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化概念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思运用这个概念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阐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共产主义理论作出论证。在理论上,这个概念又和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观点、关于人的本质的概念,有机地交溶在一起,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研究马克思异化概念的科学内容及其发展,对于我们探索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有重大意义的。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大工业的迅速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中升到了首要地位。严峻的阶级斗争现实粉碎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粉刷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神话,也宣告了小资产阶级的和空想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破产。革命为新理论的诞生创造了前提,革命也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因此,科学地论证共产主义理论,阐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既是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也是马克思当时从事理论创造的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2.
如何理解阶级对立社会中的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是当前关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讨论中的一个焦点。正确理解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对完整、准确地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发展与繁荣历史科学极为重要。(一) 自原始公社解体以来,人类社会是在阶级对抗中前进的,社会生产也是在阶级对抗中发展起来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指出,除原始公社外,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这些阶级的斗争决定着社会的发展”,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但是,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同时,总是提醒人们注意: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  相似文献   

3.
<正> 1.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科学地解释、揭示了社会历史现象及客观规律,因而恩格斯把科学的历史观作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旧唯物主义者无一例外地没有能科学地解释、揭示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4.
建国后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产生,有深刻的理论原因。把阶级斗争误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无论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还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介绍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时都把阶级斗争学说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毛泽东对阶级斗争特别重视,并且夸大了阶级斗争的作用,他甚至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误认为是阶级斗争学说。偏离了科学的阶级划分标准,是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又一重要理论原因。在土地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套关于划分阶级的科学标准,但在合作化中,却把“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作为分析社会阶级关系的依据,从而偏离了阶级分析的科学性。以“政治态度”和“思想意识”划分阶级,是导致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错误估量的主要原因,也是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伟大历史功绩,在于他和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和剩余价值理论,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的客观规律,为全人类指出了解放的道路。一百多年以来,马克思的学说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先后取得了社会主义的胜利,这些国家的人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一条在生产力不发达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当前,总结落后国家建  相似文献   

6.
《东岳论丛》2017,(8):38-45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教义是:"历史受经济力量的无情制约,所有人类社会都将通过相同的阶段走向社会主义,目前绝大多数人正在经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不管人类事实上已经公开声称的动机为何,在任何时候,物质利己主义都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力。阶级代表了对其自身利益的集体表达,因此所有历史都不外乎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意识形态、艺术和文化不过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它们没有自身的历史动力。个人是他或她所处时代和所属阶级的产物,哪怕是天才和强者也无力左右历史进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即便如此,他们的行为依然有一套固定的模式。"与马克思同时及之后大约一百年来,上述每一个命题都曾得到过马克思主义者的赞同,这些命题又无一例外地是对马克思所真正言说的内容的粗略简化。经过几代人的研究和思考,马克思的理论被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批评者所批评的相比,马克思主义为历史学家所提供的要多得多。  相似文献   

7.
一什么是“史学观” ?人们很自然地会说 ,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那就是五种生产方式嬗递前进。这话当然是对的 ,但怎样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具体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述 ,分歧就来了。例如 ,有些人说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 :一切文明社会历史都是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历史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劳动人民创造历史 ,等等。这就是说 ,文明社会的历史 ,就是阶级社会 ,阶级斗争的社会 ,阶级斗争是历史唯物主义精髓所在。我对此持有不同意见 ,认为这至少是片面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我曾说过 :阶级和阶级斗争 ,固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历史和历史科学的中心问题,是一个历史观的问题。历史观有两种,一是形而上学的唯心史观,一是辩证的唯物史观。一切唯心史观都是反科学的,只有辩证唯物史观才是科学的、革命的。辩证唯物史观把整个人类历史(除无阶级的原始社会外)都认为是阶级斗争史。“至今所有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同时把整个人类历史都认为是生产者的历史,劳动人民的历史。辩证唯物史观肯定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同时也承认政党、领袖的领导作用。把冷静的科学分析客观形势同坚决承认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以及政党和领袖  相似文献   

9.
史学理论研究中的阶级和阶级分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最近一个时期,史学界和理论界都展开了有关阶级斗争问题的讨论。有的同志认为,阶级社会历史的发展动力是生产方式的改变;有的同志认为是阶级斗争。其实,这两个论断是可以统一起来的。把生产的发展同阶级关系变化的本质联系加以论证,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贡献。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到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们都指出过阶级斗争是理解中世纪以来法国历史的钥匙。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孜孜以求的课题.马克思在现实的人的基础上建立的唯物史观蕴含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思想的精髓.它既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彰显出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向度.科学发展观,作为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不仅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曼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由此,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伟大的理论创新,具有深厚的哲学意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哲学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马克思的实践观不仅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形成、对于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上的伟大变革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对于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在同各种非科学的共产主义学说的斗争中产生的,马克思的科学的实践观的产生与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创立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过程。只有这样来认识,我们才能全面地、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创立科学实践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计划经济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计划经济的思想,最早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来的。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没有也不可能给以科学的回答。计划经济的科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首先予以论证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以前的一切社会内,由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或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是无法正确地去认识和利用客观一切规律的,一切规律都自发地发挥作用,人和规律的关系,是规律支配着人,奴役着人,人成了规律的“奴隶”。当他们谈到未来社会,即社会主义社会时,认为到了那时,过去“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  相似文献   

13.
一人类社会充满了各种矛盾斗争,阶级社会尤其如此,但是,哪种矛盾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呢?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自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以后到他们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止,“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这一划时代的判断,就对上述问题作了科学回答。所以,列  相似文献   

14.
<正> 经济体制的改革正在我国全面地、系统地、有秩序地进行,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了保证这场改革的顺利开展,需要进行一系列工作,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及其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则是重要的理论准备之一。 (一) 物质利益是一个十分古老的问题。有史以来,许多哲学家和经济学家都曾探讨过这一问题。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任何人都未能对此做出科学的回答。只有马克思完成了物质利益认识上的科学变革,为无产阶级确立了完整的物质利益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利益是推动人类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因,并构成历史唯物论的重要范畴。人类社会所以是一个运动着和发展着的机体,其深刻的根源就在于  相似文献   

15.
平等作为人与人关系的本性,在自我否定的社会中实现;只有形成自我否定的社会,平等才能得以存续,这是对共产主义的辩证解析。阶级社会里的阶级斗争就是人类平等本性的自我异化,是阶级社会阶级强制而导致"中心"与"边缘"的社会分裂。资本主义社会里的资本异化和社会分裂,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无产阶级为"物质武器",消解任何外在否定,使劳动从实现资本本性的手段或工具中解放出来,回归人的创造本性,才能实现"人类社会"——只有共产主义才是平等社会自我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一、文艺的根本属性不是阶级性而是人民性在我国,不少人把文艺的阶级性当作文艺的根本社会属性,而把文艺的真正的根本社会属性——人民性淡忘了。这是一种历史的误解。我们知道,在人类历史上文艺的出现,要比阶级斗争的出现早得多。文艺从属和服务于一定的阶级,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私有制阶段,随着社会上的人分裂成为对立的阶级,文艺才带有阶级性,才逐步成为表达不同阶级思想感情的工具。至于明确地提出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严格地说,那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出现以后,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尖锐化时期才形成的特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  相似文献   

17.
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时候,认真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联系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进一步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来源与三个组成部分,这就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而“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一点,就是阐明了无产阶级这个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作用。”(《列宁选集》第2卷第437页)社会主义是几百年来世界各国进步人士梦寐以求的理想,直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才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列宁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亲自领导了俄国的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在俄国取得胜利,把社会主义从科学变为现实,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和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坚持了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取得了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性胜利,证  相似文献   

18.
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使所有社会科学部门都产生了伟大的革命性变革,揭开了历史发展的新篇章。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 美学科学也是如此。尽管人类滋生审美意识、探讨美学问题,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成立却是在鲍姆嘉敦于一七五○年出版《美学》一书之后。但是并不意味着它已经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从它的成立到科学的发展,经历了艰辛而漫长的过程,直到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美学科学才在伟大的变革中正式诞生。所以,马克思是真正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创始人、奠基者。 列宁曾经以近代西方哲学为例来说明哲学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对于哲学变革的意义:“哲学上的‘圆圈’:……近代:霍尔巴赫——黑格尔(经过贝克莱、休谟、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列宁的这一原则告诉我们:第一、哲学上按其对思维与存在这一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第二、这些不同倾向的学派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出现,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从而构成螺旋形前进的“圆圈”。第三、他们都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因而为马克思主义所代替。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的科学。列宁提出的原则同样适用于说明美学史的发展规律,适用于说明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还灵不灵?阶级斗争是到处存在?还是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是暂时的存在,还是长期存在?这是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出的新课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点历史的观察和思考。一、革命导师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回顾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级相联系;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第333页)这就是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  相似文献   

20.
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雨  太盛 《江淮论坛》2000,5(2):13-18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他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拟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学说作一探讨。一唯物史观认为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在不同的社会 ,其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对立社会中 ,社会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但是 ,由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剥削制度以及作为阶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