是指向他人,并通过他人来实现的,没有他人的注视与肯定,"自我"的独特性就无从展现,"自我"的不朽也就失去了依托。人们以为"自我"作为真正独立的实体存在于他人视线之外,然而事实上,"自我"只不过是一种抓不住的、难以描绘的、含混不清的表象,而唯一真实的是"自我"在他人眼里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问题的提出 自我意识是人对于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这种意识能力是人所特有的。它表现为人在实践活动中,在认识外界的同时,能逐渐把“自我”析出,做为意识的对象和内容,加以自觉的反映与控制。 人是一个高度复杂高度完善的自动调节系统。在一般情况下,这个系统与外界处于一定的动力平衡之中。这种平衡的保持是以人的自我意识的调节为前提的。“我”作为自己观念的主体,能意识到自己和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他人)的复杂关系,因而可以认识到客观外界对自己的要求并由此支配自己  相似文献   

6.
在纳博科夫的小说中,作为小说重要符码的镜子和镜像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方面是小说中镜子"镜像的频繁出现,一个方面则是指小说中由叙事的复杂呈现出来的镜子"镜像式的结构。在拉康的镜像理论看来,"镜像"不过是一个虚幻的自我,一个通过想象的叠加而构建起来的虚假自我。纳博科夫在自己的小说中创造了无数的镜像,通过镜像折射出主人公的自我意识分裂。纳博科夫同样和他笔下的主人公一样,在文化的分裂之中,体验到意识分裂和身份分裂的痛苦。这种自我认证分裂,深深地影响了作家,使得作家创作出如此之多的自我认证分裂人物。  相似文献   

7.
尝试用拉康的镜像理论、无意识欲望理论和象征界对《洛丽塔》进行解读。镜像阶段既是人生必经的阶段,又是一个很关键的阶段,人通过镜子认识现实就会使认识与现实存在偏移与误差。正如小说中亨伯特通过自己与安娜贝尔的关系这面镜子来看洛丽塔,结果把洛丽塔作为自己童年的旧爱安娜贝尔。这就是亨伯特认识的错位,这是人的认识欺骗性的一种体现。文章通过用镜像理论对小说的解析来说明人早期的记忆对以后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的认识的错位与欺骗性。所以,要想找到真爱就必须破除这种认识上的欺骗性。  相似文献   

8.
作为流亡者一分子的米兰.昆德拉,对于流亡下的生命存在有着独到而深刻的思考,而与流亡主题相关的东西也一直或隐或现地贯穿于他一系列的小说创作中。他将自身体验与哲学思索融合在一起,以自己个性化而又理论化的创作探询了人在流亡这一特殊境遇下的生命存在。  相似文献   

9.
《不朽》可能是昆德拉对人的存在问题所作的最集中、最全面思考与探索的一部小说。在昆德拉看来,俗世的人一般把追求不朽作为超越死亡、确立自我存在价值的基本方式。在昆德拉看来,那些刻意追求不朽的人们留下的多是可笑的不朽;追求不朽的代价反而是失去自我、失去本性、失去自由。只有我们不再代理自己的不朽并不把它当一回事来对待时,真正的自由才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在西方文化圈还是儒家文化圈,耻感都在个体、类和群体的生活中整体性地建构着“为我而存在的世界”.耻感所示之精神,是人(类)在多样化的生活视域中,以自身为对象建构的以个体意识、类意识和群体意识为主要向度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彰显了人在多样化的生活视域中的本体性存在方式:耻感所示之主体意识确证了人的本体性存在,耻感所示之“类意识”昭示了人的德性存在,群体耻观呵护了人的群体性存在.耻感意识最终积淀为民族文化心理的内在动力机制,并在不同时代统治阶级的丰富、发展和倡导下,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1.
昆德拉小说《慢》既是“思性”的,也是“诗性”的。“思性”指通过诠释“快”、“慢”、“舞蹈家”等主题词,追问人类存在的可能性,“诗性”表现为对简约、复调、游戏等小说艺术精神的表达。思与诗围绕存在,三位一体抵达昆德拉独特的小说诗学。  相似文献   

12.
《精神现象学》展现出包含了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对自己能力的反思这三个层次的一套完整的承认学说.黑格尔认为,只要坚持自我意识这种个体主体性的态度,那么承认都是没有出路的,也不可能通过斗争获得完满的解决.原因在于,承认在根本上不是人对人的承认,而是精神对人的承认,而在“自我意识”阶段,人虽然认识到了精神的存在,却不认为精神有高于自身的任何真理性.承认现象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突破自我意识的这种态度,进入精神这一更根本的层次.虽然黑格尔的精神本身也是主体,但它作为一种高于人的整体秩序,能为我们思考现时代的境况提供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13.
自我意识的形成是复杂的心理现象,不能把它归结为对自己品质的简单认识或自我评价的总和。“青年的自我意识的重要特点是自我意识的分化,这种分化就是把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②用美国社会学家米德的观点看,“理想自我”是一个人自我的主体——“I”;“现实自我”是一个人自我的客体——“me”。说得明白些,“理想自我”是一个人按照道德规则和社会要求形成关于他想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的总观点,其中最重要部分是一个人的志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现实自我”是一个人按照道德规则和社会要求形成的关于他是怎么样的人的总观点,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自我的兴趣和能力,对自身的社会地位的  相似文献   

14.
在米兰·昆德拉的"复调小说"观念体系中,"文体的复调"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他在理论上对"文体的复调"的标举以及创作上对不同文体杂糅的实践,既遵循了其自身艺术的内在逻辑,也映现了当代小说写作的一个潮流──跨体写作倾向,从中还可发现昆德拉这位自觉的文体革新者对小说历史渊源及未来走向的认识。昆德拉在"小说文体复调"方面的实践,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当前文学创作中文体形式的嬗变特征。  相似文献   

15.
存在:生命的律动——对昆德拉“存在”意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昆德拉的小说创作和小说理论的分析和探讨,发掘其所谓的"存在"实乃人的本原的生命意识。它拒绝单纯的绝对真理的枷锁,也拒斥各种非此即彼的道德评价。生命意识具有自己的特征:不可重复的一次性过程,完全自由化,遵循情感的逻辑。生命意识在现代社会变得如此脆弱的原因就在于:科学技术对人的某些技能的片面发展,现存体系对人的异化,以及它的思想根源——"媚俗"意识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昆德拉认为,小说探问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小说的智慧通过对建立在关键词基础上的小说人物的深思,对存在进行勘探;通过幽默把世界揭示在的模棱两可之中,展现和敞亮存在的种种可能性。在小说的世界中,不存在唯一的真理,只存在对叙述、细节和多样性的欣赏。昆德拉的这种小说观,是与哲学不同的、对存在的另一种言说和声音。  相似文献   

17.
人学理论与人的发展规律张才君一古希腊神话中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显示了古代人对人的问题的最初思考。以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箴言为开端,人们便开始了对人自身的认识和对人的发展的思考。后来的伊壁鸠鲁和斯多葛学派,成了专门探讨人生问题的哲学家和哲学派别...  相似文献   

18.
个人与社会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在没有弄清“人”或“人的本性”之前是无法回答的。自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智者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著名命题,先哲们才开始了对人自身的探讨,尤其是继普罗泰戈拉以后,苏格拉底进一步发挥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将哲学智慧之光照在人身上,明确指出:“认识你自己”,从而唤起了哲学家们对人的更多的注意。  相似文献   

19.
认识你自己”,这是古希腊的一句名言。在古代哲人们的沉思和著述中,对自我的反思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千百年来(?)人类对自身的反省和探索一直是一个激动人心的重大课题。 什么是自我?什么是自我意识?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已经作了大量的探讨。在哲学家们看来“自我意识是人将自身作为主体同外部客观世界区分开来并关联起来的一种意识,是人对自己的属性、个性、状态、活动、(包括外部活动和内部精神活动)的自我认  相似文献   

20.
昆德拉认为,小说考察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这是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小说通过对建立在关键词基础上的假想人物的深思,对存在进行勘探,不断发现和展示存在的新的可能性。为了抓住存在的可能性,小说的智慧通过幽默把世界揭示在模棱两可之中。在小说的世界中,不存在唯一的真理,只存在对叙述、细节和多样性的欣赏。昆德拉的这种小说观,展现了与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不同的、对存在的另一种言说和另一种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