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困顿的心灵写照:浩然1978年后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78年后,浩然的小说创作从形式上对文革时期的创作有所否定,但在人物塑造、主题意向等方面却与文革时期的创作存在某种意义的一致性,这造成了他新时期作品中感性认知与理性判断、现实生活和理想信念之间的困惑与矛盾。  相似文献   

2.
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节点,莫言前期与后期的创作在苦难叙事方面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前期创作中,苦难是莫言小说的叙事动力,莫言常常深入小说人物内心深处,以富有现代性的表现方法进行细致的描绘与渲染,以突显苦难的强度以及人物形象内在的生命张力,从而使其作品拥有了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获诺奖之后的新作中,莫言有意淡化了苦难意识,在叙事中多采用传统文学的方式,作品的整体格调也由此变得轻逸平和。  相似文献   

3.
"故乡是血地"是莫言小说的根本创作原则,它表明莫言在小说创作中极为尊崇长期在故乡凝结的厚实的生活和生命体验,并藉此开拓出自己文学的博大境界。对于新时期以来卓有成就的乡土小说家而言,这种创作原则具有普遍意义。路遥、陈忠实、贾平凹这样几位成就巨大的陕西籍作家的代表作品也是秉持这一根本创作原则的。莫言、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人的这一根本创作原则与鲁迅、茅盾等现代作家主要践行的"现代性"话语创作和以赵树理、柳青、浩然等为代表的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主要从事的"党性"话语创作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因此上获得了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成为观察和衡量百年文学史上乡土小说创作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4.
杨守森 《河北学刊》2006,26(2):139-144
本是以“阶级斗争”为主体框架,凸显极左思潮印记的《艳阳天》,其客观内容与浩然的创作初衷并不完全一致。因得力于作者对当时农村现实生活的深切体验与了解,小说中实际隐含着人性异化、宗法意识、极左思潮、诗意情怀之类超越了政治背景的深层内涵。至今,这部小说之所以仍能得到许多读者的推崇与喜爱,或许正是与这些深层内涵有关。  相似文献   

5.
埃利森作为一位美国黑人作家,洞悉美国黑人的遭遇与苦难。他从美国黑人的视角创作了长篇小说《无形人》,可以说这部小说是美国黑人历史的缩影。通过对当时美国黑人现状以及埃利森自身经历的分析,我们能更好地把握这部小说所表达的思想与主题。同时,从对这部小说的分析中,我们也能够更好地理解美国黑人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林淑红 《理论界》2009,(6):125-127
余华早期小说创作是指包括其1991年发表的<在细雨中呼喊>之前的小说创作,它们以先锋小说为主.共同体现为一种在潮湿、阴郁、空旷、黑暗的世界里呼喊、叩问的面貌;中期主要以1992年发表的<活着>及其后的<许三观卖血记>这两部所谓"回归传统"的长篇小说为代表,它们共同体现为一种在温暖、明朗、充沛的人问气息中对苦难人生的安慰与救赎的面貌,是对其早期呼喊、叩问的一种应答.这种文本面貌由呼喊到应答的变化,是与余华这一创作主体与现实关系由紧张、矛盾到放松、和谐的变化紧密相关的.但无论紧张、矛盾还是放松和谐,就其为创作提供了强劲的内驱力来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90年代农村小说的苦难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庆 《江汉论坛》2001,(4):89-92
本文论述了90年代农村小说苦难意识的发展和复杂状况,指出了它对苦难的根源的多角度追溯,分析了其叙述苦难时态度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苦难意识的抽象化、哲理化趋向,也说明了态度变化在某些小说中的不良影响。文章对90年代农村小说的苦难意识的进展与不足也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8.
当今中国文学中对苦难主题的表现有着十分丰富复杂的蕴涵,其中迟子建的苦难书写由于在对苦难进行揭示批判的同时写出了温情脉脉的诗意生存,更显真实可感的生命活力。通过分析迟子建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小说代表作可见,作家笔下的温情和诗意并不是对残酷现实的软弱回避或者简单的诗情画意,恰恰表现了作家的人性关怀和写作伦理。人文伤怀是迟子建作品自始至终流淌的温泉,它是作家苦难书写的主题和精神,也是其充满本真和纯美的语言艺术气质;是作家的审美取向和写作信念,也是各种抗争和批判的心灵出口。  相似文献   

9.
刘炳范 《齐鲁学刊》2007,(2):110-114
《世态》是战后日本著名作家织田作之助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具有典型的无赖派文学特点,它以自嘲手法对战后日本混乱的社会现实、人们苦难的生活及卑琐的心理状况进行了深刻揭示;它又是一篇私小说,真实反映了作家的心理世界和思想特点;它也是一篇元小说,鲜明体现了作家的文学观念和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10.
论区域文化对当代小说意义的消解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中 ,特别是新时期小说创作 ,区域文化的凸现与审视 ,对当代“小说意义”具有强有力的消解与重构的双重功能 ,它不仅消解着当代小说政治化倾向的意识形态意义 ,而且重构着小说的创作主体、审美对象、审美规范等三个不同维度的审美个性 ,从而带来文学观念的深层变革——“主体性”、“话语权力”、“文化编码”等文学本体意义的多元化转变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作家王小波的“西方资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仵从巨 《文史哲》2005,(4):67-75
作家王小波(1952-1997)其人其文在中国当代文坛似属“异类”。所以成为“异类”,因素诸多,但拥有丰富的“西方资源”(以欧美文学为主兼及哲学、历史、自然科学等在内的西方文化)并广泛汲纳乃一重要原因。从其经历可以发现:王小波分别从“家庭”、“学校教育”、自修式的“阅读”三途径接获了这一资源,而广泛的个人阅读对作家身份的王小波影响最大也最为重要。丰富的“西方资源”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王小波,使王小波有了科学的思维方式、相应的思想观念、“文理兼修”的知识结构和个人化的“文学观”———“小说家(应)是知识分子”、“文学是永恒的事业”、“做艺术上的完美主义者”、“小说应深得虚构之美”。检视其“文学观”,我们可以发现其以欧美现当代文学为主、以欧美现当代小说为要的西方文学“来路”:从杜拉斯处,他汲纳了小说艺术应“感性化”与“完美化”的艺术追求;从卡尔维诺处,他汲纳了“小说有无限的可能性”的乐观精神,释放了“想象”的双翅,高翔于虚构世界,将经典小说沉重的文体羽化为“轻”;从马克·吐温与萧伯纳处,他汲纳了入世、问世、讥世的精神与幽默、讽刺的艺术个性,成就了黑色幽默的个人风格;从奥威尔与昆德拉处,他汲纳了知识分子作家清醒自觉的社会批判意识与高度的责任感,对中国当代社会人之生存状况给予了深度关注与尖锐揭示。“西方资源”的拥有与博取,使王小波成为今日之王小波。  相似文献   

12.
诸葛靓之父诸葛诞因司马氏征其入洛阳而在扬州举事,并派长史带其小儿子诸葛靓等往东吴请救兵。后诸葛诞败亡,而诸葛靓留在东吴为官。他曾任右将军,在吴亡前已经升为大司马。诸葛靓本人在德、才方面应有过人之处。孙皓即位后不久,诸葛靓参与平定施但之乱,后来还曾与丁奉一起率军北伐。西晋灭吴之役中,孙皓派张悌、诸葛靓等率军渡江,欲以主动进攻改变被动局面,但此役孙吴军队大败。吴亡后,诸葛靓先藏于其姊琅邪王妃家中,后回到故乡,并始终拒绝出仕。他与嵇绍二人在仕隐问题上的抉择与在忠孝问题上的抉择是相联系的:或以仕显忠,或以隐明孝。诸葛靓并不能说是孝而非忠者,他出仕于东吴期间对该政权是忠诚的,而他对西晋政权并无效忠义务。  相似文献   

13.
王敏 《齐鲁学刊》2005,(6):90-92
李渔在作品中力图表现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特的个性色彩。其小说的自我展现,其一表现在作品开头的入话部分,其二在正话中也体现了强烈的文人虚构意识,即在作品中寄托着鲜明的自我形象、人生哲学和情爱理想。惟其如此,才使其作品既具有丰厚的思想内蕴,又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14.
张川平 《河北学刊》2002,22(3):110-114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均是他俯仰天地,参悟人生的所思所得,由于对中国古代思想资源的重视和颖悟及其观察生活角度的别致,使他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人生观、哲学观,这些观念又使小说文本焕发出不同凡俗的光彩。本文试图揭示出作家、作品、观念这种三位一体,互动共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余华的"生存小说"表现出他作为一个有才华、有责任感的作家对人性、生存本相的洞穿和把握,同时,也表现了他进行文学创作的精神气度和清醒坚持;余华的生存小说不仅是叙述过程,而且是灵魂、精神的诗性表达,它使我们在阅读中获得灵魂的提升与净化。  相似文献   

16.
刘杨 《云梦学刊》2001,22(1):64-65
从阿城的小说,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对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作品展示的宇宙自然观和生命观都包孕着传统的意蕴.  相似文献   

17.
寻阳 《齐鲁学刊》2007,(4):105-106
杰克.伦敦是20世纪初美国文学最具批判精神的现实主义作家。《野性的呼唤》和《雪狼》是杰克.伦敦小说创作中"狼"情结的艺术体现。他对"狼"情结的执着有着深刻的文学渊源,"狼"主题小说具有特定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的小说中对现代小说的各种基本叙事角度都有所运用,即使是同一种叙事角度,其格局和写法也有所不同。沈从文小说在叙事角度上的广泛探索和卓越成就,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试析福克纳小说中典型人物形象的怪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廉·福克纳的作品以其内容的丰富性、技巧的创新性日益引起广大读者和批评家的兴趣。本文试图通过对福克纳小说中典型人物形象的简要分析 ,以期揭示其怪诞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