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淮海工学院主办的社科类学术期刊,设立"马克思主义与现当代中国"、"西游记研究"、"哲学与法律"、"文学·文艺理论"、"语言·艺术"、"新闻·大众传媒"、"社会学·人才学"、"高等教育研究"、"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职业教育研究"、"医学高等教育研究"、"图书·档案"、  相似文献   

2.
荀子、庄子皆为战国末期的思想家。在"道"范畴的建构中,荀子倡"有待"以成"教化"之"道",庄子倡"无待"以成"逍遥"之"道"。本文以释道、体道、存道、明道为观照层面,以"天为"与"人为"、"类"与"游"、"群分"与"自适"、"言教"与"不言"为比较论域,对荀子、庄子的文艺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与文化阐释。  相似文献   

3.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以其丰富的语料和明确的时代性而成为汉语史研究的重要材料。书中选释其中的"冠日"、"来昆"、"来闻"、"来辞"、"强日"、"悼惋"、"悼怀"、"笄岁"、"笄年"、"笄辰"、"庖厨"、"童齿"、"冥漠"、"摧圯"、"桃年"、"总日"、"扦圄"、"宗重"、"泉闼"、"玄闼"、"幽扉"、"松室"、"幽堂"、"泉堂"、"矜悼"、"酸嗟"、"嗟酸"等27条词语,祈望能对大型辞书的编纂以及汉语词汇史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君道"和"师道"是陈亮"治道"思想两个向度,"君道"施的是"礼乐刑政","师道"行的是"仁义孝悌",君主"经世致用"之道在于能够"交修而并用""君道"与"师道"。从"王霸义利之辨"的批判来看,"君道"与"师道"统一的"治道"思想之所以能解构朱熹"三代"历史的必性命题,在于陈亮清晰分析"君道"与"师道"存在的内在命理,即"号令"与"教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可归纳为三对共存范畴:政治权威与道德权威、实体规范与道德约制、外在行为与内在修养,这三对辩证统一的范畴有力地佐证君主治理国家过程"君道"与"师道"的施行统一。  相似文献   

5.
“灯塔理论”对我国“公共产品”经营方式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导致了"公共产品"的经营困境。发达国家为了解决困境,对待"公共产品"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态度经历了由"国家完全掌控"到"放松管制"的转变。其中"灯塔理论"最有代表性,即"专利权"转租和"俱乐部收费"的思路。本文以经济学理论中的"灯塔理论"为基点,从"公共产品"的资本演进入手,对我国"公共产品"领域的经营现状进行剖析,从而提出我国"公共产品"经营模式、收费建议及"两只手"的协作是我国对待"公共产品"生产经营应当采取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在汉语词汇史上,"掘"、"凿"、"穿"、"抇"、"搰"、"挑"、"撅"、"挖"均表达过"挖掘"义,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其消长变化特点。先秦"掘"字鼎盛,"凿"、"穿"、"抇"初兴;两汉至唐宋"掘"、"凿"、"穿"并驾齐驱,元末明初"穿"、"凿"淡出此义,"掘"字独占鳌头。明清之际,"挖"字兴起,并迅速一统天下,成为表"挖掘"义的专用动词。  相似文献   

7.
责任问题是伦理学的重要关怀,借鉴后现代存在论对天命的言说路径,通过中西思想的比较研究,感悟孔子天命观由"知"而"畏"的"天命"路径、由"知天命"-"畏天命"二重整体道说的"天命"所在,以此洞见孔子由"畏"而"知"的"天命"伦理关怀,承担"天命"的永恒责任。  相似文献   

8.
"象数"是易学中的两大构成要素之一。笔者考证了"象数"涵义的源流演变过程,归纳指出"象数"主要有两层涵义:"符号象数"和"事物象数"。分析了"象"与"数"之间的关系,考辨了两宋易学基于对哲学本体论意义的探讨,致使"象数"分化成"象本论"与"数本论"的内涵,认为"象""数"本为一体,显微无间。  相似文献   

9.
以"泥土之香"为核心,在"柔软"与"坚硬"两种对大地的想象中,可探讨余光中诗歌的梦想意识。"泥土"是一个极具趣味性的意象,既可以表现出"泥"的粘着性,又具备"土"的硬质性。从"盆地-乳香"到"厨房-饭香",展现出永恒童年的深度主题;"瓜果"、"香炉"与"壶"的形象,则蕴藏着内密性特质。晚近余诗涌现出更多"香火"味?"炉香"?"茶香"?"药香"等,这反映了关于大地的另一种想象模式,即坚硬世界的梦想。在"迷宫"的心理现象与坚硬"坯子"的启示下,可以看到某种"抵抗"意志,这种抵抗意志是向"低孤独"的宣战,是试图在"高孤独"情境中追忆永恒"童年"、感悟"宇宙性梦想"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任"有"权,权力"义,有"力;效力"义。"任"和"权"构成同义复词"权任","权任"应释为"权,权力";"任"和"力"构成同义复词"力任","力任"应释为"力,力量";而"一剑之任"则应释为"一把剑的效力"。文章揭示《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等辞书均缺漏,历代注家皆忽略的"任"的上述两组词义,并补正《汉语大词典》...  相似文献   

11.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淮海工学院主办的社科类学术期刊,设立"马克思主义与现当代中国"、"西游记研究"、"哲学与法律"、"文学.文艺理论"、"语言.艺术"、"新闻.大众传媒"、"社会学.人才学"、"高等教育研究"、"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职业教育研究"、"医学高等教育研究"、"图书.档案"、  相似文献   

12.
在后现代解构主义文化语境下,本文从小说结尾的"结构"与"解构"、"现象"与"本质"、"作者"与"读者"三个维度,对小说结尾"结构"的"二律背反"、"现象"世界的"本质还原"、作者与读者的"主体间性"的三重对话关系予以阐释,旨在还原小说结尾的人为"建构性"与"解构性"。  相似文献   

13.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本质分歧,历来被归结为"性即理"与"心即理"的分歧。但对"性即理"与"心即理"在程朱陆王的论述里,究竟是什么含义,历来又缺乏清晰地论说。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程朱陆王有关"性即理"与"心即理"论述的分疏,以说明:程颐讲"性即理"是为了以"理"善定"性"善,而朱熹讲"性即理(性即天理)"则是为了以"天"的客观性来定"理"的客观性,以便否定"性"的主观性,将"性"说成"天理"命于人心。至于陆象山讲"心即理",本意并不是为了反对程朱的"性即理",而是旨在论证"良心"即是"正理",藉以反对当时士人借口《论》《孟》以博科举功名的不良风习。王阳明则不然,他再提"心即理",的确是为了反对程朱的"性即理",目的在于将"理"说成就是人的"心之本体",为的是"于虚灵知觉中辨出天理",把"天理"说成就是"虚灵知觉之自然恰好处",否定"天理"独立于人"心"的客观绝对性。  相似文献   

14.
尽管"个人主义"一词发源于西方,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却从没有消失过对"个人"崇拜,只是这种"个人"是完全不同西方的"中国式个人主义",是把"家"、"家族"、"宗族"等特殊群体作为价值对象的,而忽视了"个人主义"所拥有的"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5.
通过以《醒世姻缘传》为例探讨近代汉语"个"前"一"的隐现问题发现:"个"可以分为量词"个"和非量词"个",除了在个别特殊结构中必须显现外,非量词"个"前的"一"一般隐省。量词"个"前"一"的隐现与句法结构有关,"一个"或"一个+NP"前没有支配性或限制性成分时,则"一"必须显现;"一个"或"一个+NP"前有支配性或限制性成分时,则"一"可以隐省。  相似文献   

16.
曼海姆从多维向度对"意识形态"概念作了分析,区分了意识形态的"特殊概念"和"总体概念"、总体意识形态的"特殊阐释"与"一般阐释"、"评价性"和"非评价性"的意识形态分析方法以及"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马克思的影响。然而,两者在意识形态的性质、"终结"意识形态的路径、履行历史任务的社会主体以及在对存在基础的理解等方面又具有原则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该标准是对恩格斯所提出的文艺批评的"历史标准"的发展与改造,同时也是对于中国传统儒家文艺思想中"文以载道"等命题的现代转化。从恩格斯的"历史标准"到毛泽东的"政治标准",文艺作品的"真实性"被"政治性"所取代;从"文以载道"到"政治标准",儒家之"道"亦被"政治性"所取代。"政治标准"的提出,及其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有利有弊。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语法界关于"N的V"结构研究的基础上,认为"N的V"是名词化结构,它是由动态的过程小句中嵌入结构助词"的"形成的,是嵌入"之"的古汉语主谓句的继承。由于"的"的嵌入,使动态的陈述句变成了静态的限制结构,在认知上提高了"N"的显著度,突显了"V"的外延义。整个结构在表达层面由陈述变为了指称,"V"的语法性质也因"N"和"的"的限制而发生了变化。"V"处于由动词向名词转换的过程中。"V"之所以具有动词性和名词性的双重特点,是因为"N的V"是由"N之V"和"X1的X2"在认知上概念整合的结果。同时,"N的V"属于以"V"为核心的向心结构。  相似文献   

19.
对王安石义利观的评价,有"道义论"否定性的评价和"功利论"肯定性的评价。古代"道义论"的评价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封建专制主义"政统"论;一是理学家"道统"论。朱熹从"道统"论中"道问学"角度来否定,陆九渊则从"道统"论的"尊德性"的角度来否定。"功利论"肯定性的评价有三种:古代功利论、近代资产阶级功利论、马克思主义功利论。如果说道义论是从传统"义"的角度来否定王安石的义利观,那么,功利论则是从"利"的角度来肯定。  相似文献   

20.
穆木天1926年以法国文学为参照的文学批评体系是通过《法国文学的特质》建构起来的。针对"五四"以来新诗观念上"诗"与"散文"的混淆,他提出"纯粹诗歌",主张新诗的象征主义发展,追寻"诗"与"散文"的"纯粹分界"。与周作人、梁宗岱以及法国诗人瓦雷里的象征主义诗学不同,穆木天的象征主义是通过"个人生命"与"国民生命"的"交响"和"暗示"即"诗性境界"实现的,他揭示了"诗"与"散文"在建构基础和方式上的根本不同,为中国新诗的独立发展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