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梭罗的自然思想及其生态伦理意蕴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梭罗对于现代环境运动有着多方面的影响。首先,他是一位细心的自然观察者,发现并表述了自然界各个部分协调统一的生态学思想,因而被人称为“生态学之前的生态学家”。其次,梭罗有着深邃的自然思想,他从爱默生的超验主义立场出发,强调自然有不领带于人的独立价值,强调自然的审美和精神意义,析力反对把自然的价值约减为经济和实用的价值,不同时代盛行的商业主义和物质主义的社会流俗进行了深化的批判,表达了在文明和荒野之间应保持平衡的思想。梭罗这些生态中论的思想要素如今得到了当代环境运动,尤其是生态伦理学的响应。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扬弃既往文明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蕴含着尊重自然的伦理精神。尊重自然的伦理精神包括人类对自然的认可性尊重和评价性尊重,前者指人类要科学地承认自然的形而上地位;后者指人类要形成对自然的积极评价;此外,还包括人类在实践中要遵循、践履关爱自然的行为规范。生态文明时代的尊重自然的伦理精神将规约和引导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促成人与自然共荣共生。  相似文献   

3.
道家具有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至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和价值的莫过于物我为一体的整体观念 ,知常知和的平衡思想 ,知足知止的开发原则 ,热爱自然的伦理情趣等几个方面。弘扬道家的生态伦理 ,有助于建构当代新型的生态伦理学。  相似文献   

4.
由自然概念的词源学解释出发,主要从哲学和历史观视角审视了本体论自然观、认识论自然观、价值学自然观和实践论自然观。通过分析西方思想史上自然观的两次转向阐明生态伦理学视野中的自然观是自然观的第三次转向即价值观的转向, 并对其内容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先秦道家经典文本《老子》,理论上提出"道法自然"的本根论命题,实践上沿循"辅万物之自然"的方法论路径,蕴涵丰富而深邃的生态智慧,其具体运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归根"—"复命"—"知常"的生态伦理意识链,"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生态平衡观以及"知足不辱"与"知止不殆"的资源可持续利用观。在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当下,挖掘、梳理、诠释《老子》殊于儒释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为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理性社会的法律权威下,原始的自然伦理在沉沦,但并不是无法救济的.现代人类必须寻求一种新的伦理立场,必须树立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必须找到一种足以突破个人和人类自我中心的更为广博的开放的伦理思路,为了自己的利益追求一种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的法治态势.  相似文献   

7.
自然伦理不是把自然物作为“伦理主体”所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而是把自然物作为“伦理对象”而实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作为伦理时象的自然物,只有当它作为人的审美活动的对象,而不是功利的对象的时候,自然伦理才是可能的。自然伦理最终要落实在人对自然物的审美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耶拿时期的《伦理体系》手稿的发现,不仅驳斥了人们长期以来对他的思想缺乏道德的指责,而且为从这一古典实践哲学路径去解读他的哲学体系提供了可能。本文回应了西方学术主流从承认理论来解读这一著作的理解框架,指出从自然伦理解体到伦理共同体的重建才是《伦理体系》所要展开的根本问题。其中从自由伦理与犯罪关系揭示出伦理文明进程必然出现的野蛮化荒废,显示出黑格尔独特的思想冒险,而让政府担负起重建和守护民族伦理共同体免遭瓦解的伦理政治使命,更凸显出黑格尔实践哲学是非现代的,从而具有拯救现代危机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身心这四种关系的和谐共生的文明.它蕴含着人尊重自然、管理自然、保护环境等自然道德的根基;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与他人合作等人际伦理要求;社会尊重个人、个人认同接纳并融入社会等社会伦理精神;以及个体自尊、自律等自我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0.
当代生态危机的凸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敞开了一个新的视域。唐末无能子 关于万物同根、人类与动物平等、崇尚自然、恬淡寡欲的思想,蕴涵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对当代人 建立生态伦理,克服生态危机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源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儒、道"天人合一"观在生态伦理问题上态度之异同:基于天地生人、万物一体这一共同的根本观念,在人合自然的实践路径上,道家以自然为基点,讲求遵道而行、顺应自然;儒家则主张发挥人的作用力改造自然、人化自然。儒、道还从伦理规范层面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德要求,为当代社会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老子与史怀泽都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在自然观、认识论与实践观上,他们的生态伦理思想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特质:老子偏重于法自然之道与无为之行来保护自然生态资源,而史怀泽则较注重发挥人在敬畏与保存生命的完整性中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3.
论科学技术与科学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科学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科学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科学道德的基本规范 ,以及科学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定位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实现人与自然统一须采取综合手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缓解环境危机 ,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社会需要从科学技术、环境伦理和法律 (政治 )三个方面来进行综合性的努力。其中 ,科学技术是基础 ,环境伦理是杠杆 ,法律 (政治 )是保障。只有这三种基本手段相互结合 ,综合利用 ,才能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生态伦理学界有一个带有共识的观点:自然权利是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支点,这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对生态伦理学的这个中心观点进行质疑,不仅是生态伦理学理论争鸣的需要,而且对生态伦理学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生态人格作为生态文明时代公民应该呈现出的伦理主体形态和生存范式,是对工业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扭曲观念的反思,也是对生态危机下人类可持续生存发展困境以及传统人格精神危机的觉解与回应。当前公民生态人格缺失主要表现为:自然信仰的虚无、生命意义感迷失、受物欲的支配和生态利己主义倾向等方面。公民生态人格的建构需要从融合人与自然裂隙的角度实现价值观、伦理情感、生活方式和责任承担等方面的整体转向。  相似文献   

17.
儒家科技伦理思想深深植根于儒家思想的宏观系统之中,儒家科技伦理思想中经世致用的科技观念、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以德化知的知识理念以及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等对当代中国科技伦理体系构建、促进科技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由于科技伦理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给人类带来种种威胁。为了达到科技伦理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步或超前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其发挥应有的规范与指导功能 ,本文提出研究未来科技伦理 ,并对其必要性、内容及特征进行了分析与论证  相似文献   

19.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讲述美国内战前白人少年哈克与逃亡黑奴吉姆乘木筏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的故事,它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人间冷暖和世间百态。小说中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与岸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对哈克的性格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反映出作者对简单、自由生活的向往,对回归自然、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渴望以及对人的贪欲的批判等生态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20.
通过案例剖析说明破坏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行为,实现生态和谐,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市的重要因素应是提升公民公德素质,必须用人类的自律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