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杜晓惠 《现代妇女》2014,(5):252-254
校园软暴力是校园暴力的一种形式。人们往往对"硬暴力"即校园中发生的恶性的肢体冲突给予充分的关注,而对暴力行为隐蔽化的"软暴力"缺乏最基本的认识。然而,校园软暴力在校园中却通过语言、行为、表情等形式广泛存在于教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给学生造成的伤害却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校园"软暴力"的滋生和蔓延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  相似文献   

2.
网络暴力与少年暴力:从涵化理论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年的暴力行为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其中,网络中的暴力环境对少年暴力倾向的形成和暴力行为的产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并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中少年暴力行为滋生的土壤和温床.因而,要预防和减少少年的暴力行为,就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的暴力涵化效应,增强少年对网络暴力环境的内在抗拒力.  相似文献   

3.
软暴力主要是心理上的暴力。相对于身体上的暴力而言,其危害性程度更深,作用于受害人的时间更长。影响力具有隐性特点。正是由于软暴力的隐性特点,人们往往易于忽视对其的重视和控制程度,这更加助长了它的发生率。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正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状况对他们的将来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之间的软暴力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本文主要讨论学生之间软暴力产生的原因及其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4.
都市女性恋爱暴力的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用曾流行于亚洲的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的影像为引题,探讨了中国都市年轻人的暴力经验,尤其是女性在恋爱中的暴力行为所投射出来的社会文化图景。本文是一项建立在三次焦点小组、42位年轻人(其中13位男性,29位女性)的深度半结构式访问之上的质性研究。从第三波女性主义对于暴力研究的立场出发,本文显示了中国多层次的社会性别、爱情、性的话语怎样给年轻人提供自由表达的空间,去理解女性恋爱暴力的文化"合理性"。而年轻人,是怎样通过所经历的恋爱暴力塑造自己的社会性别,其叙述又是如何展示两性恋爱形态的变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在青年的亚文化话语空间中,"野蛮女友,温柔男友"的现代都市恋爱新模式的出现,以及中国都市青年的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的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俨然成为大学生学习各种知识,广泛结交朋友,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媒介。但是,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和隐秘性,其空间充斥着各种语言暴力内容,在极大程度上干扰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本文将就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问题进行探讨,以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避免"语言暴力"伤己害人。  相似文献   

6.
暴力文化与文化暴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处不在的暴力文化一个幽灵,一个暴力文化的幽灵,正在我们的生活中游荡,它的魔影无处不在--从2002年戛纳电影节上那部让90%的观众吐着退场的《不可撤消》,到昆丁·塔伦蒂诺蛰伏十年后的新作《杀死比尔》,再到2小时屠杀200多人的"杀人机器"以藏红遍全球,暴力已不再  相似文献   

7.
网络游戏已经成为青少年最喜爱的娱乐方式之一,而网络暴力游戏的泛滥,对尚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以涵化理论为主要理论假设,以上海市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网络暴力游戏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结果发现偏好网络暴力游戏与青少年的暴力赞成程度显著相关,而与其人际信任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校园暴力案件愈演愈烈,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层出不穷的校园暴力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校园暴力的成因进行研究,并从法律角度对解决校园暴力问题提出了部分建议。  相似文献   

9.
暴力文化对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来说是一种严重的毒害.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正确解释了暴力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的心理机制.社会各阶层都必须切实认识到暴力文化的严重危害,积极行动起来,遏制暴力文化,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文明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中国足球自1994年开始走上职业化道路,迄今为止已有20年的历史。截止目前,中国职业足球主要依托于亚冠、中超、中甲、中乙、足协杯几大赛事开展。在中国足球职业化的过程中,球迷暴力现象始终存在,且随着中超联赛等职业足球联赛的热度不断上升,球迷暴力现象也愈发值得我们去关注与思考。本文将说明中国职业足球球迷暴力现象的界定与状况,并着重分析探讨其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暴力犯罪和暴力思想倾向不断滋生,视觉媒体暴力文化恶意滋长理应承担部分责任.暴力展示型的影视作品在青少年个体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而影视节目刻画的"虚拟"暴力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判断、性格和行为的形成.国家制度决策者、媒体、学校、家庭应建构青少年健全的媒介素养,使他们远离影视虚拟暴力的伤害,并协助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2.
网络语言暴力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个问题,基于人们对网络的广泛使用和对各种事件的关注而产生,本文从冲突论的视角分析了网民个体进行网络语言暴力的原因,并分析了网络语言暴力的功能,同时提出了建议及设想。  相似文献   

13.
赵莉 《职业时空》2009,5(6):18-19
校园暴力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师生的安全,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阻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进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和谐社会建设时期校园暴力的新特点,探讨了其产生原因,提出了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4.
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社会化有负面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本文阐述了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社会化负面影响的几种主要表现,分析了传媒暴力发生的原因,并就如何限制传媒暴力的负面影响作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当前,学界对校园暴力的研究主要沿用了传统的"问题—对策"范式,从研究侧重点不同可以区分为现状描述型、问题探析型和对策建构型三种研究类型。但是,由于传统的"问题—对策"范式无法从主体体验去解读校园暴力,使得相关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从身体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不仅可以发现被传统研究范式遮蔽的议题,还可以从身体与结构互构的途径来理解校园暴力现象,为当前校园暴力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我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网民数量进一步提升。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快速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但是,我们在享受着互联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被一种称作"网络暴力"的副产品困扰着,由网络暴力产生的不良影响也在网络当中迅速蔓延,造成了令人震惊的后果,使虚拟世界的暴力呈现在现实生活当中。因此,怎样预防和控制这一问题非常的紧迫与必要,即从法学的角度去寻求解决"网络暴力"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网络暴力事件作为网络活动的极端负面行为,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有负面影响。应进一步研究网络暴力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减弱网络暴力文化的蔓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并有效规范其网络行为。以江苏大学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定量分析法,了解不同的学生群体对网络暴力文化的了解、参与、成因,并提出合理的治理对策,引导学生的网络行为在其成长过程中发挥正向作用,从根源上减弱网络暴力文化的滋长。  相似文献   

18.
就在一部“最血腥的电影”占据美国电影票房榜的首位,就在我们探讨东西方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时,一部“血腥”的小说荣膺了英国小说的最高奖项——布克奖。温文尔雅的欧洲人似乎有意要打破自己的文化传统游戏规则,开始对“暴力”和“争议”青睐有加。  相似文献   

19.
宋新宇 《职业时空》2009,5(8):156-157
近年来,校园暴力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家庭教育缺失,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衡。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努力减少并消除校园暴力,是各级教育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美国校园暴力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园暴力在美国并非什么新问题,其历史可以追溯到50年代的青少年犯罪,只是今天学生使用武器而非拳头解决其矛盾的比例在明显增长。据美国司法部1989年统计,9%的公立学校学生,7%的私立学校学生,6%的无宗派学校学生,都是暴力行为或财产犯罪的受害者。今天,校园暴力问题已经广及54%的郊区学校和64%的城市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