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文学制度的角度,对文学评奖这一范畴做出了一种历史性的研究。论文提出,文学评奖作为文学制度的一个面向,它本身也是社会现代化和文学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个产物。一方面“制度”与“文学”的关系,以及“评奖”与“文学”的关系必然会投射于文学评奖之上。同时,作为具有某种独特性的文学评奖的出现是与社会现代化和文学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特定因素紧密相联,而这些特定因素在相当程度上界定了文学评奖。在这两个方面的制约下相应地形成了文学评奖及评奖策略上的某种特点。  相似文献   

2.
《药》与《作粗活的人和不作粗活的人》歌颂了革命者大义凛然的牺牲精神,揭示了群众对革命的不理解和革命者脱离群众的错误倾向。在艺术方面,两首散文诗具有精湛的艺术构思,并采用侧面描写手法和双线结构方式。《作粗活的人和不作粗活的人》和《绳子》又有血缘关系。可见,世界各国文学是互相影响、血脉相连的。  相似文献   

3.
《史记·刺客列传》记叙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位刺客的事迹。五人的事迹既综合于《刺客列传》的总题之下,形成一个相互交融、辉映的刺客群体,同时又各自独立成篇,自成一方天地。但在五人的传记中,唯有荆轲的事迹委折详尽,具有严肃而崇高的悲剧精神。一荆轲是战国末年名闻天下的刺客,他的有关事迹在《战国策·燕三》中有很生动详细的记述,《史记·荆轲传》可说基本上沿用了《战国策》的材料,但司马迁至少在两个方面进行了根本的改造和提高:第一,变叙事为写人,这也是《史记》这部“纪传之祖”最突出的文学…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起落变化的考察,提出了中国人现代化进程所必须完成的文化心理改造问题,而后又以历史经验和现实思考论述了中国人文化心理改造的必然性、必要性、紧迫性、复杂性。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本体、心理假定、心理结构、心理性格予以重建、重构、重铸、重塑的若干理论说明和论证。最后,文章以文化心理改过为前提,以文学使命的本体论和社会实践功能两个方面论述了文学的新使命。  相似文献   

5.
日本第一部和歌总集《万叶集》是伴随着中日两国长期的文化交流而产生的,在创作方法上,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影响。同时,万叶歌人又从民族文学发展的需要出发,大胆地消化和改造了汉文化,使歌集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特色:用和歌形式,反映古代日本的社会生活,抒发日本人民的民族感情,充满着浓厚的日本情调。《万叶集》为日本文学跻身于世界文学强国之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奥涅金和贾宝玉两个文学形象之间具有很大的可比性。本文将以平行研究的方法,对这两个文学形象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辩证地进行比较,以加深对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五·四”新文学是在外国文学潮流推动下产生的,外国文学以其进步的思想性、高度的艺术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在文学观念、文学内容和文学形式方面发挥破旧立新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促成并促进了新文学革命。  相似文献   

8.
“文学研究者或诗人词人,不应该是疏陋的文士,而应该是博览群书的通人。以研究文学为专门,同时对训话、哲学、史地、宗教、书画等都要涉猎,以专带博,以博辅专。知识局限于一隅,是无法做到‘圆该’与‘圆照’的……只有博览和精熟,才能综揽全局,微观与宏观结合,有所比较,发现问题,有所判断,有所突破。”这是钱钟联师在他的《自传》中所作的治学经验谈,也是他经常谆谆教导学生们的话语。我是1979年考取江苏师院(今苏州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的,师从钱先生治中国文学批评史。在三年的攻读中,我深切体会到先生的这些话语乃治学的至…  相似文献   

9.
杨大群的小说《人·狗·狼》是当代北方民族赫哲族文学的代表之一,它不仅是对赫哲族历史命运的再现,对小说中渔猎文化、神话、民歌等小说要素的提炼与设置;还表现在以生态文明的视角通过挖掘赫哲族人对自然的敬畏,批判现代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疏离。同时,这部小说也是当代汉族作家跨文化写作的重要尝试,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民族观和文学观,具有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以往的文学风格概念的诠释中,有几对矛盾至今仍未解决好。那就是从作者角度解释风格与从读者角度解释风格的矛盾、单篇作品风格与多篇作品风格的矛盾以及风格的审美性与非审美性的矛盾等等。在风格概念的解释过程中,这些矛盾经常混淆。基于此,本文试图从读者的角度以单篇作品为基点,对文学风格的概念作进一步的阐释。我国现今不少教科书在给文学风格下定义时,都是从作者角度、创作角度或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进行界定,诸如“文如其人”、“风格即人”等。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模式:这一模式有几个明显的缺限。首先,对于读者完全忽…  相似文献   

11.
川端康成与沈从文是活跃在抗战时期日中两国的著名作家。两人的代表作品《雪国》和《边城》都是在战争阴影的笼罩下产生的。然而这两部作品却没有丝毫的战争与政治气息。他们都用大量的景观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唯美、淳朴、忧郁的世界。将两位著名作家的代表作进行景观描写的平行解读,在比较中可以寻找到他们的契合点.以此来挖掘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学共同发展给我们带来的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自主性遭到了政治逻辑和市场逻辑两方面的制约,迫切需要重新建构.这样的建构,应该注意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具体的文学实践中,具有较高自主性能力的文学权威必须自觉构建自主性的文学圈子,并在其中捍卫与贯彻文学的自主性;二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权威和文学圈子必须自主性地积极介入文学出版,同时把非理性的文学大众改造成具有理性意识的"文学公众";三是文学知识分子必须自主性地介入社会以实现自己的自主性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曹丕关于“文以气为主”、“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审己以度人”的文学主张化解为“文学观念论”、“文学价值论”、“文学批评论”三个命题来研究。认为曹丕文学理论的诞生,标志着“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到来,它使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迈进了一个新的时期,其历史意义自当不可低估,其现实意义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古今中外,方言的存在是一个十分普遍的语言现象。方言与文学的结合具有很多可能性和特点,将两者与翻译相结合进行探讨,方言的翻译问题便立刻凸显出来,构成了一个学界不得不关注与正视的学术性问题。中国的方言与文学是文学本土性与方言地域性双重特征的集中体现,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宏大战略背景下推进中国文学作品(古典和现当代)走向国际舞台,进入世界文学殿堂,方言、文学和翻译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5.
民族融合不仅反映在文化融合方面,而且反映在体质融合方面。二者都对辽、金文学产生了显著影响。相对而言,文化融合的文学意义多为人所注目,然而体质融合的文学意义也不可低估。体质融合通过异质血统的不断交流使各族人一代又一代从异族父母双方获得不同族群的遗传基因,保证后代子孙在体格和智力方面持续不断地得以变异和优化。契丹、女真、渤海、鲜卑、突厥和汉都是体质融合的优生民族,孕育出大量作家,对辽、金文学的繁荣、发展有着重大的历史功绩。民族体质融合对辽、金文人和作家的气质、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的改造、重铸有决定性作用。辽、金两朝出现的大量的混血种作家和先世已被同化入汉人的北方民族后裔作家的文学成就和创作体貌也都充分体现了体质融合的重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特殊产物,永远无法逃避对生活的感知与体验。而人,作为生活的主体,永远是文学表现的重点对象。文学的内容是人在各种历史条件下的全部生活。如果说文学有永恒的主题,那么水恒的主题就是“人”。“不谈爱情”的池莉其实  相似文献   

17.
人性是文学艺术美的本质因素。艺术实践证明,文学作品只有表现丰富多彩的人性,富有醇美的人情味,才能打动人心,具有艺术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本文将从文学人性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去解读人性的双重性,这对研究与探索文学作品中的人性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和李梦阳是明代弘(治)正(德)嘉(靖)年间的两个文化巨子。二人的交往,终其一生不断,但是,关于二人关系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考察二人的交往过程,大体经历了从文学莫逆到政治同道再到德性分途的演变递嬗。首先,作为文人才士,二人因唱酬而成文学莫逆,在李梦阳领导的文学复古运动中,王阳明是文学集团中的重要成员。之后,二人由文学莫逆而成政治同道:先是同官京师,后因弹劾刘瑾同获罪遭遇贬谪;继而先后迁任江西,接续风教。李梦阳终其一生保持文人才士德性,而王阳明则有着从文人才士德性向儒家圣贤德性的转变过程,或者说是兼有文人才士德性和儒家圣贤德性。德性的分殊导致二人在对待朱宸濠谋反上,出现截然不同的结局。王阳明和李梦阳关系的递嬗,既反映了二人文学交往的实际情状,也折射了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与政治文化生态,同时还具有德性修养上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灾难是文学永恒的母题,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灾难的爆发,都会或隐或显地促进文学创作。如今新型冠状病毒发展为席卷全球的疫情,成为新世纪以来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灾难。面对复杂的“问题化”现实,我们不仅为文学在此刻重返现实、介入现实而感到庆幸,更重要的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观照灾难文学书写传统,思考灾难书写如何在兼顾审美性的同时把握好个体创伤、集体经验和认同构建这三个重要的维度,从而以诗性之思的文学语言艺术地呈现疫情与人类、社会、族群以及个体命运之间的多元隐喻关系。  相似文献   

20.
人性法则、道德法则与阶级法则是现代文学普遍遵守的叙事法则。叙事法则的复杂存在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家艰难地探索文学创新和以文学改造国民灵魂的勇气和使命感。而选择的无主体特性,使现代文学不仅难以理性地整合中西文化,而且也失去了建构统一的,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叙事范式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