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的建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世界幸存的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中,当代中国古村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古村落数量多,分布广,历史文化价值高,享有“传统文化的明珠”、“民间收藏的国宝”等美誉。然而,中国古村落保护的现状却令人堪忧。选择和确认一批具有代表价值的古村落,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形式予以及时抢救和重点保护,是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迫切需要。本文全面论述了建立“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的构想,对历史文化名村的确认条件、保护内容、原则、方式、措施及开发方向等作了具体的分析,对古村落文化与景观的有效保护,必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郑博 《今日南国》2006,(2):41-42
亚平村地处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中段,是银海区侨港镇唯一的一个行政村。这个在10多年前还到处是荒滩野草、极度落后、仅有370多人的小渔村,变成了如今楼房鳞次栉比、环境整治优美、村民安居乐业、集体经济繁荣、文明气息浓厚的全市综合实力最强的“名牌”村。这一切,全得益于、归功于该村有了一个发展的领路人、掌舵人、当家人——村党支部书记陈富。  相似文献   

3.
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官山镇的吕家河村被喻为“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本文基于对该村的实地调查研究,分析了吕家河村由于外来文化、游客等的进入及当地旅游业的初步发展,对本社区传统文化产生的系列影响,从吕家河村个案中得到该村今后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王明玉 《金陵瞭望》2005,(11):54-54
盘城村位于浦口区盘城镇政府所在地,是该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村人口4538人,党员134名。盘城村街道宽阔、商铺林立,村级经济突飞猛进,精神文明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家庭书吧”等群众性活动场所应运而生,社会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热爱盘城,建设盘城,奉献岗位”已成全村人的追求。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村党支部一班人的心血。  相似文献   

5.
云南尼苏人“花灯”是云南省红河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以蒙自市永宁尼苏人村寨为个案,从传承百余年的永宁尼苏人“花灯”的教育传承现状出发,对尼苏人“花灯”引入学校教育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构建尼苏人“花灯”特色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尼苏人“花灯”知识的师资队伍、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传承尼苏人“花灯”和开展尼苏人“花灯”特色文化课外活动等思路,以此助力尼苏人“花灯”的传承与传播。  相似文献   

6.
以广东省91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核密度、最邻近指数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其空间分异特征,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集中分布于珠三角与粤东,珠三角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呈点状集聚性出现,数量占总数53.85%,粤东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主要分布在潮汕地区,粤北和粤西分布较为分散。最邻近指数R为1.059 4,显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分布状态为均匀型。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分异特征和文化特色是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社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自然地理因素特别是地形地貌是名镇名村空间分布特征形成的“基石”,对其文化特色(如聚落形成原因、居民习俗等)也具有一定影响;人文社会因素(包括GDP水平、交通通达性等)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发展的驱动因素。有别于我国西南、西北等地,广东省经济发展对于名镇名村发展具有反哺和促进作用,这与其形成发展模式有关。  相似文献   

7.
学界通常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中国农民工外出打工动机。而事实上,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需求层次理论不能完整地解释民工个体的打工动机,必须根据不同实际做出新的审视和思考,而中国家庭本位文化则可以提供一种合理的解释。选取了位于河南省南部的一个普通村落,该村打工人数多,且打工现象普遍,笔者将其称为"民工村",命名为L村。论文以文化为基本视角,分析了民工村出现的文化基础,并进一步审视打工的需求动机——缘于家庭本位文化的内在化,最后指出,打工动机的需求类型最终是由不同的文化模式规定的,家庭本位文化才是打工动机的真正文化内驱力。  相似文献   

8.
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根性”载体之一,其价值和意义不仅关乎人民生产生活与各类文化遗产,更关乎民族的尊严与自信,关乎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身份与认同.传统村落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的“非正常”消亡与瓦解不利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文章通过中国传统村落普查与审定的背景综述,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解读传统村落普查与审定这一当前文化行为.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传统村寨的物质形态和文化形态,探讨了物质形态构成要素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将傣族传统村寨的特征概括为“水之村寨、越人之村寨、神灵之村寨和佛之村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民族地区传统村寨文化继承和发展的主要内容,针对曼尾村现状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根据“保护传统形态,改善整体环境,增加新文化内容”的规划指导思想以及对傣族传统村寨物质形态和文化形态的分析,提出曼尾村规划建设的对策和具体措施.按这个指导思想、对策和具体措施实施,曼尾村获得县级“生态文明示范村”称号.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钓源村,以其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精致美观的装饰艺术、赣派民居的典型风格,体现了独特的建筑文化特征,成为我国江南古代村落建筑文化的缩影。  相似文献   

11.
快速城镇化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发挥着重要影响。市场主导型和社区为主与居民自由经营这两种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是不同类别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有效选择。基于快速城镇化背景,以福建省2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以例,选择不同类别历史文化名村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并结合其发展面临的窘境,探讨了实现福建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即通过政策扶持、社区增权、环境保育、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协调及产业链的完善等措施实现福建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正确选择和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奥尔森提出的“集体行动的逻辑”自身也存在“困境”,意识形态对于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实际上是从影响个人的效用函数出发,改变其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结果。本文通过大路前村公共环境卫生建设的案例介绍,分析在公共环境卫生建设的过程中,该村村民的意识形态在集体行动中发挥的作用,初步检验了意识形态可以促进集体行动,从而使集体行动走出困境。大路前村长期形成的包括村民集体主义观念在内的意识形态,有效地影响了村民的成本-收益比较,较好地解决了合作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京西灵水“秋粥节”文化生态保护村构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西门头沟灵水村被建设部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承载着京西斋堂川灾荒史和举人文化的"秋粥节"文化,是灵水村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重要因素。灵水村"秋粥节"文化是当地民众价值观念、道德追求、思想情感的集中体现,是建设新农村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随着京郊城镇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灵水村"秋粥节"文化环境急剧恶化,为此,充分认识京西灵水村"秋粥节"文化内涵及其价值,结合时尚,创新、构建"秋粥节"文化生态保护村是灵水历史文化名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历史文脉延续与社会、文化可持续的重要空间载体。分析山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空间结构与分布并做原因解释,以期为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评定和历史文脉的延续提供引导。结果表明:(1)山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总体空间格局为南多北少,集中分布于晋中、晋南地势平坦的盆地,汾河、沁水两岸和南太行西麓;(2)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多时间久远,名村以明清时期为主;(3)历次评选晋中、晋南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量大体持平,第六次评选晋南数量优势明显;(4)山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数量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与其地处黄河文明发祥地与中原文化区的深厚历史根基密不可分,同时与自然地理、评选标准、政策导向等原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白银  陈海霞 《金陵瞭望》2010,(28):49-49
日前,江浦街道火药洲村荣获“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荣誉称号。该村妇联充分利用活动阵地,在妇妇女群众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并时刻关爱“留守儿童”及“特困家庭”,火药洲村始终坚持党建带妇建,  相似文献   

16.
伴随我国乡村国情的变迁,现行的“乡政村治”的治理体制面临巨大挑战,“撤并乡镇”的治理体制改革模式也深陷困境。构建“县政乡治村派”的新型乡村治理体制,实现从“村自治”到“乡自治”,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民主事业发展的新航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17.
吴非 《华人时刊》2004,(1):58-58
前几天在报上看到一条消息,有意思。湖北武汉某乡板桥村73名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在全村负债600万元的情况下,去桂林“考察”,每人费用980元,共花去8万多元,欠下旅行社一笔钱。因为该村是全乡最穷的村,所以外出距离最近;其他村有的去了厦门大连,有的甚至出洋到了“新马泰”……此事一经披露,人们觉得难以接受:村干部也要外出考察?村干部就这样挥霍村民的血汗钱?过去的报道中,只批评官员挥霍公款周游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大部分彝族“一村一幼”(简称“村幼”)教师普通话水平较低的情况,四川省教育厅委托省内各师范院校开展了深度贫困县“一村一幼”辅导员能力提升培训工程。这项培训工程的重点培训内容是提升村幼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以2019年某师范大学承担的四川省凉山州深度贫困县“一村一幼”辅导员能力提升培训项目中284名参训彝族村幼教师的普通话培训为例,探讨该项目彝族村幼教师普通话水平提升策略如下:第一,语言专家集中对彝族村幼教师进行发音标准化技能培训;第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集中训练彝族村幼教师口语;第三,班主任组织学员每天晨读半小时;第四,志愿者跟进式指导学员每天晚自习训练普通话;第五,培训项目组鼓励学员利用碎片化时间练习普通话。  相似文献   

19.
宁波田螺山地区相岙村的绰号使用十分广泛,全村每个成年男子都拥有一个固定的绰号,多以“名字+绰号”四字格格式出现,也有少量三字格和二字格。语义以“描摹性情”、“勾画相貌”、“生殖器名”、“表述特长”或“轶事典故”为主,起用缘由受性别、地理、经济和语用限制,直接体现着该村的生产方式和从业特点,其社会文化的时代痕迹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盖州市矿洞沟镇薛屯村坐落在大山深处,由于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等多种原因,该村一直很贫困。村小学多名学童已面临辍学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