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古风一卷,凡五十九首。这一组诗是后人辑录的,李白原来可能有“古风”这个名目,后人把同类型的作品加了进去,成为现在看到的规模。其实这类作品不只五十九首,王琦本《李太白文集》卷二十四之《效古》二首,《拟古》十二首、《感兴》八首、《寓言》三首、《感遇》四首,都和古风同类。《感兴》八首其四、其六、其七,分别是古风五十九首中其四十七、其二十七、其三十六之别稿;而五十九首其九,《河岳英灵集》题作《詠怀》;五十九首其八与其十六,缪本《李太白集》均题作《感寓》。这些诗属于同一类型是明显的。这类诗现存实有八十多首。葛立方《韵语阳秋》称“李太白古风两卷近七十篇”,可见宋时有的李诗本子,古风也不只五十九首。  相似文献   

2.
李自古风,是一组别具一格的作品,与他其余的诗作相比,确实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最初受李白之托而为其编集的李阳冰,把这五十九首五言古诗合在一起,题为古风,是有见地的。就诗的内客说,多属感遇咏怀讽喻现实之作;就诗的风格而言,它古朴纯真,颇似古体。它之所以受到李白诗歌研究者的重视,是因为它比较集中地表达了李白的文学主张,其中大部分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而在艺术表现上,远绍阮籍《咏怀》,近承陈子昂《感遇》,成功地运用兴寄,把比兴手法的运用推到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3.
陈子昂有《感遇》诗38首,这是文学史常识,似毋庸置疑的。近读黄熙年等点校的《古唐诗合解》(岳麓书社1989年版),却有陈子昂《感遇》诗24首之说,令人感到意外。《古唐诗合解·感遇》评笺云:“《感遇》诗十有余篇,今从合选登其二,以见其寄托之远,洗华从璞,自具初唐之骨。”校点者在这条评笺后加编者按云:“陈子昂有《感遇诗》二十四首,此处所录系第二、六两首。”  相似文献   

4.
朝鲜诗人申钦所作《次陈子昂(感遇)三十六首》基本上继承了陈子昂《感遇》诗的主题思想,其主题集中鲜明,较之陈子昂,在主题范围上有所缩小,究之原因,根源于两人诗学主张的不同,两人诗学主张的不同也导致了两人诗歌风格的不同。另外,申钦次感遇诗继承了陈子昂感遇诗“兴寄”、“以虚字入诗”的表现手法及运用叠字、使用疑问句式的语言技巧,而且善于发现陈诗中的某些不足并加以完善,在陈予昂原诗基础上有所超越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文选》是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的一个重要艺术渊源。具体地说,《古风》组诗在主题、风格、创作技巧等多个方面受到《文选》《古诗十九首》、阮籍《咏怀十七首》、左思《咏史八首》及郭璞《游仙诗七首》等的影响。藉此不难发现,李白和杜甫一样“熟精《文选》理”。  相似文献   

6.
李白诗风,从总体上看,复古倾向较为明显。兼之他又有一些这方面的议论,故古今论言多以之为复古派或“以复古为革新”的诗人。《古风》其一即为常所征引的重要依据之一。 胡小石先生在《李杜诗之比较》一文中引孟綮《本事诗·高逸》载白:“(兴寄深徽)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之说而评之云:“这是他崇经的门面话,他所作以七言诗最好,五言次之,四言最坏。”实事求是,深中肯綮。继又引“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大我而谁(与)?”及《古风》其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数语,并联系李白现存的九百多首诗“古诗占十分之九以上,而内中且有一首只六句”的创作实况,说李白“是一位复古派的健将”,并以所引《古风》其一中语为李白“论诗的大主张”。  相似文献   

7.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表达的“登真度世之志”,恰为叔本华人生哲学之“自欺欺人式的希望”;前者描写的“慕功名”的自我等同后者所述之“急切地想攀摘彩虹”“总爱以一本趣味小说的形式去憧憬自己的人生历程”的青年人。  相似文献   

8.
我国自从屈原触类取象,以橘自况之后,不少深于比兴、善于取象的诗人也托物寓意,创造了许许多多“物”“我”同一的自我象征。例如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中“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的碧荷、“虽照春阳晖,复悲高秋月”的孤兰、“常恐碧草晚,坐泣秋风寒”和“皓齿终不发,劳心空自持”的美人等等,其实都是负才拓落的诗人自我象征。但最典型的,还是他长歌当哭的《临终歌》:  相似文献   

9.
南齐著名诗人谢眺(公元464—499年),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玄晖诗,名重天下,历代文艺评论家多所论及,今止就其中几点略加辨析,以呈管见并就教于方家。“一生低首谢萱城”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一:“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一:“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此自不可移易之论,然所须注意者,乃谢眺诗尚有别于其他齐梁诗作,故又深得李白、杜甫推重。杜甫有“诗接谢宣城”(《陪  相似文献   

10.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的主人公,有时像处在人生开始时,有时像处在人生结束时;有时怀恋过去,有时憧憬未来。分别如叔本华人生哲学阐述的那样:有时“眼前展现出一片宏伟的未来”,有时“看到的是一漫长的过去”,有时产生“一步步迈向断头台的死囚的感受”,有时“从存在或意志角度认知事物”,有时“认为自己身上一切都是过人之处”。  相似文献   

11.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伟大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是李白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唐人殷瑶说:“白……其为文章率皆纵逸。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河岳英灵集》)然而,自唐以来,对于此话的系年及主旨一直众说纷纭,本文拟就此提出管见,以就正于大方。 研究李白之《蜀道难》,首先必须弄清其创作年代。唐孟棨《本事诗》云:“李太白初自蜀入京师,舍于逆旅,贺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  相似文献   

12.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我国唐代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李白和杜甫,各以自己卓越的成就为唐诗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受到了同时代人和后代人的高度评价。李杜的伟大成就固然与他们本身的才华和创作实践有关,但也是和他们的前辈诗人,特别是陈子昂的开拓之功密不可分的,他们之间有着明显的承传关系。关于杜甫与陈子昂的这种关系,拙作《杜甫与陈子昂》已经论及(见《草堂》1983年1期),本文仅就李白与陈子昂的这种关系,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现行初中教材第四册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作品。这是一首写在特定的环境下送别友人的赠别诗。古人写赠别诗 ,或惜别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或勉励 ,如“勿使燕然上 ,惟留汉将功。” (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或伤感 ,如“寂寂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岑参在此诗中抒发了什么情怀呢 ?一般读者都认为是惜别情 ;教参认为是惆怅情。笔者觉得诗人既抒发了惜别情 ,惆怅情 ,更抒发了期盼之情。那么 ,岑参究竟要在诗中表达什么期盼呢 ?…  相似文献   

14.
陈子昂的《蓟丘览古赠卢藏用》(简称《蓟丘览古》)和《登幽州台歌》,与他的《感遇》三十八首一样,是他复古革新,掀起唐初诗界革命的代表作。这些诗篇,大多内容充实,刚健质朴,荡尽了梁、陈宫体余风,驱散了笼罩初唐诗坛的上官体阴霾,给辉煌灿烂的唐诗高潮的到来,负起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历史任务。所以,有的人称赞他:“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有的说:“唐诗自陈子  相似文献   

15.
陈子昂评价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初唐诗人陈子昂,在我国诗歌史上,一直被称为是唐代诗歌的革新者。他的朋友卢藏用就说他:“崛起江汉,虎视函夏。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陈子昂文集序》)其后,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也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荐士》《韩昌黎集·卷二》)到北宋欧阳修、宋祁等修《新唐书》又说:“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子昂始变雅正。”(《新唐书·陈子昂  相似文献   

16.
陈剑锋同志在《广西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四期发表了《陈子昂诗文编年考辨点滴》(以下简称《陈文》),提出了几点新见,读后获益良多,颇受启发。然而,似有一些可商榷之处。一、由于对原诗文理解的错误,造成了编年的不当《陈文》说,《感遇》第十八、二十两诗,“当作于刑狱既盛而酷吏又未除之际”。其主要根据是:此二诗的基本内容反映了奸党酷吏横行的世态。为此,陈同志作了这样的解释: 《感遇》十八曰:“逶迤势已久,骨鲠道斯穷。岂无感激者,时俗颓此风。”慨忠直之士寥寥无几,公正之道丧失殆尽;看透昏虐之道者大有人在,然而又慑于奸党酷吏之势只好缄口沉默。这种“道弊”之风,连绵已久。灌园何其鄙,皎皎于陵中。”表面  相似文献   

17.
陈子昂在我国文学史上、至少是在唐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有着为其他诗人所不能代替的重要地位,他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一向被公认为唐代诗歌革新理论的一面旗帜;《感遇》三十八首及《蓟丘览古》,上继阮籍《咏怀》、左思《咏史》,一扫齐梁、初唐绮艳柔靡之习,也为唐代诗歌革新提供了一些创作实绩。他的诗虽确如皎然所说,失于“复多而变少”(《诗式》卷五),甚至还不妨说有点泥古的迹象;但在当时具体历史条件下,也毕竟还是从一定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寓革新于复古的弯弯曲曲地前进的意义和趋向,  相似文献   

18.
李白的名篇《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历来脍炙人口,其中“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两句中的“小谢”,现今的注家几乎众口一词,皆以为是指谢脁。我以为这实在是误解,试述理由如下。首先,李白这首诗中的“小谢”应该是指南朝诗人谢惠连。早在钟嵘《诗品》中谢惠连即有“小谢”之称,如“小谢才思富捷”云云即是(《诗品》卷中)。而谢惠连素为李白钦慕,他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一文中曾说:“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  相似文献   

19.
王羲之的生卒年,历来众说纷纭,就我所见,至今已有五说。一说是公元321—379年。此说源出羊欣《笔阵图》:王右军年三十三书《兰亭序》。清学者钱大昕根据此说,在他的《疑年录》中载:“王逸少,五十九,生大兴四年辛巳,卒太元四年己卯。”大兴四年为公元321年,太元四年为公元379年。今人史学家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采用此说。新编《辞海》也用此说。二说是公元303—361年。此说源于唐张怀瓘《书断》。《书断》载:“王羲之……升平五年卒,年五十九。”升平五年为公元361年,逆推生于太安二年,即公元303年。宋代学者黄  相似文献   

20.
“意境”一词,源自佛经。佛家认为,心之所履攀缘者,谓之境,所观之理也谓之境,能达之心谓之智。这里所说的“智”与“境”被引为诗学的概念就是“意”与“境”。我国古代的学者和诗人对意境曾多有阐述:陆机称之为“情思”与“物境”相互交融;刘勰称之为“神与物游”;陈子昂和李白都称之为“兴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