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中国天然气行业景气指数由西南石油大学于2016年一季度首次发布,之后每季度连续发布。天然气行业景气指数的指标体系由宏观经济指数、天然气行业专家判断指数、天然气进口景气指数、天然气生产景气指数、天然气销售景气指数等5个二级指数、23个三级指标构成。与中国天然气行业景气指数同时发布的还有天然气生产景气指数、天然气销售景气指数、天然气行业未来一年景气走势指数。近几年,中国天然气行业景气指数连续稳定上升,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天然气行业真实运行态势:天然气行业投资连年增长、天然气生产稳定上行、天然气销售持续向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从快速增长到减速刹车、天然气供求关系由紧张趋于平衡、天然气市场化进程加快步伐。由此可见,天然气行业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本研究将分析2019年度中国天然气行业景气指数变动情况,揭示天然气行业景气度持续上升的深层因素。  相似文献   

2.
面对海外金融危机的冲击,上海市教委有关人士预测,危机将会对毕业生就业造成一定影响,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近日上海公布岗位就业指数,24个行业就业岗位数的曲线变化图,印证了这种预测。  相似文献   

3.
根据经济景气指数理论 ,采用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 ,通过实际数据的搜集及挑选 ,给出了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景气指数和陕西省能源及运输业基本建设投资景气指数 ,并通过分析判断 ,预测了陕西省的经济走势  相似文献   

4.
论下岗职工隐性就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性就业者约占下岗职工60%左右。为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必须使隐性就业显性化。隐性就业原因:(1)两种就业体制并存,职工为兼得两者利益。(2)就业市场化、法制化未充分贯彻,劳动合同制源于形式,没有以法规范就业、失业。(3)主张与国企脱离劳动关系高额补偿,否认再就业工程特殊社会保障的舆论和实践。(4)舆论简单化,管理滞后、断裂。(5)对隐性就业两种状况、两种观念缺少区别对待。对上述各项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未来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高位稳定。由于经济前景不明朗且周期性下行,就业工作面临严峻挑战。然而,近年来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全国人口红利下降和中国现行政情的保障等,使得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积极因素依然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呈审慎乐观态势。教育系统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准确把握教育自身责任,稳健推进教育改革,稳定和提高人民群众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的预期。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苏州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求出苏州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峰值,认为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出现之前,如果苏州市不抓住机遇对污染物减排推进机制进行优化,将会难以实现苏州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想状态;同时探讨了如何通过经济和环境的政策创新,促使苏州市尽快在当前特定的历史阶段跨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这一结论也适用于国内其他同类城市推出污染物减排机制的优化。  相似文献   

7.
4月25日,记者在2010年上海市中职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0年上海市中职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明显提高;中职校毕业生的自身价值和对经济社会的作用逐渐为社会所认同。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印杰代表上海市教委发布了"201 0年上海市中职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公告"。2010年中职校毕业生的就业态势及质量1.就业率上升1.48个百分点至2010年11月10日,上海市102所(招生时)中职校共计毕业生46674人,就业45479人,尚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城市就业形势日趋多变,灵活就业人员数量不断攀升。以苏州市为例-调查了目前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政策和参保情况,发现目前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存在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意愿不高,政策执行宣传不力等问题,提出了可以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灵活就业人员四方协同努力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9.
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对称性,是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特有的现象。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就业弹性呈下降态势。促进就业增长的目标指向,在于使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得到发挥,劳动力得到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0.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型。市场就业制度与机制将形成,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由于特有的人口压力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将呈现买方市场态势。这对长期习惯于旧的就业体制的我国广大劳动者来说,显然形势严峻。文章认为,我国广大劳动者必须主动适应这一形势,基此,首先应抛弃现有各种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旧的就业观念,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其次应努力提高个人的全面素质,方是在劳动力买方市场上可以将自己“推销”出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房地产开发综合景气指数在1998年至2011年的走势,进行了序列平稳性的检验分析;在确定序列平稳后运用描述性统计检验、正态性检验和参数核密度估计来检验房地产开发综合景气指数是否服从正态分布;最后,在序列不服从正态分布的基础上运用R/S分析法,结合Hurst指数来判断我国房地价格的变化态势,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国的就业总量都可以划分为核心就业和非核心就业两部分。在我国目前,能构成核心就业的主要有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的就业、新型资本形式企业的就业和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就业。从根本上说,这些年就业困难的积累是企业创新和核心就业扩展缓慢和严重滞后所导致的。而企业创新不仅能扩大核心就业量,而且也不会有损或破坏整个经济的就业量。  相似文献   

13.
高校扩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也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我国产业结构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的匹配也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采用系统分析法构建产业发展子系统和高校就业生子系统,并通过构建结构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两个子系统的协调程度。在此基础上,构建产业关联模型和就业乘数模型,评价各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带动效应以及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带动效应。研究发现:我国仅有两类产业基本实现了产业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协调发展;在非协调发展产业中,仅四类传统产业属于就业滞后型;我国支柱型产业的就业带动效应并不明显。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民族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的大幅增加及大的经济发展放缓的态势 ,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本文分析了民族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并就如何做好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提出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没有劳动关系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指出非正规就业性质的特殊性使得非正规就业中的劳动关系尚处于不协调、不稳定的状态;论证经济转型期非正规就业中劳动关系的性质及其特点;分析经济转型期非正规就业中劳动关系运行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态势下,大学生如何克服诸多不利的影响,探寻出一条崭新的就业之路,已成为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的课题之一。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现状,本文主要就大学生就业难的基本状况、主客观原因、如何应对大学生就业难及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求。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我国对农业的重视和入世、申奥的成功以及我国经济良好的增长趋势,农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呈现出乐观的前景。但由于我国就业人口相对过剩、下岗人员与大学毕业生竞争、部分专业不适应形势的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偏离现实和就业技巧不足等原因,农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表现出一定的紧张态势。因此,建立农科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支持体系和倡导农科大学生开展多种途径的就业成为必要。同时,鼓励学生继续深造和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缓解就业压力,成为解决农科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相关就业理论表明,女性就业符合U型的劳动供给曲线。基于我国女性就业现状,运用理论模型重点分析了低碳经济转型中女性就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并进一步指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低碳经济转型期女性就业率;针对女性的生理特点与家庭角色,政府主导、有效应对女性生育后的就业问题;推进家务劳动市场化,促进女性多元化就业。  相似文献   

19.
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国政府开始以保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2009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就业却依然严峻:新增就业负增长的态势仍未改变,劳动力需求减幅较大,隐性失业情况严重,农民工成为企业裁员的主要群体.保增长目标的实现并不能自动带来结构调整,有时还会加重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伴随着就业弹性系数的不断变化,三次产业的就业拉动能力进一步分化,一味以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会进一步固化原有产业结构,并使保增长与保民生之间关系紧张.为此,政府需要切实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刺激居民消费并引导其调整消费结构,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就业机制的内涵与中国城市就业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代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相互依存与交融中,特别是随着宏观经济学中就业理论和微观经济学中产业组织理论所包含的不完全信息与契约、激励机制、效率工资与议价行为理念的发展,当人们深入地从理论上探讨群体就业现象得以发生的机理过程时,某一国家、地区或某一城市(在有些情况下某些产业甚至具有一定就业规模效应的单一企业或跨国公司也具有值得研究的就业机理)的就业机制便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