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纵观"楚汉之争",弱小的刘邦取得了胜利,而看似强大的项羽却最终失败.关于失败的原因,项羽总结为"时不利兮骓不逝"和"天要亡我",而刘邦说项羽输在人才的使用上:"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吾擒也."(《史记·高祖本纪》)当然,项羽的失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其历史的必然,但其中显示出项羽与刘邦领导能力上的差距,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也能带给我们更多启示.  相似文献   

2.
刘邦在一次大宴群臣时,要群臣分析“吾所以得天下,项氏所以失天下”的原因。高起、王陵说是赏罚分明,宽严得当。刘邦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输也。”在刘邦看来成大事者,不在于行仁标义,而在于善用人才。因为成大事者必能知人善任。这是历史上屡屡被证明的一条真理。用人的前提是知人。能鉴别人才,才能启用人…  相似文献   

3.
据《汉书·高帝纪第一下》记载,刘邦在讨论“吾所以有天下者何”的问题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吾擒也。”这段话,不仅道出了汉高祖刘邦得天下的全部要义所在,也蕴含着众多的领导学知识特别是用人之道,是可以为我们今天的领导者学习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4.
吾有三杰     
(汉)高祖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供应军需),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相似文献   

5.
从鸿门宴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在楚汉相争的初期,刘邦和项羽的实力差距太大了。可是为什么后来刘邦打败项羽而获得了天下呢?关键就在用人的差别上。这一点,刘邦在总结成功的经验时说得很好,要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不如张良;安邦定国,抚慰百姓,供应物资,保证粮饷,他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豪杰,刘邦能重用他们,所以能够取得天下。但是,项羽他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所以就会失去天下了。看看他们的用人,确实如此。项羽实力强大的时候,也并不是没有人才辅佐,相反,很多人才都来投…  相似文献   

6.
正《道德经》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深刻的哲理、博大精深的内容、对宇宙规律的把握,虽历经两千多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汉初三杰"的说法起源于刘邦著名的论断:"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  相似文献   

7.
<正>领导性格是领导意志的直接体现,它对下属的情绪、行为甚至命运走向都会产生较强的导向和影响作用。历史上领导者的性格对下属能力发展产生影响的不乏其人。韩信一生的大起大落,就与他的领导项羽和刘邦的性格息息相关。项羽和刘邦都有称霸天下的鸿鹄之志。楚汉相争之初,刘邦在各方面都不能与项羽相提并论。就个人能力而言,刘邦武不能上阵,而项羽勇冠三军,力能拔山;从双方兵力来讲,刘邦仅有十万人马,而项羽旗下有雄  相似文献   

8.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捷足者先得。”刘邦和项羽双雄并起,叱咤风云,合力灭秦,夺得天下,又一分为之二,豆萁相煎,势不两立,经过旷日持久的楚汉相争,最后以刘邦的胜利和项羽的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历来众说纷纭。范文澜先生说:“推究刘项胜败的原  相似文献   

9.
用师者王     
正在谈到用人之道时,曾子提出了"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的论断。意谓任用才能超过自己的人,就会成为业中的王者;任用志同道合的朋友,就会成为业中的霸主;任用平庸之辈就必定失败。足见用人是否得当事关事业成败,切莫等闲视之。"用师者王",此确为事业成功之要道。刘邦在谈到自己得天下的缘由时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相似文献   

10.
正《史记·项羽本纪》中关于鸿门宴的描述十分精彩,其描绘了刘邦、项羽在推翻秦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名为宴会,实则暗藏杀机,并由此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在文章中,司马迁运用高超的笔墨技巧对鸿门宴生动传神、极富戏剧性的描绘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司马迁通过对刘邦个性化语言的描写,使一个  相似文献   

11.
正秦朝末年,群雄并起,楚汉相争。骁勇善战的偶像型领袖项羽最后输给喜欢耍无赖的刘邦,被迫乌江自刎。他在地理学上的失误,注定他失败的命运。巨鹿之战中,项羽击败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坑杀20万秦卒,俨然成为各路反秦军的首领。他把天下划分成18个王国,想方设法铲除竞争者,培植忠于自己的力量。劲敌刘邦被排挤到偏僻的西南,分给巴、蜀和汉中三郡。项羽是这样想的:巴蜀为旧秦流放罪人之地,其开化程度应该低于关中及东部地区。而且,刘邦的部下都是江苏人,一定不  相似文献   

12.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留侯论》此何人哉?——留候张良也。秦汉风云的幕后总导演张良也。张良是刘邦的谋士,但我以为他只不过是躲在幕后,利用刘邦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推翻暴秦,为韩报  相似文献   

13.
西方历史似乎近是一种“英雄性”的。如讲政治,古代从亚历山大到罗马凯撒,到了近代法国的拿破仑,这不过是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讲。这是由一个领袖,领导一个集团,而成功了那时的一番事业。这都带有一种英雄性。而中国呢?“集团性”更重于英雄性,所以好像不见英雄性。 楚汉之际,项羽与刘邦两人争天下,显然项羽带有英雄性,而刘邦好像没有英雄性。两人相比的话,项羽是一个英雄,刘邦不是一个英雄。刘邦以平民为天子,出身卑微,而成为一个统一中国的大皇帝。这一事业的完成,主要靠的不是刘邦个人的英雄性,而是他善于领导,发挥集团的作用。 东汉光武帝刘秀,也以一平民为天子。我们如拿他个人的全部历史来看,只有昆阳一战,表达了他的英雄性。但他的全部事业的完成,也像汉高祖,重要的还在他的集团性。  相似文献   

14.
正公元前205年,刘邦统领汉军兵锋指向黄河西岸被项羽分封的魏国。陈平审时度势进行外交劝诱,成功地说服魏豹加入刘邦阵营反楚,刘邦顺利地突破了项羽设在黄河北岸的第一道防线。陈平到底用了什么方法说服魏王的呢?且看:魏王:"陈公今天到此,一定是项王有话要跟我说吧?"陈平:"你有所不知,陈平现在已经投在汉王的旗下。"  相似文献   

15.
刘邦和项羽是历史上知名的一对生死敌手。刘邦从平民起宾之时“将不过旧友,宾不过三千”,而项羽拥有四十万大军,力量对比悬殊。经过五年的楚汉战争,结果却是不可一世的霸王项羽所没有预料到的一沛公登上王位,霸王乌江自刎。再读历史,从领导艺术的角度而言。有以下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6.
弱者未必输     
长铗 《领导文萃》2007,(11):97-98
秦末,章邯命王离领军20万围巨鹿,自领20万兵屯于不远处的棘原,筑甬道直达巨鹿城外,供应王离军粮草。项羽、刘邦诸军集结于彭城,共议破秦大计。天下之势如风云变幻,胜负只在一念之间。  相似文献   

17.
善悟     
读史,知道有两个悟性极好 而又善悟的人,一个是汉高祖刘邦,人称“捷悟”。他在与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的时候,一次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情势危急。不料他手下的得力干将韩信  相似文献   

18.
<正>汉高祖刘邦,生当秦末乱世,以一介布衣提三尺剑而取天下,开汉朝基业400余年。刘邦的成功,由多种因素所致,而他本人卓越的领导才能则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蔡子强 《领导文萃》2013,(10):43-45
陆川导演新作《王的盛宴》,讲述的不单是楚汉相争中,刘邦、项羽、吕后以及韩信这几人之间的权力博弈,也借此隐喻两千年来反复上演的中国政治权力游戏。电影一开始,晚年的刘邦卧病在床,被噩梦所缠绕,命中宿敌项羽魅影迷离,令他草木皆兵,妄想周围的人都欲加害自己,遂放手让吕后斩草除根,一幕又一幕诛杀功臣的戏份,开始上演。接着故事倒叙到楚汉相争之初,项羽和刘邦强弱悬殊,刘邦擅于钻营,因缘际会,反而先入秦都咸阳,却  相似文献   

20.
<正>项羽,中国古代著名将领及政治人物,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之一,"霸王"一词,专指项羽。但可惜的是,在楚汉战争中,项羽为汉高祖刘邦所败,于乌江自刎而死。剖析项羽的失败,其性格上的缺陷是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