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维克多·雨果(1802—1885)的全部文学作品创作中,政治讽刺诗《惩罚集》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雨果站稳共和主义立场的标志,又是雨果人道主义思想趋于成熟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鲁迅于1935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总结自己的小说创作经验,回顾了《药》、《狂人日记》所受的艺术影响后说:“以后虽然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为圆熟,刻划也稍加深切,如《肥皂》、《离婚》等,但一面也减少了热情,不为读者们所注意了。”对照鲁迅的小说创作实际,这是十分剀切的话。纵观《呐喊》《彷徨》集,《肥皂》确实是艺术技巧最为圆熟的一篇成功之作。第一,从人物关系的设计和故事情节的组织来看,《肥皂》的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相似文献   

3.
<正>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定利本前记中说:“也许会有另一些读者,并不以研究本书中所藏的美学和哲学思想为无用,而愿意在读着《巴黎圣母院》的时候,乐于分析在小说之下的非小说成分……”这是很有先见之明的。总结雨果的创作经验,探索他的美学思想,确是我们今天研究美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众所周知,“丑恶滑稽”和“典雅高尚”之结合是雨果美学思想的重要原则,而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又总是通过一定内容和形式的美丑对比体现出来。综观他的作品,美丑对比的方式可分两类:其一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美丑对比,如《笑面人》里的关伯仑与大卫·第利·摩埃、蒂与郁西安娜等;其二是人物自身的美丑对比,这种对比虽也表  相似文献   

4.
萨特悲剧《脏手》(1 947)中虚构的主人公与其回忆录《保尔·尼赞》(1 960 )中的现实人物保尔·尼赞有着相同的出身、相似的经历 ,并且都执著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脏手》与《保尔·尼赞》都是萨特为其朋友保尔·尼赞鸣冤而写的。但在 1 964年 ,萨特与卡鲁索谈话时 ,已超越了个人友情和纯人道主义理想 ,指出了雨果 (亦即保尔·尼赞 )的思想局限并从共产党“同路人”的高度予以了批评。这种转变是萨特思想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由著名的学者、神甫变成一个杀人的魔鬼的人物形象———堂·克洛德·孚罗洛副主教 ,并通过他坎坷、不幸的一生 ,真实地反映出了法国社会1 6世纪人与宗教的斗争 ,人性与兽性、神性的对峙 ,美与丑、善与恶的冲突 ,科学与神学的交战。但是 ,长期以来 ,爱斯梅拉达作为善的代表过于光艳 ,使得克洛德·孚罗洛副主教作为恶的代表便处于次要的位置 ,部分读者只是片面地把他当做一个“贵族统治和反动宗教”的代表人物 ,或者只是简单地认为他是宗教力量的牺牲品。雨果在《海上劳工·序》中说 :“宗教、社会、自然 ,是人…  相似文献   

6.
一、《窦娥冤》创作年代考 关于《窦娥冤》的创作年代,学术界有个一致的看法,是在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之后。 例如: 吴晓铃《关汉卿戏曲集·编校后记》:“《感天动地窦娥冤》排在最后,是由于肃政廉访使是在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设立的。”  相似文献   

7.
鲁迅给普列汉诺夫的艺术理论以很高的评价,认为他“给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放下了基础”,他的艺术理论著作,“不愧为建立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社会学底美学的古典文献”。(《二心集·〈艺术论〉译本序》)鲁迅亲自翻译了普氏的《艺术论》,《车尔尼雪  相似文献   

8.
将曹丕《典论·论文》论述的问题作为整体理解,并将它放在具体的时代文化背景中来认识,不同意学界将《典论·论文》看作“文学的自觉性的表现”的观点,也不同意将“文学的自觉”与“为艺术而艺术”作不同质的理解,认为“文学的自觉”在本质上就是“为艺术而艺术”,《典论·论文》是“人的自觉性的表现”,同时也为“文学的自觉”揭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9.
曾朴是中国清末民初著名的诗人、小说家、翻译家和出版家。他的长篇小说《孽海花》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他对法国文学的译介和研究堪称近代中国之最。在法国文学众多名家中,他对浪漫大师雨果情有独钟。据所见资料统计,曾朴所译雨果作品共19种,其中长篇小说《九十三年》(今译《九三年》)、《笑的人》(今译《笑面人》)2部,戏剧《欧那尼》、《枭欤》(又译《吕克兰斯鲍夏》)、《银瓶怨》(又译《项日乐》)、《吕伯兰》、《钟楼怪人》等12部,散文《歌那尼出幕的自述》、《恋书的发端》2篇,诗歌《童》、《愤激》、《我的恋书》3首。可见,曾朴是近代中国译介雨果第一人。“选择各时代、各国、各派的重要名作,必须遄译的次第译出”是曾朴从事翻译的基本主张,“把世界已造成的作品,作培养我们创造的源泉”是曾朴的创作原则。因此,他译介雨果,也师从雨果。对雨果的广泛接受和借鉴成为曾朴创作的重要特色。在曾朴的作品中,读者时常可以窥见雨果精神的存在。雨果对曾朴的创作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不仅涉及诗歌、小说、戏剧等创作领域,而且深入到题材、主题、创作方法、艺术手段、表现技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杨·阿姆司·夸美纽斯是捷克的著名教育家.著有——《语学入门》、《大教学论》、《母育学校》、《世界图解》和《泛智学校》等教育专论.而《大教学论》是他的代表作,也是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在教育发展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大教学论·致意读者》开篇便指出:“教学论(didactic)的意思是指教学的艺术”,这是“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这是一种教得准有把握的艺术”;“并且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第七卷《集外集抬遗·自题小像》在注释“风雨如磐暗故园”的出处云:“风雨如磐,唐代齐己《侠客行》:‘黄昏  相似文献   

12.
<正> 《红楼梦》中有薛蟠把唐寅误认为“庚黄”的细节描写,与《坚瓠集》的某条记载相似,有人认为这是“暗合”,笔者却认为“相似”的不只一条,很可能是曹雪芹读过《坚瓠集》,涉笔时受其影响。理由如下:一、《坚瓠集》刊于康熙年间,作者褚人获与曹雪芹祖父曹寅为同时代人;且为《坚瓠集·补集》与《坚瓠集·秘集》作序的洪升、尤侗俱是曹寅密友(参见曹寅《栋亭诗抄》、尤侗《艮斋倦稿》),他们极有可能将《坚瓠集》赠  相似文献   

13.
鲁迅曾经指出:“创作总根于爱。”古今中外的优秀诗人、作家总是在郁积于心的情感驱使下,在情感的燃烧中进行创作的。巴金就说过:“我心里有一团火,在熊熊地燃烧;我脑子里不停地响着一个声音:‘写吧,快写吧!’我觉得满身波涛般奔腾的感情等着倾吐”,“我的火是烧不尽的,我的感情是倾吐不完的,我的爱是不消失的。”(《序跋集》517页)列夫·托尔斯泰更把艺术感染力产生的条件全归结于创作者的感  相似文献   

14.
继1985年出版《水经注研究》后,凝聚着杭州大学地理系陈桥驿教授毕生治“郦”成果的《水经注研究二集》和《郦道元与<水经注>》两专著又于最近出版。《水经注研究二集》由山西人民出版社于1987年9月出版发行。全书共47万字,收录作者近年发表的有关《水经注》研究论文17篇,其中包括与日本、港、台“郦学”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共讨问题的篇章。此外还有《水经注·地名汇编》说明、《水经注·文献录》、《水经  相似文献   

15.
鲁迅评论叶圣陶小说共有三次。1935年3月,鲁迅在《表·译者的话》中指出:“十来年前,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1935年3月2日,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评论了《新潮》上的小说作家汪敬熙、罗家伦、杨振声、俞平伯、欧阳予倩之后,指出:“叶绍钧却有更远大的发展。”鲁迅的两次评论,是对叶圣陶的童话和整个小说作了系统研究之后,作出的符合事实的正确的历史评价,对此评论界未见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6.
马克·吐温是具有世界声誉的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幽默讽刺见长.他的讽刺艺术是世界文宛中的一朵奇葩.在发展和繁荣我们社会主义文学的今天,他的讽刺艺术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竞选州长》写于1870年,属于马克·吐温早期的代表作品.马克·吐温在《竞选州长》这个短篇小说中,以艺术虚构的独立党的“我”(亦名马克·吐温)参加竞选的一段经历为题材,用幽默的笔调,深刻地揭露了美国“民主选举”、“言论自由”的虚伪和丑恶.作品中的“我”,原以为自己“生平从来没有干过一桩可羞的事情”,“声望还好”,比起同时参加竞  相似文献   

17.
安娜与贞子     
(一) 日本现代的著名作家德富芦花(1868—1927),在给其长兄德富苏峰的信中写道:“是以强健如兄者必然同情强力,孱弱如弟者必然同情弱者矣。”“兄重视国力之膨胀,走帝国主义道路;而弟则愿承雨果、托尔斯泰、左拉诸先生之教诲,执人道主义之大义,因循自己之社会主义。”(此信后作为他的长篇小说《黑潮》的“代序”)。德富芦花遵循世界文学三位大师的人道主义思想,创作了他的代表作《黑潮》(1903)。当我们研读《黑潮》时,发现它与《安娜·卡列尼娜》(1877)在反映社会现实、历史  相似文献   

18.
论《天使与魔鬼》创作技法的独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最新畅销小说家丹·布朗创作的《达·芬奇密码》姊妹篇《天使与魔鬼》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奥秘之一就在于作者创作手法的独特性。通过对《天使与魔鬼》的美学分析可以使我们了解丹·布朗经典的写作艺术:独树一帜的语言符号、自成一家的叙事模式以及别具匠心的素材处理,这些别具一格的创作手法满足了当下读者的阅读需求。  相似文献   

19.
与藏族英雄史诗《岭·格萨尔》有着密切关系的史诗《昌·格萨尔》(又称《冲·格萨尔》)是流传在我国四川木里藏族和云南宁蒗等地普米族中、用木里藏语和普米语讲述的《格萨尔》史诗的名字。在喀拉昆仑山西部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地区,也流传着当地布鲁索人(BuRuso)用布鲁夏斯吉语(BuRusHAski,又译为“祝夏语”。本文以下称“祝夏语”)讲述的《昌·格萨尔》。 《昌·格萨尔》于1935年首次在奥斯陆公诸于世,这虽比1716年在北京刻版印行的《岭·格萨尔》蒙文刻版七章本要晚二百多年,但在藏文史籍中提到“昌·格萨尔”这  相似文献   

20.
发表于一八七四年的《远离尘嚣》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哈代的成名作,它不仅代表着哈代早期小说思想和艺术方面的主要特征,而且还同他后来创作的小说有着一定的联系,是我们探索啥代作品的主题、人物、艺术成就等问题不可忽视的一部作品。(1)《远离尘嚣》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第二部,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趋向于赤贫的农民加布里埃尔·奥克成了韦瑟伯利农场女农场主巴丝谢芭·埃弗登小姐的佃户。他非常衷心地爱她。可是,巴丝谢芭却醉心于乡村中唐璜式的人物——骑兵中士特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