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繁盛的图像景观已经遮蔽掉了真实世界,顺从资本逻辑的景观大肆侵入日常生活领域,德波对此大加挞伐。景观社会理论继承了黑格尔、尼采、费尔巴哈、马克思、葛兰西等学者的思想,随着鲍德里亚、阿甘本、凯尔纳等人的发展,构成了一连串的理论光谱。在德波的笔下,景观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生成机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物质化显现,更是一种社会统治形式与运作模式。德波改变了马克思商品社会的批判逻辑,认为景观是一种本体论的存在,于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从马克思笔下的商品关系转变为德波笔下的表象关系。在信息技术革新的社会背景下,媒介赋权打破了德波所批判的景观背后的资本逻辑,景观理论必须进行当代转场,重视其中应有的社会认同维度,才能保持自身的解释张力。  相似文献   

2.
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宣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变成消费景观王国,资本所刻意建构的消费社会景观是在物质对人异化基础上的再度异化,整个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一种"景观拜物教"。"景观"窒息了人的创造性与革命性,使人屈从于这一异化的力量,主体从被殖民转向自我殖民。景观社会理论揭露了资本的意识形态控制,在更深层异化统治中寻找人类自我解放的可能性,对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尖锐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3.
德波的重要著作《景观社会》将景观视为对人类活动的逃避。本文则持不同观点,首先梳理了柏拉图以来的多重自然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从符号表意的角度提出了一个由"自在、承在、感觉、意义"构成的"四度自然"命题,并为"景观"作为四度自然(亦即"文化符号域")提供了合法性论辩,并提供了一种对批判理论家精英知识分子立场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法国“情境论者”德波对二战后出现的“景观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认为“景观社会”是继马克思所说的商品社会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控制形式,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创造施催眠术的幻象与使人昏乱的娱乐形式所组成的世界来麻木大众。面对消费的大众日益沦为景观社会的幻象囚徒的困境,德波提倡充满活力、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活动,从而消除由景观所诱发的冷漠、欺骗、被动与碎片化,恢复积极性的生存。  相似文献   

5.
德波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进入景观的社会,这种景观或景观社会有三种形式 :集中的景观、弥散的景观和综合的景观.德波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转型做出的这一基本判断深刻而独到,并被网络社会的崛起再度证实.  相似文献   

6.
德波的景观生产批判伦理是后现代符号消费的必然逻辑。他采用生动、形象的后现代叙述方法,将景观生产的异化现象和内在机制呈现出来。在描述景观生产的分离图景之时,也流露出他对真实生活的执着追求。他声称,景观生产是资本增殖的必然逻辑,也是科技理性的进一步强化。景观作为后现代工业社会生产主导模式,不仅生产了政治经济秩序,还生产了思想文化体系。面对景观生产,德波号召人们认清自己所处的异化情境,构建自己真正需要的日常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的加速运转不论是在体验层面还是理论研究层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确证.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本应使人们在现代生活中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以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但实际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却感到越来越忙碌,甚至时常会感到窒息和无所适从.德国著名理论家哈特穆特·罗萨将这一现象归因于"社会加速",将其视为现代社会中一种新的社会权力统治模式,并从功能批判、规范批判以及伦理批判等方面勾画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蓝图.但是罗萨对社会加速的理解仍不够彻底,没有看到社会加速运转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本逻辑,面对如此强劲的社会加速力量,"慢生活"成为现代人类社会中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合理形态"的辩证法是针对"神秘形式"的辩证法提出来的。"神秘形式"的辩证法指的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它以一种绝对真理的名义发挥着思想的规范和统治作用,从而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而"合理形态"的辩证法是"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这种思维方式彻底消解了人类社会具有终极完美形态的观点。在《资本论》中,辩证法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既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批判,即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合理形态"辩证法"批判的和革命的"理论本质至此得以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9.
从德波提出的“景观社会”出发,讨论“规划脱节”现象——现实的空间建设未达成规划的目标或不符合规划的内容。研究认为,规划并不是单一地指向空间的实施,它还能打造景观社会,即生产全社会对于未来发展与增长的共识;打造景观社会能够使城市开发顺利进行,但也容易造成空间开发与规划内容的相互分离。以B镇的个案为例,阐述政府、开发商等行动者利用规划的时空特性生产新城意象和制造景观社会。新城景观带来了村民对于增长的欲望、塑造了他们的城市化观念和区域意识,进而激发其对城市空间的投资和消费。对规划作为城市开发的技术工具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0.
劳伦斯看穿了资本主义"民主",因而批判资产阶级的惺惺作态;他认为无产阶级愚昧低级,因而亦不寄希望于无产阶级解决社会矛盾.他为病入膏肓的社会开出了"精神贵族"统治的药方,并希望在乌托邦"拉那尼姆"实现此理想.  相似文献   

11.
"媒体奇观"和"景观社会"在理论内涵上有关联也有区别。总统政治奇观作为众多媒体奇观中的一个类别,体现出媒体奇观诸多复杂的特征。面对媒体奇观中权力的压制、利益的争夺、话语的粉饰,凯尔纳倡导批判的媒体教育学,以期人们更清醒地面对媒体现象。媒体奇观是后现代语境下的一种媒体文化现象,凯尔纳凭借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以及"知识社会学"式的宏观方法论对媒体奇观进行了有效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从哲学层面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为本为“核心”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式,核心论是对中心论的发展和超越。中心论方式下的发展,是粗放式、外延式的发展,是见物不见人的发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天人关系及人我关系的日益紧张。核心论方式下的发展,是内涵式、集约化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其发展的结果是让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更加和谐的状态。因此,就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变而言,用核心论统领中心论,用人的全面发展统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已是摆在我们面前唯一正确的抉择。  相似文献   

13.
要贯彻落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而要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就必须洞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条件--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正是邓小平领导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实践和邓小平理论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进行了社会历史的、政治经济的、文化观念的、理论思想的等多方面的条件准备,江泽民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把握时代脉搏,根据形势需要,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4.
"社会"概念是把握和阐释马克思思想的窗口和入口,作为一个核心范畴,它的生成与嬗变就是马克思整个思想流变历程的浓缩及其内在逻辑进程的展开。学界的研究主要基于对马克思不同时期经典文本的深入解读,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敞开广阔的问题域,开掘出马克思"社会"概念的不同面相及其丰富内涵,而"社会"概念原初语境的再现给予我们新的方法论启示并开启了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新的思想地平,成为进一步阐释和理解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应当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系统、完整地准确把握它的精神实质.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重从社会生产力的现实发展出发来认识和解决中国的问题,集中地反映出江泽民的治党治国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他鲜明地提出中国共产党首先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的"忠实代表",这使其治党治国的着眼点和目标更加清晰现实,从而彻底廓清了长期笼罩在党的群众路线之上的思想迷雾和理论悖论.  相似文献   

16.
沈约是发明四声的重要奠基者,也是将"四声"引入诗歌理论的首创者。"用四声以制韵"是"永明体"诗歌的核心特征,其具体内容是指:一句之中,必须避免同声同韵的字重复使用,并以"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为标准达到字调的相间。"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不仅不是"病犯"而是"用四声以制韵"的"韵",它只有在并提时才具有意义。沈约没有提出过"八病"之说,"八病"是后人基于"八体"言论而产生的一种附会,而将"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归入"八病"则是附会之上的附会。沈约的《答陆厥书》等文章廓清了"四声"与"五音"的区别。他的"声律论"建立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过渡的桥梁,也导致了"拘声韵"的后果。  相似文献   

17.
许浑是晚唐诗坛上成就杰出之"铮铮者",也是山林隐逸诗人的突出代表,在他诗集中,充满了感伤世路的凄苦悲凉声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饱经坎坷、备受艰辛的人生体验使他不得不信解佛理禅意,尤其是对"四苦"之说深有体会;另一方面也因为其深契佛理,所以对世事人生有比一般人更深的感悟和更多的感叹.结合时代、社会及作者个人的生平经历,对其诗中的生、老、病、死"四苦"之叹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根据马克思·韦伯"理想类型"研究的理论,刑事政策可以划分为三种"理想类型"模式,即国家本位型、国家·社会双本位型、社会本位型。国家·社会双本位型刑事政策的思想基础来自于国家的理念,坚持保护社会和保障人权相统一,保障人权优先的原则。在"社会先于国家"的理念支配下,刑事政策构成的形式要素与实质要素在这种模式中呈现出不同的变项,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葛兰西和柯尔施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通过其关于哲学的“幻想”、意识形态“常识”以及政治“实践”等范畴和思想而得以体现的。在哲学“幻想”中,他们通过对哲学以及哲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等问题的探讨,对庸俗唯物主义哲学的各种思潮和表现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即实践哲学式的理解范式;在意识形态“常识”中,他们通过对“常识”等日常心理和思维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意识形态理论探索的新维度,即文化和具体层面的意识形态问题,这也是他们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一次西方马克思主义式的阐释;在政治“实践”中,他们通过对“市民社会”、霸权、政治与意识形态(主要是上层建筑与基础)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政党和知识分子等问题的探讨,从社会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他们的实践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分析孟子的“窃负而逃”的主张入手 ,阐述了儒家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和家庭人伦秩序之上的社会政治伦理秩序设计 ,指出儒家对这一秩序的维护是 ,对每一个具体的道德主体赋予判断“真礼”与“非礼之礼”、“真义”与“非义之义”的职责和权力 ,判断的依据是能否保证家国一体的伦理秩序设计的稳定。儒家的这一伦理秩序设计导致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不可能产生规则至上、规则统治的法治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