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卫宣利 《社区》2008,(20):28-28
他们相遇的时候秋意正浓,满山遍野的菊花开得绚烂。她特意跑到这几里外的山野里来采菊花,只为从小就喜欢喝菊花泡的茶,微苦中带着淡淡的清香,是败火提神的佳品。 当她一脸灿烂地走入他的镜头时,他不由得呆住。他在一家杂志社做首席摄影师,平时见惯了花红柳翠,没想到尘世间还有如此灵秀脱俗的女子。他看着她在一大片菊花丛中灿烂地笑着?  相似文献   

2.
翟边 《百姓生活》2014,(12):74-74
湖南省株洲市的甘德珍老人,现已103岁高龄。老人虽满头白发,但修剪得很精神,面色红润,皱纹也不多,看上去不过80岁左右。"我这辈子都没进过医院!"老人自豪地告诉笔者。一旁的儿媳妇陈安定却笑说她是在"吹牛"。陈安定告诉笔者,婆婆唯一一次入院是在前年,因为得了白内障。对于小病小痛,她一贯都是不看医生也不打针吃药,慢慢自然痊愈。  相似文献   

3.
“以茶治边”的经济前提是茶叶生产的发展和税茶榷茶制度的实施。其理论基础则是依据“番人倚茶为命”而建立的所谓的“以茶驭番论”。并以此为前提制定了茶叶经济政策尤其是茶马互市政策 ,一方面垄断茶马市场 ;另一方面 ,又对西北游牧民族上层实行“以茶赏番”政策 ,从而加强对西北地区的联系与统治。这一政策对国家的统一、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旧时镇江茶馆颇多,茶饮之风尤盛,可谓“处处桥头见茶肆,条条小街有茶馆”。一些稍具规模的茶馆中还设置了书场、面饼摊点等,所以除集聚本地平民百姓、i教九流外,还吸引了众多南来北往的商贾游客。  相似文献   

5.
6.
茶史趣谈     
正茶是什么?最初的茶就是药。《神农本草》记载: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神农摘下茶树的枝叶,嚼以解毒。可见远古时期的人是将茶树的叶子直接放入口中含嚼,汲取茶汁,用于解毒。宋代大文豪苏轼便是以茶当药的典型。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一天他感觉身体不舒服,便去拜访惠勤禅师。老和尚知  相似文献   

7.
南宋东南茶法是宋代茶法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学者们多强调其对政和茶法的继承,而缺乏对其自身特点的深入分析。实际上,南宋茶法主要只继承了政和茶法以引榷茶的基本模式,在具体制度上独具特色,多与政和茶法不同。南宋东南茶法实行三务发卖、地方发卖、州县配额的卖引制度,每引贩茶重量减少而引价提高,引外征敛增多,茶利高度集中,反映了其灵活、苛细、集权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佛手茶     
妙华 《社区》2013,(14):50-50
以前我也喝茶,红茶、绿茶、花茶都分得出来,而且知道好坏。我还看过陆羽的《茶经》,看过云南古老的茶树王,看过杭州龙井茶树、茶垅和龙井寺旁古人专门用来泡茶的龙井泉.还目睹了工人制作茶叶的整个过程,甚至还听到很多关于茶的故事,和茶人们谈茶道,观赏茶艺表演。最玄的要算把禅和茶弄到一起的佛门中人了。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茶习俗包括制茶习俗、饮茶习俗等内容。本文通过详细说明蒙古地区制茶、饮茶的饮食生活习惯,对各地区茶习俗进行具体分析,探究其共同点和普遍规律,并进行了理论阐释。不仅对茶用具、茶习俗等表面形式进行研究,还对蒙古人民族意识、心理特点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强调了茶文化的内在文化特性,认为茶与茶习俗不单是饮食对象与生理需要,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精神需求与享受。  相似文献   

10.
三碗茶     
陈勇 《山西老年》2012,(11):51-51
日本历史上的名将石田三成未成名前在观音寺谋生。有一天,幕府将军丰臣秀吉口渴到寺中求茶,石田热情地接待了他。倒茶时,石田奉上的第一杯茶是大碗的温茶;第二杯是中碗稍热的茶;当丰臣秀吉要第三杯茶时,石田奉上了一小碗热茶。  相似文献   

11.
《新天地》2012,(4):45
减肥是无数女性一直在热议的话题,但对老年人而言,身体过瘦不仅看起来不健康,还会带来多种疾病。1.贫血:过于消瘦者普遍存在营养摄入不均衡的问题,铁、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物质摄入不足;2.十二指肠瘀滞:过于消瘦的人,其肠系膜和后腹膜脂肪稀少,内脏下垂,致使十二指肠遭受压迫。食物难以消化,表现出腹部饱胀不适,伴有疼痛或饭后呕吐;  相似文献   

12.
两宋饮茶风俗与茶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饮茶风俗始于唐而盛于宋。宋代饮茶作为一种“客礼”仪制,渗透到了社会各阶层。围绕该“客礼”,引发出多种风俗行为,词人创作茶词,歌妓歌以侑茶,便是一个突出的表现。茶词与其他众多的酒词、应歌词、节序词和寿词一样,具有社交、娱乐和抒情三种功能。茶词的创作是一种词学现象,同时也成了宋代多姿多态的茶礼茶俗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了“茶文化”的表现形态与内涵。  相似文献   

13.
茶疗是中医与茶文化结合的产物,茶疗是一种普遍现象,又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关于三峡茶疗起源,有各种不同的解说,普疗说、特疗说、种疗说相辅相成,相互印证,反映了该地区茶疗文化的博大深厚.  相似文献   

14.
一杯茶水     
《阅读与作文》2009,(11):77-77
南隐是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 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南隐以茶相待。他将茶水注入教授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相似文献   

15.
唐朝时社会上“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力”.唐朝饮茶之风盛行于世,茶叶不仅成为女子出嫁是的陪嫁品,而且还在唐以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茶与婚礼的特殊形式——荼礼,延续至今.清代人福格在《听雨丛谈》卷八中说:今婚礼行聘,以茶叶为币,清汉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  相似文献   

16.
郭永仙 《社区》2008,(8):48-49
所谓玩茶客,说的是他痴茶玩茶,“玩”到极致。玩茶客有着特别的个性之处,或者对茶非常有体悟,闻茶香知茶性;或者有着特别的故事。或种茶或藏茶;或者饮茶于深山,或者大隐隐于市……《茶道中人》栏目,特别开辟这样的版面,一起寻访身边的“茶痴”。  相似文献   

17.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负责皖南团防事宜的张芾为了筹办军饷开始抽收茶厘.创设之初,皖南茶厘抽收数额不大,后抽收额度逐渐加大.同治元年(公元1861年),两江总督曾国藩为了筹措军饷,特设皖南茶厘局,专门负责皖南地区的茶税、茶捐和茶厘,之后便形成了皖南茶厘局并由两江总督直接管理的惯例,直至清亡.  相似文献   

18.
浮生若茶     
九戒居士 《社区》2012,(29):30-30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了普济寺,寻到了老僧释网.沮丧地对老僧说:“像我这样屡屡失意的人.活着也是苟且,还有什么用呢?”  相似文献   

19.
试论左宗棠三改甘肃茶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乾隆年间,西北茶马互市演变为茶叶贸易,到咸同时期茶法遂废;陕甘总督左宗棠于同治十一年先从除旧的方面一改恩、杨茶法,继而又于同治十二年从布新的方面二改恩、杨茶法,最终于同治十三年以仿淮盐之成例三改清廷同治十一年"议准"的茶法,从而形成其五条茶法。如此不达目的决不罢手,主要源于左宗棠对湖茶贸易的了解和面对甘肃困敝不可收拾的局面,急欲招商办新课及稳定甘肃的政治需要。左宗棠五条茶法中对甘肃相沿很久的捐助、养廉、充公、官礼等陋规统归于厘税项下征收,是化私为公之举,严厉稽私并要求经过蒙地到新疆的山西茶商按甘肃茶课征收,是对西北茶贸的统一税收政策。除旧累、成功招商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左宗棠对茶商的税厘并征,不仅有"重赋抑末"痕迹,更有清王朝"办课为重"的历史局限性。当然,左宗棠五条茶法毕竟奠定了晚清甘肃茶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茶禅论     
禅,是中国禅宗的一种思维方法;茶禅,乃是以茶参禅的一种人文境界,一种艺术境界。茶禅联姻,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是中国茶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关于“茶禅一味”的总体研究,应该是中国茶文化研究和佛教文化研究共同关注的重大命题,然而至今尚无甚创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