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正在经历一场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须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这一场革命不是搞阶级斗争,而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这场革命之所以广泛、深刻,因为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  相似文献   

2.
今年12月26日,是我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诞辰90周年。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我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序言和按语,是继《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之后,进一步阐明我党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光辉文献。毛主席的这两篇著作,记录了我国五亿农民冲破刘少奇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阻挠,在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的英雄业绩,科学地总结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丰富经验。它像一座光芒万丈的灯塔,照亮了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道路。华国锋同志在一九七五年全国农业学大寨  相似文献   

4.
蒋晓星 《金陵瞭望》2011,(16):89-90
1949年4月23日.在南京人民的密切配合下,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从此揭开了南京乃至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国家、搞经济建设既要反对保守又要反对冒进和应该采取既积极又稳妥的方针、主张以公有制主体并允许个人所有制存在等几个方面回顾了周恩来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所作出的可贵贡献,并且指出这些探索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精辟地分析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强调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说“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因此,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的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  相似文献   

7.
刘少奇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与贡献荣开明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大众夺取了政权之后,究竟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本世纪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刘少奇为了解决这一课题,沤心沥血,付出了辛勤...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长期以来在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上形成了若干不适合实际情况的固定观念”,使得我国的经济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不能顺利地发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问题。伟大的列宁在晚年对社会主义看法的根本改变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政策的根本改变,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学习列宁这方面的思想和实践,对于我们搞好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长期以来在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上形成了若干不适合实际情况的固定观念”,使得我国的经济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不能顺利地发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问题。伟大的列宁在晚年对社会主义看法的根本改变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政策的根本改变,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学习列宁这方面的思想和实践。对于我们搞好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三十多年来,我们中华民族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社会主义道路。人们目睹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也尝到了“失误”所带来的痛苦。面对着这段不平坦的历史进程,有人对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满怀信心,也有人对我们所走过的道路表示怀疑。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对于统一全国人民的认识,同心同德实现四化,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提了出来,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和谐社会呢?和谐社会也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只不过存在的矛盾一般不具有对抗的性质,同时这些矛盾由于处理得当也不会失去控制而导致社会混乱。和谐社会是从一个具体角度对社会状态的描述,它并不是指特定的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特定社会形态的表现形式。追求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但是在存在着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把民族资产阶级分子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范例,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从我国国情了同发,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借鉴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成功的经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社会主义原则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社会主义实现道德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这已经被中国人民革命和建没的实践所证明。但由于各种原因,总有人对这个问题提出疑问。如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早了,因此应当补资本主义的课,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改革开放,就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补资本主义的课。这种认识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持有这种看法的人,既不了解我国近代的历史,也不能正确认识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事业,因而使自己的思想脱离了实际,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 ,回顾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5 0年的探索历程。认为这一历程实际上就是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这条道路始于毛泽东 ,成于邓小平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正予以继续、拓展。  相似文献   

16.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列宁一代革命家所面临的一个新的历史课题。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上没有(也下可能有)明确指示,更没有历史先例可以借鉴,列宁只能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进行艰苦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实践——再认识,终于找到了一条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对此,许多专家学者已进行了研究,提出不少颇有见地的意见,但对列宁思想的演变,对某些问题的分析,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本人愿就这些问题略述管见,希  相似文献   

17.
毛胜 《中华魂》2010,(10):36-39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处在一个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当时,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道路有四条,即:按照“两个凡是”的思路,坚持走毛泽东晚年的错误道路;否定“文化大革命”,重新回到“文化大革命”以前的老路上去;借否定“文化大革命”来否定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开辟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  相似文献   

18.
一、党和毛泽东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我们党在长期领导民主革命的过程中,清楚地认识了中国的国情,经济落后,生产力不发达,这是一个基本事实。所以,在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提出,革命胜利以后,党的中心任务,是“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选》第四卷第132页)全国解放后,我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开始建设新中国。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给我们遗留下的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再加上长期战争的摧残,使我国工  相似文献   

19.
1917年10月革命以前,列宁的最大理论贡献,是全面地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的经济关系、本质特征和各种矛盾,揭示了帝国主义形成、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并且根据这些科学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特点,肯定了社会主义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可能性,阐明了一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从而奠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在新时代胜利的全部理论基础,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实践。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认真地研讨这次飞跃的过程及其主要经验,对于我们加深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定会有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20.
《南都学坛》2017,(1):18-26
1956—1966年间是我国逐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时期,教育事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总结前一阶段教材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探索,打破旧教材的编写体例,下放编写权力,学校教材先后经历了独立自编、调整统编、稳步再编和平缓重修几个阶段,取得了学校教材建设的突破性进展,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校教材建设推向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学校教材的编写呈现出了以下特色:一是学校教材的变革紧密联系中国的社会实际;二是打破学校教材编写的旧框架,建立了新的学科系统;三是下放学校教材的编写权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的教材编写顺应了时代的要求,虽有局限和缺失,但成绩显著,为当前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诸多积极的现实启示,尤其是对教材编写中所涉及的教材的政治性、知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合理结合、教材编写参与者的多方合作等问题的探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