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可以说,人类对宇宙的追问与人类的历史同步。然而这种追问从产生的那一刻起,便有两种不同的方向。一种是从现实的物质存在开始,一步步开阔人的视界,一层层扩大周围的世界;一种是从主观的精神出发,去构想世界的本源,比如巴门尼德的“存在”,黑格尔的“理念”,以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理”与“无”等。前一种方向也要有一种关于世界本源的认识做基础。然而这种本源完全是对现实的物质世界分解提炼之后得到的。比如古希腊哲学中的“水”本源,“火”本源,以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本源等。这种所谓本源的提炼,与在此基础上对世界的开拓,基本方法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着重可见的物质,并从此开始。后一种方向也要开阔人的视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传统哲学有着不同的着眼点。西方哲人“仰天思索”。以茫茫宇宙为根本思考对象。由此形成两个基本的哲学派别:物本论与神本论。前者认为宇宙本源是物质实体。后者认为宇宙本源是精神实体。这两大派别的对立统一构成西方传统哲学的基本线索。无论今人怎样“还原”西方哲学史,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西方古代没有人本哲学。  相似文献   

3.
“气”在《庄子》中内容广博,灵活多变,与老庄哲学思想融为一体。在庄子的思想中,“道”是“气”产生的基础。《庄子》中“气”的概念,建立在道家学说的基础上,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源,极大地丰富了汉语文化的内涵。汉语中,有许多“气化词”,其内核和庄子中的“气”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4.
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解决好学风问题是题中应有之义。而解决好学风问题,从当前的情况看,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在于理论研究领域里如何实现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统一问题。从大的方面讲,哲学社会科学的定位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现实,立足当代,充分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我省提出的“三兼顾、三为主”的原则就体现了这种功能。但从学理上讲,  相似文献   

5.
老子哲学思想的双重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达文 《中州学刊》2002,(1):144-149
老子哲学形上学具有本体论与本源论(宇宙生成论)的双重品格。本体论是借理性化、形式化的思考与反省架构而成的。依此而给出的本体概念“道”以“无”为规定性,在知识的意义上纯为一逻辑预设,后人则借老子的“无”的本体论,开出了无执无滞、空灵洁净的境界论。然而,老子哲学又依然不乏本源论的色彩。本源论显示,老子的思想仍蕴含有前理性的、宗教信仰性的因素。后人便借老子哲学的本源论,成就了具有实存论意义的神仙论。  相似文献   

6.
接着讲:“接什么”、“讲什么”———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张曙光我们所面临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套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说,就是要“接着”马克思的哲学“往下讲”。“接着讲”的关键问题自然是“接什么”、“讲什么”。对此,理论界的看法并...  相似文献   

7.
中国哲学的近代化与民族化——从冯友兰的哲学观念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注重甄别“中国哲学”与“哲学在中国”、“照着讲”与“接着讲”、“中国的哲学”与“中国底哲学”、“就哲学说”与“就民族说”、“现代性与传统性中的中国哲学”等观念。本文对此加以阐发 ,兼及熊十力、梁漱溟的哲学重构 ,凸现了后“五四”时期中国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诉求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道”的哲学抽象历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是中国哲学所独有的一个重要范畴。“道”之所以能由一个表示具体事物的概念抽象为一个哲学范畴,首先在于其自身的字形结构及特有蕴义。《诗经》中以“道”喻理,开始与其本义分离。《尚书》中的“道”则渗入了好恶、正直、法则、理义等含义。《左传》、《国语》中社会规律、人伦法则、自然规律逐渐向“道”融合,“道”向哲学范畴的升华和抽象可以说已经完成。老子的贡献则是在此基础上把“道”由一个哲学范畴明确地上升和抽象为一个统摄宇宙和人生的最高本源或本体概念。  相似文献   

9.
牟宗三认为,讲哲学,既要讲哲学的普遍性,也要讲哲学的特殊性。局限于普遍性讲哲学,以为世界只有一个哲学,不承认有各民族哲学,不妥;而局限于特殊性讲哲学,以为世界只有各民族哲学,不承认有普遍哲学,也不妥。由哲学的普遍性讲各民族哲学的会通,而由哲学的特殊性讲各民族哲学的互补。中西哲学的会通与互补,可以就康德哲学来讲,因为康德哲学既可以统摄整个西方哲学,其感触界与智思界之“二界”架构又与中国哲学之“一心开二门”架构相通。由于不承认人有“智的直觉”,康德关于“智思界”讲得并不通透,而中国哲学在这方面却讲得透彻圆熟,所以中国哲学可以弥补康德哲学所存在的不通透之不足。我们不妨将牟宗三有关中西哲学会通的讲法视为进入其哲学本身的导标,而不必非得以其讲法作为我们研究中西哲学会通问题的唯一范式。  相似文献   

10.
张小琴 《兰州学刊》2009,(3):9-12,176
“诚”作为儒家心性哲学的人生境界就是人性的溯源归本,其实现必须置于“终极价值本源”、“价值共识”与“价值导向”构成的自下而上的三个价值层面构架中。首先,“诚”就是“人道”弘扬“天道”的境界,既是人性去除遮蔽追求本真的境界,又是超越道德的审美自由境界,还是标示正义的应然境界。“诚”就是本真-正义-自由的终极价值本源,是超越并决定现实世界的“另一个”。其次,“诚”的实现是将个体心性的溯源归本置于主体间交往共同体的价值共识之维。最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以“诚”作为价值导向。这三个价值层面的实质就是“体用不二”,不能简单地等同化约。  相似文献   

11.
人的本源性大于人的主体性 ,这是海德格尔诗性本体论对人的基本看法。人向诗性本源的回归 ,就是从此在的主体性出发 ,对主体狭隘性的断然否弃 ,就是向此在之“在”的真理的敞开 ,就是从根本上肯定人的神圣性以及在澄明中恢复人的世界与大地的和解。惟有如此 ,才能既从根本上开放人 ,又约束人的为所欲为 ,帮助人们走出主体性哲学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体现着各种利益之间的竞争。如何评价和处理不同主体、不同性质和不同层次的利益及其相互关系,重新思考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义”与“利”之辩,将是很有裨益的。 义与利的关系在中国哲学史、伦理思想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程颢言:“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朱熹也有“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的话。义利关系就是社会理义与社会功利之间的关系。它产生于原始  相似文献   

13.
“齊”通作是古代文字在无法规范的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历史现象。“齐”和“斋”是国家通过有关政府部门按照法定程序整理出来的规范化的简体字,它们之间不应再有通假关系。为了使古汉语中的通假现象不转嫁到现代汉语中来.凡用简体字排印的古籍,其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均应按现代汉语规范的音形义使用。  相似文献   

14.
江立中 《云梦学刊》2001,22(6):111-112
“齊”通作是古代文字在无法规范的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历史现象。“齐”和“斋”是国家通过有关政府部门按照法定程序整理出来的规范化的简体字,它们之间不应再有通假关系。为了使古汉语中的通假现象不转嫁到现代汉语中来.凡用简体字排印的古籍,其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均应按现代汉语规范的音形义使用。  相似文献   

15.
樊萌 《中文信息》2013,(8):122-122
对于居住类环境,人们越来越追求奢华,贵气的环境设计,例如使用理石进行装修。古语讲:“家和万事兴”,这个“家”从空间上理解就是居住空间。国人在对待某一种事物上都有一种攀比和炫耀的心理,这就促成了目前居住空间设计中“不正常”发展。“平民化”设计是希望人们追求“家”的本质意义,注重它所想创造的本源的生活环境,注重“心”的感受,而不是注重“物”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人为了寻求生命的价值才产生了哲学,说明哲学本身就是人在困惑中的思索过程。而人的困惑又主要是身与心,外界与自我的矛盾。如果说在广义的范围内“义”代表自身的价值或“心”,“利”代表外在的价值或“身”的话,那么,义与利的矛盾也从某种意义上成为哲学上永恒的难题。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孟子以来就一直将义与利对立起来,并在对二者的选择中显示出自己的精神价值。这或许与中国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有关。而中国哲学史上对义的重视又反过来促进了儒家文化向着重人格、轻物欲的方向发展,一直到宋明,这种发展走向了极端,终于走到了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人欲(利)成为横亘在恢复天理之路上的外部障碍。退溪作为朱子性理之学的崇拜者,当然  相似文献   

17.
“神”是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从哲学上看,“神”有三种基本涵义:1.天神、神灵。孔子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中的神就是这个意思。2.形神对举的神,即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的“精神”的意思。3.指一种特殊的难以言传的精神现象,即孟子说的“圣而不可知谓之神”。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18.
以义节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文化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并不认为“义”与“利”是完全冲突的,逐利就一定不顾仁义,讲仁义就一定要放弃逐利,二者不可兼得,而是认为“利”和“义”是可以统一的,统一的前提条件就是“先义后利”。儒家讲“以义节利”并不是以“义”排斥和否定“利”,而是防止个人自私自利之心的恶性膨胀,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争斗,造成社会的动乱,最终导致全体社会成员皆不利的局面。儒家“以义节利”思想与市场经济的文化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提倡“以义节利”,可造就“经济人”与“道德人”相统一的市场主体,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以义节利”应该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本土文化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19.
<正> 自我认识是认识深化的标志,“哲学认识”问题的提出是哲学自我认识深化的必然要求。 科学认识论的创立与发展启发了我们。在哲学理论中,应该有专门的“哲学认识”论,哲学认识论的对象就是哲学认识。 现行哲学教科书体系把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哲学与作为社会存在反映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哲学分作两处讲,使哲学的性质模糊不清,而哲学认识问题的提出为这种分割现象的统一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20.
宇宙本体论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心问题。古典美学中的所谓审美心胸、艺术观照方式、艺术创造本质以及形神关系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围绕着宇宙本体论这个中心展开的。离开了这个中心,上述问题都会失去它的最终根据。不过,对此,古时一开始并不是从美学角度加以探讨,而是从哲学意义上加以探讨的。在先秦时期,老、庄哲学首先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宇宙本体论的问题。“本体”(。ntology)一词本源于西方哲学,先秦哲学中并没有“本体”这个范畴。但却有与之内涵大致相同的范畴,即“本报”。庄子说:“好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富而不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