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沈从文对于自己擅长描写人类情爱生活,从不避讳。他曾这样表白过:“因为生存的枯寂烦恼,我自觉写男女关系时仿佛比写其他文章还相宜,对于这方面,我没有什么经验。写这问题,可没有和我平时创作的态度两样,在男女因情感所起冲突中,我只尽我的观察.解释这必然的发展变化。”可以说.这是他对自己创作的一种注解。他的小说,始终关注着人类的婚恋情爱;凭着对人物情爱心理的准确把握、对人情世态的细致体察,凭着如浮云般联翩的想象力,沈从文笔下的人类情感生活,如河水般回漩曲折、流转不息。沈从文是一位生活态度严谨的人,他执着追…  相似文献   

2.
周孝正 《21世纪》2001,(1):15-16
人的教育 还是人才的教育 对于出国留学的年龄问题,我是这样考虑的: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主要是人的教育,我们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主要是人才的教育。这里的区别是:人家认为人首先是应该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个人才,所谓人的意思是:要有独立、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他是一个人,具有人的基本素质,能够享受当代文明所创造的文明成果。而人才是让人用的,他会说,我干嘛要当人 才让你用呢?所 以说,中国的人 才教育确实有一 定的偏颇。 我们大学教 育中的人文教育 很落后,社科人 文是改革开放以 后才恢复的,包 括我什]中国人民 …  相似文献   

3.
能让男人无怨无悔,终其所爱的女人并非都是貌美若花,亦非情爱技巧特别高超,而是懂得男人的所思所想,并让他们感觉自己是男人真正需要的女人。 以最迫切的渴望回应他的“诱惑” “我一向让他知道我是那么需要他。”晓晖对她的闺中女友说。晓晖在女友们中不是那种过目难忘的女人,但她显然就是老公心里的“蜜糖儿”。  相似文献   

4.
爱孙神吻     
《新天地》2007,(6)
我如癫似狂地爱着我的孙子王兮,可以从他那里获得吻趣,是原因之一。一个人,一生之中,能获得吻的机会,是不多的。幼小时候,接受父母和长辈的吻,那是疼爱。初恋时,偷给对方一吻,那是情爱。进入老年,让我情不自禁的,是我独生子的独生子——王兮。  相似文献   

5.
陈摩爱小菁,爱到有时他自己叹息,要怎样才能让小菁更幸福、更快乐呢?在陈摩的情爱表达里,只有一句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两个人的日子过久了,生活不可避免地琐碎起来。陈摩很苦恼,他绞尽脑汁地想更多更别致的点子,还悄悄地研究床头柜上小菁临睡前翻看的女性杂志。  相似文献   

6.
曾有过浪漫爱情并将其写成小说的唐代文人元稹,在其艳情诗中也直白坦露了自己的情爱心理。他对爱情不信任,却又缅怀旧情;不能认清和接纳真实的人性,而又妄发议论。现实的考虑,矫饰的身段,以及内心深处的贪恋,使元稹对情爱产生了矛盾复杂的心理。  相似文献   

7.
橘子 《社区》2008,(15):36-37
老公在网上搜索前女友的记录 编辑:您好!我和老公结婚半年了,前几天我看到他在网上搜索他前女友的记录,很震惊,也很失落。我觉得我对生活的美好憧憬都被他的这个举动打破了。他和他的前女友分手大半年后我跟他交往的(我认识他前女友,他们是异地恋,两人在一起的时间不过几十天而已),到如今也两年多了,我觉得他会在我的打动下忘了她,可是我太高估自己的魅力了。这对我打击很大,我对他已经不能回到以前了,不能跟以前一样和他没心没肺地打闹,不能依偎在他怀里看电视、说心事了。我觉得我们的生活被他突然拉进来一个人,让我时时看到她,想起她。我觉得我战胜不了她,付出那么多还是没能让他忘了她,再付出也是枉然。  相似文献   

8.
一直喜欢叫它们指环,而不是戒指。戒指总让人想到情爱男女,而指环,却可以是很私人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我叫他唐僧,他就叫我妖精。我说叫你唐僧是有道理的,看你白白嫩嫩的样子,让人忍不住就流口水。他吭哧半天,才说你张牙舞爪,麻秆儿身材,怎么看怎么像电影里的白骨精。一句话就点到了我的痛处,抬起手来就是一拳。从小我就皮包骨头,穿衣服总是买不到成品,什么衣服一穿到我身上就无比宽大,空落落的——这让我总是无比敏感。  相似文献   

10.
女性情爱问题,是关涉到女性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女性情爱问题所提出的根本观点体现出他们对女性的自身主体权利和精神价值的高度关注,他们的情爱观对于现今的女性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群体日益壮大,其存在与影响备受社会关注。20世纪西方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毕生致力于人的心理机制和性格结构的分析,其“逃避自由”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网络迷恋心理困境分析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弗洛姆的自由悖论生动地映照了当代大学生网络迷恋的心理矛盾,即自由与孤独并存。弗洛姆提出的确立“积极自由的存在状态”,为当代大学生走出网络迷恋心理困境指明了方向,其根本途径是让当代大学生积极地以爱“投入学习”,争取“积极自由”,超越异化,不再受网络技术所奴役,并最终成为网络技术的掌控者,从而进入既自由又不孤独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之际,情爱小说占小说的90%之多,在"五四"这个深刻的背景下,对情爱小说的反封建礼教、争取个性自由、婚姻自由的意义当有充分的估计.时至今日,我们对情欲与文明关系的复杂表现、对情爱与文明进程的思考,在文学上仍远远不够.在大量再版那个时期的情爱小说的今天,我们对张资平、张爱玲到当代一批小说家在这方面的"一脉相承",当有一个清醒的也是全新的描述,这不独在文学创作上有打通"现代"与"当代"的"史"上的意义,更有现实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金庸小说中的情爱抒写大都借用中国古典小说及传统武侠小说常用的"一男数女,众星拱月"模式,主人公三妻四妾,拥有一个皆大欢喜的"大团圆"式结局是此类小说的通例,从形式上看,金庸没有超越这种模式,但他笔下的人物却有着强烈的现代心理意识,这种"旧瓶装新酒"的翻新既赋予了旧形式新的意义,更重要的,这种写情也使他笔下的情爱故事更能契合现代人的心理,而且,金庸的爱情故事绝大多数以悲剧收场也表现出不同于传统武侠类小说的情爱观.  相似文献   

14.
宋秋敏 《南都学坛》2011,31(3):61-65
情爱主题乃是唐宋词所最常表现的主题之一,而纵观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流行歌曲,情爱主题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中的情爱主题,既有一脉相承之处,都表现为情爱意识张扬、艺术风格偏于柔弱,又散放出了各自不同的时代气息,展现出了面貌各异的文学景观,在爱情观念、表情方式、形式语言方面表现各异。而且,由于情爱主题乃是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所包孕的丰厚人生意蕴中的一个分支,所以通过对词中情爱主题的审视和剖析,也就有可能以点窥面地感知当代流行歌曲之于唐宋词在题材内容方面的传承与变异。这不仅具有文学方面的价值,也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曾宣称,他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建造一座小庙,把人的天性供奉其间。而男女两性之爱,作为人性中最原始最深沉的质核,自然也就成了他视点的中心,创作的原动力,观照社会、反思历史、找寻人生真谛的基点。与情爱世界大观园的伟大建筑师曹雪芹一样,沈从文在他的艺术世界里也建造了两幢颇有特色的情爱大厦,一幢就是根丝坚固,依附着自然山水,颇有点古色古香的乡村情爱大厦,一幢就是根基浅显,耸立在喧闹的文明社会中的都市情爱大厦。沈从文在建构他的情爱艺术世界之时,既有“生命重造的快乐”,也有深味人性沦丧的悲哀,既有神已解体,因而“大多数人的生命如一堆牛粪,在无热无光中慢慢燃烧”的深沉感慨,也有希冀用雄强、犷  相似文献   

16.
弗洛伊德是当代西方广有影响且曾引起广泛争议的心理分析大师和精神病学家,他对人的心理结构、人的本能以及人类文明的解析大大丰富了我们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理解。同时,也大大拓展了有关人的意识乃至有关人的研究领域。本文拟就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的基本概念试作评析,以展示弗罗伊德心理分析学说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生命意识这一角度对台湾当代散文作了宏观的考察。文章从生命存在状态的感知、死亡的体验和思索、生命意义的追寻三个方面作了分析,认为第一类散文虽谈不上哲学高度,却具有心理的深度;第二类散文达到了生命体验的极致;而第三类散文则代表着生命意识的最终归宿。台湾散文家虽没有,也不可能穷尽这一永恒的议题,但就其深广度而言,足以构成一个让人畅游不尽的艺术谜宫,给人以无尽的启迪和遐思。  相似文献   

18.
美感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理体验,吸引人们去揭示其中的奇妙神秘。美感常常让人进入忘我的境界,进入一个活泼灵动的心理状态。美诱人心动,美感是一个自发产生、自我组织的过程,美感高峰体验是一种复杂微妙而又高度有序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9.
杨海亮 《21世纪》2010,(11):20-20
说到胡适先生,很容易让人想起一句话——“我的朋友胡适之”。这话给人的感觉是,似乎谁都和胡适沾点亲,带点故。不过,胡适的心是温和的,他的世界是平和的,他可以和各色各样的人交谈、来往,这都是无须争议的。  相似文献   

20.
关汉卿是元代伟大的戏曲艺术家,也是一个游弋在爱河中的钟情者。尽管他没有发表过情爱的理论,但是他的情爱观在他的剧中清晰可见。关汉卿的情爱观以“可意”、“相知”为基础,以“志诚”、“忠信”为准则,从而达到“愿得同心结”、“头白相守服”的境地。关汉卿情爱观的显著特点是:强调“肯做一心人,不转关”;主张男女平等,反对“男尊女卑”;为维护纯洁情爱基础上的婚姻不受侵犯,还得同来自外界的“破坏力”作斗争。关汉卿通过自己的爱情剧作,对情爱观作了超乎前人的、令人耳目一新的阐述,既不乏传统的精髓,又混和着时代的特点,更对后人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