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1 毫秒
1.
马克思在《资本论》和其它一些著作中,把共产主义所有制,有时称作个人所有制,有时称作公有制。杜林对此进行了攻击。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驳了杜林的攻击。以往理论界,有的人依据马克思的论述,把个人所有制理解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有的人依据恩格斯的论述,把个人所有制理解为生活资料个人所有制。从这两种理解看,好象马克思和恩格斯赋予个人所有制范畴的涵义是不一致的。如把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综合理解,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赋予个人所有制范畴的涵义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学术月刊》一九八○年第十一期发表了蒋学模教授题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所有制问题的我见》一文。蒋老师在这篇文章(以下简称《我见》一文)中提出了一些正确的见解,读后受益非浅。但蒋老师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所有制范畴的存在,学生不敢苟同。本文拟就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所有制范畴的客观性及其意义,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各种教材都把生产资料所有制看作是所有制的唯一内容,而把劳动力所有制拒之门外。但在经济理论界,劳动力所有制问题却是长期争论的热门话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展开,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空前热烈。改革的实践迫切需要深入研究这一课题。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劳动力所有制的看法大体有如下几种:一是“乌有”说,认为根本不存在劳动力所有制范畴;二是公有说,认为社会主义劳动力同生产资料一样是公有制;三是部分公有说,认为社会主义劳动力是部分公有部分归劳动者本人所有;四是  相似文献   

4.
<正>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国理论界曾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所有制问题进行过极有意义的研究和讨论。近年来,人们对此又进行了新的研究和讨论。在这两次讨论中,人们对于是否存在劳动力所有制范畴,劳动力所有制是否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范畴,以及劳动力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地位等问题,都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劳动力所有制是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经济范畴。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物质生产的两大要素。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力与生产  相似文献   

5.
我在《把参照系范畴引入认识论的沉思》(见《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二期第103页)一文中,提出了“在认识论中,除了有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外,还应当有认识的参照系”,并提出了外参照系——客体参照系和内参照系——主体参照系两个范畴。本文试就在《把参照系范畴引入认识论的沉思》一文的基础上,对认识论中的参照系问题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对于“所有制”这一经济范畴,理论界有一种传统观念,即认为“所有制”就是生产资料(或财产)的所有权,即生产资料归属于谁,并把这个概念当作政治经济学的起点范畴,看成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和生产关系的历史出发点,是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这种传统观念发源于布哈林和考茨基,在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初期,布哈林和考茨基都曾提出过类似的所有制概念。到了三十年代,斯大林则把它系统  相似文献   

7.
<正> 李光远同志在《经济研究》1982年第1期发表的《劳动力所有制论质疑》(以下简称《质疑》)一文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所有制的否定意见。这里我试就《质疑》提出的部分问题,谈点不同意见,以求教于李光远同志。一、关于所有制关系的对象问题。《质疑》认为,在最初的所有制关系和生产一般中,所有制关系的对象仅仅是生产资料,“劳动力是劳动者占有自然的能力,是占有关系中主体方面的因素,不是占有的  相似文献   

8.
劳动力所有制关系问题,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国经济学界就开展了第一次讨论。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劳动力所有制问题重新被提出。从这两次讨论的情形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志认为存在着劳动力所有制这一范畴;少部分同志(以李光远同志为代表)从六十年代初到现在,一直不承认劳动力所有制是一个客观经济范畴①。这些很不相同的观点,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  相似文献   

9.
规律定义刍议张套锁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规律亦是一个重要的辩证法范畴。这一范畴的含义在我国的哲学界也不能说就已经十分清楚了,《辞海·哲学分册》就把规律定义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这个权威性的、似乎已成定论的定义,具有一定的真理性...  相似文献   

10.
所有权是所有制关系的表现,二者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所有制是任何社会都普遍存在的最基本的客观经济制度,它属于经济基础范畴,一切社会经济利益都必然要归结到所有制上来。马克思曾讲过一句名言:所有制是把生产关系的全部理论重复一遍。“任何所有制形式都不存在的地方,就谈不到任何生产,因此也就谈不到任何社会”。中国古语亦云:天下万物皆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天上之清风与山间明月,可任尔享用矣。所以物质财产的归属,占有、使用、支配、都必须受特定的所有制制约。它是维护人类社会秩序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形象思维是不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它究竟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还是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如果它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那么它是怎样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这是形象思维讨论中至今仍然众说纷纭的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搞不清楚,就会直接影响到形象思维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国有些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工作者是把形象思维归之于感性认识的。例如朱光潜教授就明确宣称;“形象思维属于感性认识范畴。”在《谈美书简》中,虽然没有说得这  相似文献   

12.
主体和客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对基本范畴。但是,建国以来,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中却被排除出去。最近几年我国哲学界对这对范畴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从一些论著来看,笔者认为要把研究和讨论深入下去,首先就必须弄清主体、客体以及与其相关的对象化、对象性等范畴的规定性。青年马克思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手稿》、《提纲》、《形态》)等著作中,就是以主客体为中心,创立辩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现行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对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能不能实行自负盈亏的问题,大家的意见还很不一致。有的同志认为:“国营企业自负盈亏,就等于否定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蒋学模:《国营企业岂能“自负盈亏”?》,见1979年7月17日《财贸战线》)“自负盈亏和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是不相容的。” (吴凯泰:《全民所有制企业不能实行自负盈亏》,见《经济管理》1979年第9期)我的认识恰恰相反,自负盈亏不仅不会否定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而且正是由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提出的内在要求。虽然在  相似文献   

14.
一、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理论的突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从经济所有制角度,把人类历史过程分为:部落的,古代的,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和共产主义。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称《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序言(以下称《序言》)和《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进一步深入阐述了上述历史分期理论。并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把实践仅仅看作是认识论范畴,这是我国理论界的传统理解。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就想突破这种看法,认为实践不仅是认识论范畴,而且首先更重要的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范畴。近来读了郑国平同志的《有关“实践”问题的三点质疑》一文(《杭州大学学报》1980第3期,以下简称《质疑》),他认为不是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不同意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最主要的实践是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这些提法,否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尽管在具体论述中,此文能给人以一定的启发,但这些观点我们是不能同意的。这些观点说明了从纯认识论角度考察实践会把我们引向何处。本文想就此谈些粗浅看法,以求教于郑国平等诸同志。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共产主义所有制表述为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人们在对这一观点的理解上分歧很大:有些人认为它指的是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另一些人则认为它指的是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  相似文献   

17.
“保存着共同体的形式”的私有制,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以揭示前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的基本特征的一个范畴。它指的是相对于“私有制的现代形式”或“纯粹的私有制”(即资本主义所有制)而言的一种不同历史类型的所有制形式。对这种所有制形式的内涵及其何以如此的原因,马克思后来在研究前资本主义各生产形式及其解体过程时,又作了深入探讨。进一步研究和阐释马克思所说的“保存着共同体的形式”的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开展了价值与真理问题的讨论。《哲学研究》1986年第2期发表了辛望旦同志的文章,论述了“价值概念的非科学性”。(以下简称辛文)与此相反,有的同志则把价值范畴置于真理观中,也有的同志把价值范畴视为“构成实践的要素”。笔者认为,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各门具体科学的总结,再也不能把价值范畴拒之门外,应当把价值范畴引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贯串于全部认识论的基本范畴。本文拟就这个问题淡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哲学界的同志们,并与辛望旦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9.
八○年第六期《经济研究》,发表张云德同志的题为《价值不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一文。文章明确地提出了:“劳动产品,均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交换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商品也是一个历史范畴,而价值则是一个永恒范畴”。我认为,把交换价值和商品作为一个历史范畴,这是对的;而把价值这个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说成是一般劳动产品所具有的一个永恒范畴,则是错误的。本文仅就这个问题与张云德同志商榷。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才形成价值张文首先从回答什么是价值入手,引用了《资本论》第一卷“使用价值或财物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体现或物化在里面”。便得出“承认凝结了人类劳动就是价  相似文献   

20.
自从1867年《资本论》提出重建个人所有制的主张以来,它就成为学术界经常讨论的理论问题。一百多年的历程,无论是无产阶级革命或社会主义改造遇到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还是社会主义面临在什么所有制模式下去发展国民经济,直到今天经济体制改革对着现有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应该如何变革才能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运行等等问题,人们在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背景下,都不可能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一棘手的问题置而不顾。所以,尽管它是一个被广泛探讨过的问题,但是我想如果结合今天我国改革的现实,重新钻研原著,还是有些新话可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