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和日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但这两种语言都使用汉字,而且两国语言在不断地发展、演变过程中,中日同形词逐渐形成,即字形基本相同的词汇称为中日同形词。中日同形词中,部分词汇的意思是相同的,部分是不完全相同的,还有一部分词义是截然不同的,即分为同形同义词、同形类义词、同形异义词三类。所以,中日同形词是两国语言的一个必然存在,而且与同形同义词和同形异义词相比较,同形类义词的学习难度最大,即复杂又难以理解,需要深入的研究学习。  相似文献   

2.
汉语和日语同属汉字文化圈,都使用汉字,因此中日两国语言中存在大量字形相同的同形词。中日同形词的存在无疑对中日两国交流起着积极作用。而且它对中国日语学习者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和习得。但如果忽视中日同形词,特别是同形近义词的差异,就会产生误用。因此有必要明确同形近义词的差异。本文将从词义、词性、搭配、褒贬、语感、文体6方面研究中日同形近义词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前后"一词作为中日同形类义语,在中日两国语言中的含义大体相同,但也存在着细微的不同之处。更准确的说,词语的含义虽然相同,但和部分词语组合在一起使用时或者根据使用的场合不同的情况下,这一词语在两国语言中的用法和意义也有所差别。文章将对从"前后"一词中日两语的定义方面入手,以「中日対訳コーバス」中日两国文学作品中该词语的实例及译文为分析资料,进而对中日"前后"一词中日两语的用法的异同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施慧平 《现代交际》2014,(10):34-34
"新鲜"一词在中日两国语言中的用法虽然大体相同,但也存在着细微的不同之处。更准确地说,词语的含义虽然相同,但和部分词语组合在一起使用时或者根据使用场合不同的情况下,这一词语在两国语言中的用法和意义也有所差别。本文将对"新鲜"一词中日两语用法的相同和异同两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汉语、韩语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有许多相同的语言现象,诸如"同形词""同音词""逆序词"等。随着历史变迁,很多语言现象在各自国度的语言环境中、文化土壤里生长着、变化着。本文选取中、韩语言中一类独特的词汇现象"逆序词"作探索对象,从"逆序词概念"、"逆序词探讨的范畴"、"逆序词数量比较"、"逆序词读音比较"、"逆序词词义比较"和"逆序词词性比较"六个方面对中、韩语言中的逆序词进行研究,探寻二者的异同点,为中、韩语言学习、词汇研究等提供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中日同形词在意义上的差异,导致词义范围、感情色彩、名词所指,还有中日两国人的认知机制等都有一定差异。由于受中文习惯的影响,译者(特别是翻译入门者)在这一类同形词的汉译日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负迁移。文章试以词义为基础,从中日同形词的差异考察汉译日过程中的负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部分,同时语言也受到文化的影响。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的经济文化交流,这些交流在汉语和日语这两种语言上留下印记。因为中日两国的历史渊源,中日敬语之间有很多共同点。与此同时,因为各自不同的语言结构和历史、文化因素,中日两种语言中的敬语又有着自身的特点。本文尝试对中日敬语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以日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的汉语语言学习和中日文化交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刘宁 《现代交际》2014,(11):32-33
本文首先考察了"吃"和"喝"两个词语在普通话以及某些方言中的使用特征,进而确定了区分两词的最重要特点。随后本文分析了环境对这两个词使用的影响。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因此今天语言的使用情况是以过去发展为基础的,在第三部分本文简述了两个词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日同形词"意见—意見(いけん)"为研究对象,以词典以及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开发的中日对译语料库中的实例为基础,根据施健军、洪洁(2013)提出的汉日同形词意义用法的对比方法为参考,对"意见"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本文明确了"意见"和「意見」在语义方面呈交集关系,「意見」具有"意见"不具有的动词属性,并得出词性的不同是造成共起用法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徐佳鑫 《现代交际》2014,(10):26-27
中日两国都使用表意文字,并且含有相同汉字的词汇的表达含义也十分相近。由此,学者们提出了同素语、同形语等很多相关概念来对中日词汇进行对比研究。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总结了"強い"和"强"在词义分类和搭配范围方面的异同,进一步证实了"日语形容词具有总括性"。对中日学习者、翻译者的教育和应用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词是音(声音)义(意义)结合的统一体.声音和意义之间具有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具有某种声音的一个词有的只表明一个意义,即单义词;有的具有多个意义,成为多义词.两个或数个不同意义的词具有相同的声音,称为同音词.一个词新创造出来的时候总是单义的,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许多单义词由它原来的意义扩展或派生出若干相关的新意义,成为多义词.因此,任何语言中单  相似文献   

12.
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教育,教育是培养人才、促进国家发展的推动力量。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教育的改革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其中,既有自我改革的部分,又有向他国学习的部分。进行与他国的教育交流,是促进本国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在近代,我国与日本的教育交流,是我国谋求发展出路的一种体现。通过中日教育交流,有助于教育的发展改良,也能够促进中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近代中日教育交流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由最初的政府推崇到最后的交流受阻,不仅表明了两国关系的变化,也说明了进一步优化两国教育交流方式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说“邪”     
汉字在应用的过程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有着不同的使用方法。"邪"字诞生至今,可被用作语气词,形容词等等,也有多种读音。而在各种读音下,"邪"的意义和词性也有各种不同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曾中断,与一脉相承的汉字发展有着很深的渊源.笔者循着"汉字七体",即"甲金篆隶草楷行"发展变化的足迹,对汉字字体的演化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5.
汉字作为一个有着开放性的内容、丰富的蕴涵、和千变万化的设计语言及视觉形式,对于现代设计非常重要.汉字解构则是汉字字形笔画的拆解重构以及其包含的文化意义内涵上的重新构建,即是将汉字的“形”与“意”之间的巧妙转换,创造出更新的视觉语言的设计方法.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述一下汉字解构在平面设计中的可行性以及具体的设计实践进行初浅的探究.  相似文献   

16.
汉字的性质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本文从汉字记载语言单位分属、汉字记录语言的手段以及汉字自身的形态三方面分析了汉字的性质,认为古汉字属于表词文字,表形、表意、音义文字应该根据古汉字造字法分别论述)和图符文字,现汉字属于语素文字、表意文字,字符文字。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与伊朗政党及政界的交流是中伊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考察了以中联部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机构及部分党代表团与伊朗相关政党、重要机构及部分智库的交流发展过程,试图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对外交往中所承担的重要角色.结合不同时期国际形势的变化,本文重点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与伊朗伊斯兰联合党、伊朗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及外交关系战略委员会等机构的主要交流活动及特点,发现中伊党际交流在增进两国对彼此治理理念及发展模式的理解,协调外交立场,共建"一带一路"和发展经济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伊斯兰联合党成为中国共产党与伊朗政界进一步交流的媒介.在中伊合作不断密切的背景下,未来中国共产党与伊朗政党及政界交流的扩大趋势是可以预期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日本两国文化的交流历史悠久.古代日本曾大规模地学习中国文化,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是到了近代,中国开始大量地向日本学习.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很多就是从日本引入的.本文对近代中日语言交流的具体过程,汉语吸收“日语外来语”的各个阶段进行区分,并对其社会文化背景和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英文的"face"和中文的"面"看起来意思大致相同,但实际上两个词无论是从字面意义还是社会意义上来讲都有很大差别。通过对两词字面和社会含义差别的对比分析,来探究其背后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从字面上来讲,两词使用的范围、词性和词义搭配都有所不同;从其社会学含义上来讲,两词一个注重交往中社会价值的体现,一个注重交往中个人价值的体现。而含义差异的背后蕴含着文化起源、文化导向与价值观的差异,理解这层差异之后可以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提升沟通理解能力,促进合作交流。  相似文献   

20.
熊辉 《现代交际》2014,(11):59-60
数字不仅是语言的记号,更是一种文化的记号。因为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所以赋予了它丰富的文化蕴涵,从侧面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心理。本稿主要以中日两国的数字为研究对象,旨在以分析研究中日两国的数字文化的差异为视角,通过以上分析来研讨中日两国在数字的使用方面的差异和特性。揭示出中日两国数字语言的文化特性,及其包含的独特的民族文化。进一步地探索出两国文化的差异,使我们更加了解中日文化中的数字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