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同性恋电影是当今华语影坛势头强劲的一种类型电影 ,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人们对同性恋认同程度的改变 ,涉及这一题材的导演其叙事方式也出现变化 ,表现为三个阶段 :初涉时多主题变奏中的迂回尝试 ;酷儿理论影响下的正面呐喊及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抗 ;世纪初具有超现实色彩的宽容的、柔和的人性化表现 相似文献
2.
边静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42-147
同性恋是电影表现的一个边缘题材,但是在西方电影创作和理论研究中它已成为一种话语方式和批评方法。华语电影中的同性恋话语总体上是较薄弱的。在华语电影发展史中,其言说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之前是“语塞与暧昧”;20世纪90年代是“走出衣柜”;21世纪初是“时尚元素”。从90年代以来的发展态势和言说深度分析,同性恋作为一种话语方式已经在华语电影中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3.
关锦鹏从女性电影跨入同性恋题材的同性恋电影创作。通过对他同,陆恋电影的研究,从本我的思想构架和本真的电影风格入手,阐述了关锦鹏同性恋电影的艺术成果。关锦鹏完结了视点由铺展同性情感到抒写爱之真谛的提升,在创作理念上建立了自身对同性情感变化的认知过程。在艺术风格上,将特有属性的艺术形式延续到同性恋题材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4.
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近30年的华语电影研究存在主体性和审美性的不足。因而,华语电影诗学应坚持以审美为中心,从美学、文化和产业跨学科比较研究的角度对华语电影的独特类型、主题模式、文化传统、身份意识、审美传统、产业模式等进行总体的和整体的研究。因为存在迎合西方、片面追求票房和偏重散点运作等方面的问题,华语电影产业进军海外市场并不理想。我们应立足华语社群,重点发掘泛亚电影市场;积极培育产业链;成立“华语电影产业集群”。讨论李安等的武侠电影的成功之处,是一个关乎全球化时代华语电影发展的重要问题。《卧》等影片成功的一个关键在于叙事策略的转变。它们不再满足于刀光剑影生活的奇观化呈现,而是通过叙事主旨的“去江湖化”、叙事方式的个性化和叙事内容的人文化,策动了一场华语武侠电影叙事策略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运用比较电影、电影文化学等方法,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三地电影融合汇流的历史进程,旨在为新世纪华语电影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研究的参照。结论认为,未来两岸三地的电影业应超越传统的合作模式,采取一种更高层次创新融合的发展策略,即在产业、文化的深度交融中保持各自原有的核心优势,积极适应新语境中观影群体审美趣味的变化,合力打造更具文化影响力的新华语电影。 相似文献
6.
蓝凡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9(2)
21世纪电影理论所展现出来的"根茎"(rhizome)状态说明了电影理论已经摆脱了以往单向性的发展模式,成为相互纠缠的"根茎"网状样态。实验精神的双重性,民主精神的双重性,概念本身的双重理解和事物作用的正负作用,以及数字技术的运用(非数字化而是CG、VR之类的影像创造),带来的电影理念的嬗变,预示了未来电影在理念与技术上突破的可能性。这是对电影理论的预期,也是对后现代电影理论的想象。 相似文献
7.
王文娟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3):132-132
当周星驰被称作“后现代主义大师”;当我们一部接着一部看那些看起来可能游戏人间、非常乐观、乐观的近乎自我麻醉,也可能非常严肃、严肃的让你觉得滑稽和莫名的片子时;我们禁不住要问“后现代电影”到底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8.
9.
商品大潮的喷涌和西方"后学"的观念输入,使得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改编不可避免地具有迎合大众消费的世俗倾向和造梦功能。它主要表现在建构金钱神话、增殖性爱话语、崇尚暴力美学等多个方面,源于此的欲望生产与再生产已经成为覆盖大众文化的绮丽神话,并转化成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权力控制人们的精神和意识,与无所不能的"市场权力"相媾和,共同制造出后现代社会彰显世俗性、平面性的消费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0.
尹晓丽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21-24
"华语电影"概念的提出与阐释是把两岸三地的电影艺术作为整体文化形态来进行把握,是华语文学整体观理念的一种延续。民族性多元化视域中的华语电影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不同层面的思想艺术精髓。把华语电影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比较研究和探讨总结,既有利于从客观上把握华语电影的审美特点和发展趋向,又有利于增强民族意识,弘扬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1.
“避讳”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历史现象。当不知一个时代刻本的具体刻印时间时,当难辨同一种文本的不同时代版本时,当各家版本鉴定存有争议时,当一种刻本原本不存,传注本又较多时,若作推断,则往往依据避讳字。例如以避讳字有助于鉴定《近思录》的不同版本。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摆手舞与巴渝舞的渊源及其差异,发现摆手舞对巴渝舞有所吸收和继承,但二者在内容、功能及艺术特色上都存在着明显差异。巴渝舞是武舞,主要作用是鼓舞士气、激发斗志、提高战斗力和威慑敌人;摆手舞则来自劳动和社会实践,除了武舞成分之外,还增添了同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摆手舞非巴渝舞论——土家族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系列研究之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该文通过对摆手舞和巴渝舞各自不同的产生年代、产生地区、民族属性、主要内容、艺术风格几个方面进行比较、论述,得出摆手舞源于土家先民原始社会的劳动生活,并非巴渝舞在民间流传发展的产物,即摆手舞非巴渝舞的论点。 相似文献
14.
李智信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1):72-80,96
青海民间节令舞蹈与周代祭祀乐舞功能相同,基本队列人数相近,八大光棍和髦舞、莫合则等与干舞、花棒子与籥舞、蜡花女与韨舞、四片瓦与皇舞的舞具相似,二者间应该有共源关系,甚至一定的源流关系。现代民间节令舞蹈应该是以古代祭祀舞蹈为主干,吸收了傩舞和百戏内容发展来的。 相似文献
15.
田小军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大量舞蹈岩画表明,萨满乐舞是产生于氏族部落社会母系制时代的一种古老宗教艺术,至史官文化中期,该乐舞的结构、形式及表演程序等已得到规范,并固定下来。萨满乐舞对蒙古族民间古乐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近现代蒙古族民间的安代、铃鼓、盅碗等乐舞,其旋法律动、调式调性、动作形态和舞蹈姿态等风格,仍带有明显的萨满乐舞韵味。 相似文献
16.
17.
邓捷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1):160-163
中国古典舞和现代舞都有着相对独立的形态特征,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文章采用比较法和逻辑分析法,深入剖析中国古典舞和现代舞的形态特征,以及古典舞“韵”与现代舞的“气”的融合运用.目的在于使中国古典舞不仅仅只停留在传统的复古阶段,还能够借鉴西方现代舞的思想内涵和训练方法,达到古典舞“韵”与现代舞“气”的完美融合,使其更富有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18.
高校开展舞龙舞狮运动的意义与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2)
阐述了在高校开展舞龙舞狮运动具有继承、弘扬与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动高校体育课的改革,丰富大学生的娱乐生活,培养大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等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高校开展舞龙舞狮运动的意义与价值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金永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25(8):117-120
阐述了在高校开展舞龙舞狮运动具有继承、弘扬与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动高校体育课的改革,丰富大学生的娱乐生活,培养大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等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民族舞蹈文化与“社会舞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舞蹈促进了民族间交往、融合以及培养人的身心健康,其资源可以被不同的公众以迥然不同的健身方式使用,这就涉及如何理性地认识民族舞蹈文化。从民族民间舞蹈概念的界定及社会价值、"社会舞蹈"的由来、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等方面讨论民间舞蹈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