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代汉语中存在一些专职的语用功能词,如语用成分标记词、语气词、语篇关联成分以及通常所说的“语气副词”等。它们主要体现语用功能,只能出现于动态的句子中,通常不能在静态的短语中出现,属于语用层面上添加的非线性因素,现代汉语的词类体系应对它们的作用和地位作出说明。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表意外、逆转、意愿、反诘的语气副词可以作为反预期标记,有些语气副词是否表达反预期要结合具体语境。表反预期的语气副词具有述谓性和灵活性,但单音节的语气副词一般不会出现在句首。在句类分布方面,多用于陈述句,且更多的使用在否定的陈述句中。在对人称代词的选择方面,第二人称“你”和第一人称“我”居多。表达反预期的语气副词具有隐含对比性、主观元语性、互动评价性、篇章衔接性等特殊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3.
本专题3篇论文从功能和演化两个方面对副词进行了深入探讨。张谊生从构式化角度对“你少X”的构成方式、语义特征、句类归属及语用语境加以描写,揭示了这组构式的提醒与建议、规劝与告诫、贬抑与调侃、反对与指责等语用倾向;还指出了“少”与“别”在可替换使用时细微的倾向性差异。胡丽珍等分析了副词“想”作为话语标记的性质和功能,其功能包括篇章连接功能和信息凸显功能,前者包括话题引入、话题深化和话题转换功能,后者包括凸显人称信息和已然、惯常信息的功能。罗美君、雷冬平则揭示了“好道”从名词短语演化到肯定语气副词,再演变成测度语气副词,最后形成反诘语气副词的用法;认为“好道”由核心成分演化成非核心成分的语法化过程与反诘副词“难道”的演化路径相似,符合一般的语言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4.
本专题3篇论文从功能和演化两个方面对副词进行了深入探讨。张谊生从构式化角度对“你少X”的构成方式、语义特征、句类归属及语用语境加以描写,揭示了这组构式的提醒与建议、规劝与告诫、贬抑与调侃、反对与指责等语用倾向;还指出了“少”与“别”在可替换使用时细微的倾向性差异。胡丽珍等分析了副词“想”作为话语标记的性质和功能,其功能包括篇章连接功能和信息凸显功能,前者包括话题引入、话题深化和话题转换功能,后者包括凸显人称信息和已然、惯常信息的功能。罗美君、雷冬平则揭示了“好道”从名词短语演化到肯定语气副词,再演变成测度语气副词,最后形成反诘语气副词的用法;认为“好道”由核心成分演化成非核心成分的语法化过程与反诘副词“难道”的演化路径相似,符合一般的语言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5.
本专题3篇论文从功能和演化两个方面对副词进行了深入探讨。张谊生从构式化角度对“你少X”的构成方式、语义特征、句类归属及语用语境加以描写,揭示了这组构式的提醒与建议、规劝与告诫、贬抑与调侃、反对与指责等语用倾向;还指出了“少”与“别”在可替换使用时细微的倾向性差异。胡丽珍等分析了副词“想”作为话语标记的性质和功能,其功能包括篇章连接功能和信息凸显功能,前者包括话题引入、话题深化和话题转换功能,后者包括凸显人称信息和已然、惯常信息的功能。罗美君、雷冬平则揭示了“好道”从名词短语演化到肯定语气副词,再演变成测度语气副词,最后形成反诘语气副词的用法;认为“好道”由核心成分演化成非核心成分的语法化过程与反诘副词“难道”的演化路径相似,符合一般的语言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6.
副词“还”义项繁多,其中有些义项在特定语境中表达“反预期”的语用功能,也就是说,“还”所嵌入的句子传达“与预期相反”的话语信息,“反预期”体现的是说话人的立场、观点或态度,所以“反预期”的“还”具有主观性。根据“反预期”功能实现条件,我们发现以下6类义项和用法的“还”具有反预期语用功能:用于转折复句中、用于“比”字句、用在褒义形容词前表主观评价、用在“X还VP呢,别彤不用影何况Y”和“还VP/NP呢”两种句式中、作为一种语气词、“持续义”的“还”不负载句子重音时。“还”从动词虚化为副词,副词又主观化,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其“意象-图式”结构保持不变,也就是说,其源义仍然滞留于副词“还”.正是源义滞留使得副词“还”具有反预期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中对副词“还”语义考察通常放在“还”字句进行,借此推论出副词“还”在句子中的准确义项、语用功能和句法功能.副词“还”的义项分布广泛而复杂,各义项之间存在交叉现象.针对现代汉语的词汇概括性和模糊性的特点,本文拟从视域图式角度,对副词“还”进行语义焦点分析,进而探讨相关“还”字句式中语用和句法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8.
“语义指向分析法”考察副词的语义、语用功能时,除了副词自身成为语义焦点外,句中其他成分成为语义焦点时的情况,一般来说都会被分析到。可是副词自身负载焦点重音,成为语义焦点时的语义、语用功能状况,及其与句中其他成分负载焦点重音,成为语义焦点时的语义、语用功能差异,却被忽视了。该文运用焦点关联理论考察了副词“才”的语义、语用功能状况,发现某些副词,如“才”,在自身成为语义焦点时,与句中其他成分成为语义焦点时,其语义、语用功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方法论上的提示:焦点关联理论似乎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描写某些副词的语义、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9.
程度副词与比较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度副词是现代汉语中程度量的标记词。根据对“比”字句及特指问句的适应能力 ,程度副词可分为三类 :主要用于程度比较的“更”类、程度确认的“很”类以及兼具二者特点的“最”类。“很”类程度副词所依据的常识标准或心理标准在句法上无须出现 ,这是它们的无标记用法 ;此类程度副词也可以出现于某些有明确比较对象的比较结构中 ,这是它们的有标记用法。程度副词的历时发展表明 ,相对程度副词与绝对程度副词的区分并非历来如此 ,《红楼梦》中“最”与“极”功能的相通性 ,正反映了历史上这两个程度副词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通过考察“就是”开头句的语用意义、焦点类型、表达功能,我们发现:其语用意义表现为加强语气,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评价意义,以及标示复句间的关系;焦点分为自然焦点、对比焦点、话题焦点;这类句子具有丰富的语气表达功能、多样的情态传达功能。  相似文献   

11.
汉语词汇很早就出现实词和虚词的区分。虚词大都是通过实词转变而来,通常是由于某个实词或因句法位置或者组合功能的变化而造成词义演变,或因词义的变化而引起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改变,最终使之失去原来的意义。本文对"却"、"了"两个虚词的语法化作了一个较为详细的描写,并从历时的角度对其演变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2.
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是先有实词,再有虚词。许多虚词是由实词虚化而产生的。如古书中的常用虚词“以”,即从实词“以”的用法逐渐虚化,从而有了作为虚词的介词“以”和连词“以”等的使用。  相似文献   

13.
王丽 《东方论坛》2006,(5):68-71
中古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新义,特别是出现了大量的双音节词。这些双音节词有的是新词,有的是原来的词出现了新的意义。《洛阳伽蓝记》是中古时期的一本著作,它的语言特点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本文主要是采用数量统计和数据分析的方法,以《汉语大词典》及现有的研究成果为参照,对《洛阳伽蓝记》中出现的中古时期部分双音节虚词进行整理和归纳,这些双音节词以中古时期出现的新词、新义为主,从而探讨其从上古到中古的发展演变规律在《洛阳伽蓝记》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从作定语的成分,定语和中心语的语义关系以及定语和中心语形式上的联系三个方面对英语中的定语和汉语中的定语作了一个简要的比较,在英汉互译时,要特别注意英汉中句子成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诗歌的艺术,主要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的基本单位,乃是字词.因此可以说,诗歌的艺术,乃是字词的艺术.无论实字还是虚字,其美学功能均不可小觑.诗歌的魅力主要源自诗歌的语言,而语言的魅力则主要源于选词造句.汉诗如此,英诗亦然.  相似文献   

16.
动量短语的功能比较复杂,应该分成不同的类型加以分析,指示代词+动量词的量词短语 的语法功能接近表物量的量词短语,数词+动量词的量词短语的语法功能也有一些方面与表物量的量 词短语相通。  相似文献   

17.
准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种客观存在。语法方面准词句法功能不具有周遍性;色彩意义方面准词不具有多样性;语境方面准词对出现语境具有规约性和依附性。"准词说"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解决了该现象在语言中的定性问题,揭示了与标准词概念内涵的差异,拓展了词的范畴。  相似文献   

18.
《助字辨略》收集了中古时期口语词较多的作品中的有关材料 ,运用多种训释方法 ,第一次大规模地研究了中古汉语虚词并诠释了一批六朝特有或习见的虚词 ,结论大多精当可信 ,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但也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9.
阳玛诺神父于1636年完成了十四卷著作《圣经直解》,该书翻译了《新约·四福音书》26.5%内容,是现存最早、篇幅最大的汉语《圣经》,并对后世汉语《圣经》产生了非常大影响。对此书中虚词尤其是助词使用情况的统计、举例、分析,与“白徐”《圣经》和《古新圣经》对比,以及意义相同(近)书面语与口语使用情况比较,探究了《圣经直解》在翻译中选词、用语的重文言特色。  相似文献   

20.
古代中国,“诗”这一文学体裁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韵”作为诗的重要元素之一,千百年来备受诗人的关注。诗歌讲求 押韵,在上古歌谣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韵”作为诗词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对诗词的表现功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 “韵”中最重要的部分——韵腹,同样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之间有着潜在的配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