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图书分类法的发展历史图书是知识的载体,这是说图书的内容是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科学文化知识的载体,图书是一种次生文化。回溯图书分类的历史,我们便只能看到一部知识分类史或学术分类史。本文的重点是寻求图书分类的发展趋势,而不是研究发展史。刘国钓教授在谈到《杜威分类》的发展经过时说:“《杜威分类》在图书分类史第一次用号码代表类目,创造了相关排列法,统一了图书排架和目录组织的次序。”《杜威十进制分类法》的主要特点是等级列举式,具有表达性,它是对哈立斯顺序制的否定。《杜威法》之所以迅速地取代  相似文献   

2.
黄顺基等主编的《逻辑与知识创新》一书 ,于 2 0 0 2年 4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国内逻辑学界的一大盛事 ,值得热烈祝贺。1 998年北京逻辑学会特邀黄顺基老教授作题为“逻辑·知识创新·素质教育”学术报告 ,反映十分热烈 ,在逻辑界引起了共鸣。这个报告的主题关系到我国逻辑学教学与研究如何适应时代要求进行改革的大事及振兴的关键所在 ,所以黄顺基教授同意了苏越教授的建议 ,在报告提纲的基础上加以充实 ,撰写一部专著 ,定名为《逻辑与知识创新》。 (以下简称《创新》)该书的主题宗旨在其“绪论”中说得十分明白 :“在知识经…  相似文献   

3.
图书分类工作对馆藏文献的组织管理与利用是极其重要的,如何提高其工作质量是图书情报界不断探讨的课题。《中图法》的编制和推广使用,为提高图书分类工作质量打下了良好基础。然而《中图法》毕竟是本综合性的分类法,它是为全国务类型图书、情报单位设计的,而对具体的图书、情报单位来说,由于各自性质、任务、藏书情况和读者要求等不尽相同,以致对图书分类法的要求不完全一样。因此,许多图书情报部门都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对《中图法》的某些类目和规则作适当的调整、增删和必要的补充说明,即确定本部门的《中图法·使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二版)和《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都以春秋时代为中国奴隶社会的下限,以战国时代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上限。《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武汉大学图书分类法》,《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一版都没有明确的划定某时代为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界,但都以世界古代史为奴隶制度时期,中世纪史为封建制度时期。《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武汉大学图书分类法》以西周为中国中世纪史的开始,无异于说西周是封建社会。《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以  相似文献   

5.
说服的权力——美国领导权的二元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瑟夫·奈是美国国际关系学界著名学者 ,现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 ,政治学教授 ,曾任美国国防部助理国防部长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著有《权力与相互依赖》(1 977,1 989,2 0 0 1 ,合著 )、《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2 0 0 0 )、《美国霸权的悖论》(2 0 0 2 )等 ,他提出的“软权力”理论引起全球关注。本文载于美国哈佛国际评论杂志 2 0 0 3年冬季号 (HARVARDINTERNATIONALREVIEW·Winter 2 0 0 3 )“美国望”栏目 (PERSPECTIVESONTHEUNITEDSTATES) ,系该杂志资深编辑西恩·克瑞翰和塞比·拉尔曼对约瑟夫·奈的访谈 ,题为“说服的权力———美国领导权的二元构成”(ThePowerofPersuasion—DualComponentsofUSLeadership)。访谈中 ,奈联系近年来“软权力”和“硬权力”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角色定位 ,以及国际社会对美国举措的回应对美国对外政策所产生的影响等问题对其“软权力”理论再次作了精要论述。访谈主要内容如下。(以下▲代表编辑 ,●代表约瑟夫·奈 )  相似文献   

6.
赫伯特·A·西蒙(Herbert A·Simon司马贺)和查尔斯·E·林布隆(charles E·Lindblom)对决策理论的贡献在于:前者在《管理行为》中以“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和“令人满意”(satisficing)这两个基本命题建立了组织决策过程理论;后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从动态的政治互动过程入手,系统地阐述了著名的“渐进的”(incrementalism决策过程理论。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二版)和《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都以春秋时代为中国奴隶社会的下限,以战国时代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上限。《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武汉大学图书分类法》,《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一版都没有明确的划定某时代为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界,但都以世界古代史为奴隶制度时期,中世纪史为封建制度时期。  相似文献   

8.
阮冈纳赞(1892—1972)是印度享有盛名的学者,他以其数学家特有的思维和素养,孜孜不倦地探索了图书馆领域中的许多问题,所著的《冒号分类法》是他直接运用其数学才华研究图书分类中标引符号的容纳性问题的力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渐为英美的图书馆学家和文献工作者所重视。《冒号分类法》一书提出了分段标记法,只用冒号“:”作为分段符号。1939年出了第二版,采用“八分标记法”。1950年出了第三版,广泛使用了“焦点”、“面”、“相”这些概念。在这两版内,都仍沿用冒号作为号码分段符号。1952年出了第四版,提出了“五种基本范畴”,采用五种不同的分面符号,大大改变了冒号分类法的面貌。1957年出了第五版,这一版将分类表分为2卷。1960年,又将第五版中的第一卷修订出版,作为第六版。 《冒号分类法》的基本特征,是面的分析法和分面标记号。为了论证这个思想,阮冈纳赞发展了一整套新的分类理论,创造了许多新的术语。这一切都是由于他试图解决图书分类工作中最常见的问题,也就是图书分类法怎样才能随着知识《学术、图书》的发展而发展。用分类法的术语来说,就是无限扩充性,也就是对于任何新发生的主题要能随时在分类体系中给予恰当的位置和恰当的类号。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下半叶世界著名的丹麦语言学家O·叶斯柏森(Otto Jesperson 1860—1943)曾经建议:英语中比较等级的较为合乎逻辑的分类法应该以“相等(equality)”或“不相等(inequality)”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比较”常分为三个等级:  相似文献   

10.
18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政府组织全国知识界、文化界、学术界著名专家学者,编纂了一部包括当时中国的所有文化典籍,并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标准化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四库”者,经、史、子、集四部也;“全书”者,一切文化典籍统统收录齐全也。《四库全书》,顾名思义,就是把无所不包、无书不有、无本不全、百科具备的图书文献,按中国封建社会完美无缺的传统分类法——“四部分类法”组织起来,并构成一个具有完整体系的文化书库。这个“文化书库”代表了当时中国人的知识世界,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在世界各个领域中获得的认识所达到之深度和广度。然而,很可惜,《四库全书》编成以后一般人物不易看到,他们只知其名,难见其书。1983年至1986  相似文献   

11.
壹、“有”字无定代词用法的确认“有”字在上古汉语中有很多个意义,其中一个表示“有(个、些)人”、“有的”,即指代无定的人或事物。例如:(1)有自门间射阳越,杀之。《左传·定公八年》(2)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  相似文献   

12.
0.1 双宾语句指述语后带有两个宾语的句子。其靠近述语的为近宾语,远离述语的为远宾语。如果用V表示述语,O_1表示近宾语,O_2表示远宾语,其句式可归纳为“V+O_1+O_2”。如: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史·廉蔺传》) ②天生民而立之君。(《左·襄十四年》) ③晋侯饮赵盾酒。(《左·宣二年》)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科图法》)第二版(1979年第四季度出版)对第一版作了些修改、增删,如将00类的名称“马克思列宁主义”改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把“第一版规定,凡各国共产党卓越活动家著作全集及综合性论文集入07”,改为“将各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源远流长.有文字可考者,我国正式图书分类当以西汉刘歆所撰之《七略》为最早.刘歆《七略》是在他父亲刘向奉命大规模整理国家图书文献,并编写我国第一部提要书目《别录》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也是第一部图书分类法).《七略》比欧洲第一部图书分类——公元1545年瑞士人吉士纳所编《万象图书分类法》要早一千五百五十年.然而,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使用时间最早、应用最普遍的,却是以经史子集为纲的四部分类法.从晋代至清末,它在一千多年我国图书分类史上,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统摄着数以万计的文化典籍,很值得研究.本文仅就我国古代四部分类的形成发展过程、特点及其与我国传统学术文化关系等问题略作述论,以求  相似文献   

15.
在文献记载中,称某人将任令尹为“将知政”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既任令尹为“持国政”(《说苑·至公》)、“为政”(《左传·襄公三十年》),前令尹让贤为“传政”(《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这些表示权能职事的措辞,均突出一个“政”字,这说明掌治内政,乃是令尹的根本要务。 令尹所理之内政,包括哪些方面?综合各种史料,可知有如下数端:  相似文献   

16.
一 淮遇先生撰文于《西游记研究》(江苏淮安《西游记》研究会)第一辑,认为《西游记》第七十回孙悟空“杯酒化雨”的情节是从晋葛洪《神仙传·栾巴》移植而来,并转引《太平广记·卷十一·栾巴》为证。这个结论还值得商榷。因为这类故事在古代流传是颇为广泛的。就笔者所知,淮遇先生与其引用《太平广记》还不如引用唐李贤等注释的《后汉书·卷五十七·栾巴传》。据传载,栾巴字叔元,汉顺帝汉安元年(一四二年)与杜乔、周举等八人奉旨巡行天下,“班宣风化,举实臧否。”(《后汉书·顺帝纪》)是当时著名的“八俊”之一。唐李贤等注引葛洪《神仙传》说: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日益复杂,以及自动化技术在图书,情报部门文献检索上的应用,对图书(文献资料)的分类、检索也就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原有的图书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无论是在类目的设置、排列的次序上,还是在编制的方法上,都已经不能适应科学的发展,日益暴露出它的某些局限性。因此,如何对现行的图书(文献资料)分类法的编制理论和方法进行改革,就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皮高品说得对:“编制图书分类法不是一般性的业务工作,而是一种具有学术性的工作,……”。这就是说,编制分类法需要有比较广泛的知识,对各门科学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否则你编制图书分类法时,不可能按照科学分类的体系来按排类目,皮高品是分类法的“专家”,他在讲分类课时,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讲科学的体系,可惜他都没有讲清楚,有不少是讲错了,现就其中几个问题提出来谈谈:关于哲学,皮高品在“编制图书分类法的几个基本问题”(见“图书馆学通讯”1957年二月号)一文中说:“辩证唯物论同其他科学一样有它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条件的”。但接着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于1982年加入了国际ISBN(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系统,并成立了中国ISBN中心(设在国家新闻出版署),于1988年1月1日完全取代原用的全国统一书号。这是我国图书编号体系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化的重大进展。它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30余年之久的“全国统一书号”图书编号体系的结束,一个适应现代信息社会需要的与国际标准书号系统相统一的新的中国标准书号体系的诞生。从而“使在中国注册的每个出版社所出版的每一种图书的每一个版本都有一个世界性的唯一标识代码” 新的中国标准书号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ISBN,是主体部分;第二部分为《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基本大类类号和种次号。它由以ISBN为标志的10位数字分四段组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国法》)自1975年正式出版以来,在全国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室一直采用《中图法》类分文献资料,通过实践,认为《中图法》在体系结构、类目设置等方面,基本上能适应文献资料分类的需要,当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使《中图法》日臻完善,本文就有关“○1数学”类的有些类目的设置提点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