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9年9月14日至10月7日的第一次长沙会战,是国民党第9战区部队与驻武汉地区侵华日军第11军进行的一次会战,由于战争在湘北和赣西北地区进行,因此,日本战史称这次会战为“赣湘会战”。这次会战对后来中日战争的军事以至政治形势,都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是国民党战场的一次重要战役,本文试作一概要的述评。  相似文献   

2.
江西是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江西组建起来的新四军和游击队在敌后打击日军,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江西的各党派、各阶层和社会各界爱国人士,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爱国救亡运动,极大地鼓舞了前线军民的斗志;江西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进行了赣北战役、南昌会战、上高会战、湘赣会战、浙赣战役等,打击了日本侵略军,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3.
徐州会战     
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津浦路南北广阔地域内,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会战,史称“徐州会战“。它是抗战爆发以来规模最大、兵力最多、伤亡最惨重的一次会战。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后,决定攻占长江以北各战略要地,  相似文献   

4.
1942 年夏之浙赣会战,较能反映相持阶段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基本面貌。浙赣会战是国民政府一次较有准备的战争。国民政府基于日本北进攻苏,不能大举进攻中国之判断而决定衢州决战,体现了战的意愿,亦因日本集结大量兵力,势在必得而放弃决战。其决策符合抗战相持阶段的基本特征,却因决策者的犹豫不决而错失先机。浙赣会战的溃败充分暴露国民政府能力、技术层面的不足,其消极避战主要体现在促日北进攻苏的考量。  相似文献   

5.
湘鄂赣苏区是我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革命根据地之一,它地跨湘东北,鄂东南,赣西北的边界地区,包括湖南的平江、浏阳以及湘阴、岳阳的一部分,湖北的阳新,大冶、通城.通山、崇阳以及蒲圻.咸宁、鄂城的一部分,江西的修水、铜鼓、万载以及武宁,宜丰(新昌)、宜春、奉新、高安(瑞州)、萍乡、瑞昌的一部分,有时还伸展到湖南的醴陵、长沙.临湘,湖北的嘉鱼和江西的上高、靖安、安义、永修等一部分地区,共计20余县份。湘鄂赣苏区临近武汉、长沙、南昌等大城市,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苏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从1927年到1937年,经过了曲折道路,坚持斗争达10年之久,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钟茂芳 《社区》2010,(31):40-41
5年前,地处赣西北潦河流域上游的奉新县居民80%生活在北岸,县城城关镇设立了城东、城西、城南、城北4个社区,城市管理人员与城镇居民比例为1∶1200。由于管理人员少,管理粗放,  相似文献   

7.
常德会战是发生在中国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后期、中日双方投入较大兵力的一次大会战,是抗日战争正面战场诸战役中少有的、令世人为之瞩目的一次"惨胜".常德会战的"惨胜",充分体现了中国广大爱国官兵所具有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值此世界各国隆重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回顾此次会战,既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更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二·七"陂头会议在中共党史上是一次重要的会议.会议从实际出发,提出了赣西南革命斗争的任务和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但也错误地估计了赣西南党和干部队伍的现状.总结这次会议,吸取其经验教训,对我们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客家人在中国广泛分布于大江南北,客家山歌音乐各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征.位于赣西北的江西铜鼓客家山歌是由来自粤、闽、赣南等地不同的客家音乐元素与当地原人的音乐元素长期碰撞,经过二三百年时间的磨合,从而形成其特定的传统"唱与腔"的风格特征.音乐中的语言与发声方式、润腔组成了传统"唱与腔"的结构基础,而通过山歌音乐所体现出来的情感与修养、自娱与表演等又共同印证了传统"唱与腔"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说真的,身为作田佬的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一家人能有机会在城里工作、学习、生活,由农民变为市民。这种嬗变一是靠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二是靠国家的好政策,三是托改革开放的福。我生长在地处赣西北偏远山区的宜春市袁州区水江乡,祖祖辈辈以种田为生。  相似文献   

11.
涂清贵 《社区》2012,(11):20-21
江西省奉新县地处赣西北潦河流域上游,面积1644平方公里,人口30.2万。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县城居住的人口由2000年的4万人增加到现在的近10万人,城区面积由4平方公里扩大到12平方公里。为适应发展的需要,县委、县政府从"高  相似文献   

12.
关于武汉会战史研究之评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客观评介武汉会战史研究的丰硕成果基础上,对武汉会战的历史地位、内涵及胜败问题提出了值得注意的看法:1.武汉会战不仅是抗战初期最大的一次战役,而且是整个抗战时期进行的一次最大战役;2.武汉会战是由一场多次战役、战斗组成的会战;3.武汉会战粉碎了日军“继续攻势之能力”,实现了中国抗日战争从战略防御向战略相持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13.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侵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号召的推动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八省游击健儿组建成新四军,征战在祖国辽阔大地上。在国民党正面战场上,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们同样是在战斗中英勇作战,奋勇杀敌,发扬了中华儿女和共产党员的大无畏精神。他们的身份当年无人知晓,事迹鲜为人知。本文记述1938年贛北会战中,中共地下党员们的几个作战片断,以示缅怀。  相似文献   

14.
孝媳田冬香     
王金  潘旺 《老友》2011,(11):28-29
在赣西北边陲的铜鼓县有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排埠镇。每天早上不到4点钟,周同的人们还在甜美的睡梦当中,镇上“德辉早点店”的一对夫妻就早早地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妻子田冬香像往常一样先为身患脑瘤且瘫痪在床的婆婆邱时桂老人倒屎倒尿,然后,就赶紧下楼到店里操持着发面粉、  相似文献   

15.
痴情张灵甫     
1945年,王玉龄17岁,尚是未谙世事的花季少女;张灵甫42岁,已是"抗日铁军"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副军长,在武汉保卫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之战、湖南芷江保卫战中立下赫赫战功。  相似文献   

16.
我老家     
《老友》2003,(3)
我老家,位于赣西北九岭山脉南麓的一个小山村。现在归宜丰县新庄镇管辖。解放初期,村里只有9栋平房(2栋砖墙的、7栋土墙的),和一些东倒西歪的牛栏、猪圈、厕所。28户人家,百二三十口人。是个"干死蛤蟆,饿死老鼠"的穷地方。粮食亩产二三百斤,一家一年能养肥一头猪的,只有笋财主、合老板、球矮子少数几户人家。去年清明回家扫墓,二十年的变化,使我大为吃惊:这是我的老家吗?狭窄邋遢的泥浆路变成了平坦宽阔的油路,直达村子中心——禾场。人们当圩、走亲、访友,由"铁脚  相似文献   

17.
1937年底到1938年5月中旬,抗战正面战场进行了徐州会战。徐州会战彻底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狂妄计划,为中国军队部署下一阶段的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过去发表的论著,几乎都是论述徐州会战是怎样在国民政府最高统帅部和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指挥下进行的,很少涉及其他方面,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人在徐州会战中的作用,仍有充分体现,本文试对此作一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8.
《武汉会战日方资料丛编》是江汉大学武汉抗战研究中心、武汉博物馆组织编译的日本方面关于武汉会战的报道、战史及研究成果等资料汇编。丛书共6卷:一是《<战史丛书>武汉会战资料汇编》,收录了当时日本政府及大本营关于武汉会战的决策命令等,记述了日军在武汉会战中的进程,是日本方面研究武汉会战的重要资料;二是《<朝日新闻>武汉会战报道汇编》,共分3卷,收录了《朝日新闻》关于武汉会战的新闻报道,同时收录日方关于中山舰的相关资料,动态地反应了日军进攻武汉的详细过程;三是《武汉会战日军参战部队战史选译》,包括《熊本兵团战史》和《乡土部队奋战史》中关于武汉会战的内容;四是《武汉会战日方图片汇编》,以当时日本出版的历史写真图片为主,也收录了战后日本部分研究著作所披露的图片,具体而直观地反应了日军在武汉会战中的部分表现。整套丛书对于全面而具体地了解日军在武汉会战中的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丛书内容带有浓厚的日方感情色彩,比如对日军作战力的吹嘘和对中国军队的鄙视污蔑等,阅读和使用时一定要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赣西北S村闪婚现象的实地调研发现,由村庄父权文化基础、铝合金经济所形塑出的"再地域化"组织网络、父辈手中掌握的经济资源等因素综合形成的父权经济文化网络仍存在于当今乡村社会生活中。父权的延续,既是宗族社会父权文化结构和意识形态维持自身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也是青年农民工在市场竞争和生存逻辑驱使下寻求代际支持、发展事业的需要。只要子代不具备自主生活的能力,父权就可以与社会流动相互融合、相互强化,编织出一张无主体的权力之网,推动S村青年闪婚现象的发生并再生产出村庄秩序。  相似文献   

20.
小猫惹大祸     
1914年9月,巴黎北部的马恩河附近爆发了"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会战,英、法联军浴血战斗,迫使德军撤退。德军侦察兵在英、法驻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