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美国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男女主人公狄姆斯迪尔和海斯特身上交织着自身的种种欲望与当时社会按照《圣经》所制定的法律道德规则之间的矛盾斗争。他们的本我欲望与超我意识之间的冲突造成了他们坎坷的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生。  相似文献   

2.
弗洛伊德主义自五四时期传入中国后,对我国文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用弗洛伊德主义从女性心理视角把握《莎菲女士的日记》,也许是一个有效的尝试.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重新整合丁玲小说人物莎菲女士的精神内核.剖析莎菲本我、自我与超我问激烈的较量与冲突,深入挖掘莎菲的精神世界以及其在性爱关系中处于拒绝与接受之间的复杂心态,力图探寻莎菲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挣扎.  相似文献   

3.
“垮掉一代”是指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对社会不满的青年,他们生活在当时社会感到压抑,以极端行为表达着对社会的批判和抗议,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可以解读他们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4.
弗洛伊德的"人格层次理论"与美国著名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各类人物所代表的性格不谋而合。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人格层次理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分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主人公艾米丽悲剧形成的原因,从而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5.
艾·辛格的<卢布林的魔术师>在描写主人公雅夏心理活动方面非常细致,因此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对雅夏的"本我"和"自我"矛盾及"超我"作用进行分析,从而论证雅夏最终皈依犹太传统的必然性.由此来反映辛格的从背弃到回归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来分析《麦克白》一剧中麦克白夫妇悲剧产生的根源。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麦克白夫妇正是因为他们的本我被激活后,自我在调节本我与超我以及外界环境的压力时失去平衡,引起压抑和焦虑,而他们排解这些情绪所用的自我防御机制则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黑天鹅》讲述了资深的芭蕾舞演员妮娜,为了塑造一个完美的"黑天鹅"形象,大胆改变自己性格的过程,现实中的妮娜是纯洁、乖巧的,但在排练过程中她逐渐发现自己被压抑的狂野、邪恶的一面。依据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与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纯洁乖巧,狂野邪恶分别是妮娜自我和本我的表现,在演绎黑天鹅的过程中,妮娜经过自我、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强烈对抗,最后完美的蜕变成一只真正的"黑天鹅"。本文试图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妮娜性格的蜕变做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在建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中,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无疑是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经典性"文本,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如今我们摆脱政治制导的羁绊再来回眸这部作品,可以看见一位女性作家具有的独特的温情、柔顺和细腻的情感流露,这种流露随着主人公林道静的个人价值与爱情观念的转变,向我们展示了特定时代的强烈的女性意识。本文通过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透析林道静情爱思想和生存价值,挖掘作品中折射出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9.
田纳西·威廉斯的《玻璃动物园》是一部充满了悲剧色彩的戏剧作品。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从自身的残缺、家庭的影响和残酷的现实三方面分析女性人物罗拉的悲剧命运,并得出结论罗拉正如她的玻璃动物一样不堪一击,在她的旅途上独自哼唱着一曲梦幻的挽歌。  相似文献   

10.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理论为基础,对辛克莱·刘易斯的《巴比特》作一全新解读,尤其对其男主角巴比特进行精神分析,挖掘其表层行为下的深层动机,展示巴比特心理发展的整个过程:压抑—意识—与社会融合,将会使我们深入了解这部典型的心理成长小说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小说《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因其过多的性爱描写成为一部有争议的小说,但却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性"的哲学性思考,同时寄托了作者希望通过回归和谐使性爱获得解放来拯救人类的愿望。本文将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来分析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以便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及思想。  相似文献   

12.
张贤亮的代表作《绿化树》,重在展示荒谬年代苦难知识分子的内心挣扎,但它并非肤浅地描写人物命运和社会现实的表面,而是严肃地借用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尖锐冲突。在作品中,作者不仅运用了人物与人格结构的对应手法,且采用象征物形象生动地展示蕴含深厚的人格美。由此,笔者试图发掘出解读《绿化树》及张贤亮其他类似作品的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3.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伦理意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弗洛伊德人格三结构理论的涵义、特点及表现形式的基础上 ,本文试图指出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论的积极伦理意义 ;破除传统对理性的过度崇拜 ;道德选择的先在性 ;在义利关系上张扬人的利益 ;儿童早期的道德教育等。  相似文献   

14.
按照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三结构",人格可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文试以"人格三结构"分析《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齐灵沃斯和海丝特。过分压制超我和过分放纵本我,都会导致自我的坍塌。只有三者达到平衡,相互合作才能使心理状态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15.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方著名作家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指出了他们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这一全新的角度阐释了主人公艾米丽与当时社会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及其成因,并深入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小说《长日留痕》的主人公史蒂文斯毕生追求成为一个杰出的男管家。他不苟言笑,对父亲的死无动于衷,对肯顿小姐的爱慕视若无睹,对前主人达林顿勋爵却是笃信无疑,克制、尊严、敬业是他所崇尚的职业精神。小说对史蒂文斯内心世界的精彩刻画极好地例证了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理论,史蒂文斯的本我和超我始终处于对峙的状态,以至于他...  相似文献   

17.
在人的一生中,人的精神生活始终都处于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冲突之中。本文欲运用这一理论阐释毛姆著名的长篇小说《面纱》中的女主人公凯蒂的心路历程,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冲突和作用,从而使得凯蒂由放纵的本我走向救赎的超我,最终从出轨走向救赎。  相似文献   

18.
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童话《渔夫和他的灵魂》,表面上讲述的是渔夫与美人鱼因"灵魂"阻碍,而生发的爱情悲剧;但深层上,这则童话所描述的三个主人公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对应了弗洛伊德关于人性描述中自我、本我和超我的三层结构关系;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为视角进行分析,可以更清晰地解析这三者之间盘根错节的关联,对童话人物内心矛盾和困境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入,对童话主题内涵的阐释更加深刻到位。  相似文献   

19.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阐释<色·戒>中女主人公王佳芝感情变化以及最终放走易先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从人格层面上来说,西莉由于长期遭受压迫,“自我”的保存本能意识过于强大,几乎湮灭了“本我”的反抗本能和“超我”的理想构建和实现,从而导致她的人格没有得到健康合理的发展。而索菲娅与莎格的出现对西莉起了积极的影响作用,使她觉醒并认同了本我与超我的不可或缺性,拒绝盲目服从“现实”和完全被“自我”控制,有意识地调节“本我、自我和超我”朝着平衡方向发展,达到完美和谐的状态。这便是西莉虽饱受苦难压迫,但却没有像其她大多数女性一样或疯癫或痛苦地活着甚至死亡,而是在众人爱与尊重的簇拥下,获得了平等和独立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