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以自编男女大学生生活压力问卷为研究工具,随机抽取了6所高校822名大学生,其中女大学生434人为被试,调查女大学生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女大学生中发生率最高的生活压力事件是想家、思念亲人;女大学生的总体主观生活压力与男大学生没有显著差异,在自我身心方面的主观压力显著大于男大学生,九类主观生活压力平均水平都在"较轻"和"中等"之间;女大学生生活压力综合指标排序前十位,主要集中在前途与发展和个人学业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就业压力是大学生活中的重要应激源,过高的就业压力会引发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近20年来,国内学者主要围绕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概念、结构、测量、发展特点及缓解策略展开本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领域未来研究的方向主要在于学业压力的操作性界定和影响机制的深入探讨、学业压力过程的动态考察、以及学业压力的各种应对和缓解策略的效果验证.  相似文献   

3.
开展女大学生学业辅导工作是提升女大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基于女大学生不同的学业状况,引入权变视角,可以利用霍桑效应提高学业有困难的女大学生的学业成绩,根据共生效应原理提升学业优秀的女大学生的整体素养,运用参与改变理论提高更多女大学生的学业质量,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女大学生学业辅导工作,不断满足女大学生学业发展和成长成才需求。  相似文献   

4.
我国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面临着"学业优势,就业劣势"的困境。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很多,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把学业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高校应通过提高教育质量来促进大学生把学业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首先,要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建立符合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就业优势,这是高等教育必须积极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评价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次,要帮助大学生建立实际的学业优势,即大学生必须具备服务经济、社会且有助于提升其就业竞争能力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再次,女大学生是未来知识型劳动力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男性大学生相比,更难把自身的学业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因此,推进社会性别公平是大学生把学业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目前高校女大学生的比例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其学业幸福感也备受学校和社会的关注。通过对沈阳地区4所高校独立学院的女大学生进行调查,探究影响女大学生学业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女大学生学业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包括生活目标、个人努力程度、成就感以及来自同辈的竞争等方面。可以通过自身积极情感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来提高女大学生的学业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带来了人们婚恋观念的巨大变化,也对大学生的婚恋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生理和社会的因素,女大学生的婚恋教育需要格外加强。新时期的女大学生婚恋教育重在引导女大学生处理好学业与爱情、同居与爱情、就业与婚姻等关系,同时还要确立正确的婚恋教育目标和掌握相应的婚恋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7.
当代女大学生价值观回归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女大学生的就业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中残酷的现实和传统的文化观念削弱了女大学生追求事业的动力,很多女生在学习生活中追求实用主义,选择回归家庭以逃避学业和就业的竞争。本文对知识女性的价值观进行回顾,对女大学生如何实现自身价值进行了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8.
女子高校各个年级的女大学生具有不同的主导性需求,经过一年级的彷徨与适应,二年级的挫折与磨炼,三年级的摸索与追求后,进入四年级的女大学生面临着新的压力和困惑,有其思想行为特点。在女子高校大学生分层德育教育模式下,有针对性地对大四学生进行思想督导、学业指导、就业引导和心理疏导,将推动女大学生德育实践的创新,有助于女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相似文献   

9.
压力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从分析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压力源和压力应对方式入手,探讨了影响大学生应对方式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应该在教育引导下,建立积极健康的人格,掌握一定的压力管理技能,以更加成熟的方式应对人生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问卷、访谈等方法对福建省部分高校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对比分析发现贫困女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发展、人际交往、就业发展方面的代内压力,也存在着代际婚姻观念、认知情感表达、就业思想冲突等代际压力。  相似文献   

11.
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大学生的学业和社会适应问题目前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因贫困而带来的大学生辍学、犯罪和心理异常的比例有增无减,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的社会支持不仅可以减少或杜绝以上问题,而且更反映了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教育公平。笔者采用症状自测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度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贫困大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压力;(2)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3)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善于利用社会支持,且前者获得的社会支持更多。  相似文献   

12.
采用学业情绪问卷(AEQ)和学业自我效能量表(ASQ),随机取样某高校35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测试,探讨大学生学业情绪及其与学业自我效能的关系。结果显示:①大学生的总体学业情绪在中等水平以上;②女生在沮丧上显著高于男生;大一学生在焦虑上显著高于大三,在心烦疲乏上显著高于大二;③不同学业自我效能水平上大学生学业情绪存在显著差异;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业情绪各维度存在显著地相关;④回9-2分析表明,学业自我效能各因子对学业情绪各维度具有显著地预测作用。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是影响其学业情绪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南京高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兼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社会兼职现象比较普遍,经济因素、就业压力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兼职的主要动因。大学生兼职类型大多相对简单,且专业匹配度低;社会兼职导致与学业的冲突;兼职过程中权益受侵害现象时有发生。建议进一步完善权益保障机制,切实维护大学生社会兼职合法权益;健全兼职管理渠道,积极合理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兼职;构建学业发展规划,结合实际情况理性参与社会兼职。  相似文献   

14.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实践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及其分析,就当代大学生所面对的环境挑战、学业负重、人际竞争、就业压力等所引发的挫折心理问题进行研究,讨论了导致挫折心理的原因,提出了挫折教育的理论,并就开展挫折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富有积极意义的探讨,以期对当前大学生的挫折教育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当代女大学生幸福观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幸福观是人生观系统中有关人生幸福问题的重要部分。不同群体因所处的位置各异 ,势必形成不同的幸福观 ,女大学生也不例外。研究她们的幸福观对于高校采取切实可行措施 ,加强对她们的人生观教育和素质教育极为重要。基于此 ,通过对重庆市五所高校大学生进行统计调查研究 ,揭示女大学生的幸福观现状 ,指出其存在的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女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科学对策  相似文献   

16.
高校部分特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特困生的经济状况得到了社会普遍关注 ,解困工作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在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 ,我们不应忽视还有相当一部分特困生存在学习困难。特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既有早期文化环境的限制及学习工具的匮乏等客观因素 ,也有主观心理上的缺陷 ,诸如专业思想不稳定、自卑、人际交往困难等 ,应分别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深层、长远地帮助他们走好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高校的这一工作任务面临着新的难题,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出现了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学术不端行为的蔓延,要解决此问题必须有新的应对之策。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产权法的教学,可以培养大学生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实守信的价值理念,还可以使大学生习得具体的学术规范,养成良好学术规范的习惯,并具备解决专业中知识产权问题的能力,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八所高校的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比男大学生低;女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情感需求大于男大学生,但在实际网络交友中,却相对保守,网络中女大学生更易与现实自我保持同一性;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善于利用网络学习,且更认同网络世界同样需要规则,并希望学校和老师能给予更多指导.男女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差异源于社会心理性别差异,表现为心理需求差异、人际交往差异和价值取向差异.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引导途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出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由学习引起的心理问题、由人际交往引发的心理问题、由生活境况引发的心理问题、由求职与择业引发的心理问题、由网络依赖引发的心理问题等,进而提出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年级辅导员工作优势;做好心理咨询工作;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近年来受到普遍重视。但是专门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应对方式的研究极少。本研究以此作为切入点,对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就业压力的来源及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同时了解他们应对就业压力的方法和特点,并从高校层面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