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评] 看完此文,心情非常沉重,作者以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孩子的身份,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叙述了大地震给人家庭与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写出了政府、军队、医生等积极施救的过程,表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主题。文章主要采用了内心独自的描写手法,同时兼用多种表现手法,叙述生动细腻,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相似文献   

2.
早读课上,小老师领着大家读课文。 “小朋友,把书翻到第18页,一起读第一课《春笋》。” 学生按照指令,整齐地读起课文来。 “小红,你是怎么拿书的?”“小燕,你的手怎么不指着字,眼睛怎么不看好书呢?”小老师当得有模有样的,脸上满是一本正经、一丝不苟的神色。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自然;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各种写话机会,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写话素材,锻炼写话能力。在多年的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了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4.
生活原本是诗的。曾几何时,在我们这个诗歌的国度,读诗写诗蔚然成风。可惜,社会环境的现实化,教育教学的功利化,使我们的生活渐渐淡化了诗艺,使我们的孩子渐渐远离了诗坛。当前,绝大多数学生,屈从于应试作文的指挥棒,缺乏写作兴趣,自然更谈不上诗兴大发或灵感突现而去写诗了。  相似文献   

5.
一届“少男少女杯”广东中学生现场作文活动,10万篇参赛作文,竞让评委找不到一篇内容感人的文章;一场高考,全国几百万考生,竞少有描写生活、抒写真情的佳作,偶有一篇两篇,往往最后发现的不是抄袭就是套用!现实中。学生作文喜欢堆砌华丽的辞藻,一篇千把字的文章,却大量引用名人名言、古诗古词,满眼都是形容词、排比句,看上去很有文采。细读却空洞不真实。学生作文,已很少有生活的生动再现。  相似文献   

6.
今天是星期五。上午第一节是语文课。我领着孩子们学习《麦哨》一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意境也很美。课堂上,我把教学的重点锁定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上。  相似文献   

7.
“人物”是文章的灵魂,但在学生的习作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千人一面,既无个性。又不生动。整篇文章显得干瘪乏味,缺少感染力。仔细阅读这些作品,就会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的问题:往往只是一味地追求把某件事写完整,而忽略了进行生动具体、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  相似文献   

8.
在中年级的起步习作教学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学生要写好自己喜欢的一件小物品。如:储蓄罐、文具盒、小台灯等。描写小物品是写状物的一种。那怎么才能把自己喜欢的物品成功地介绍给大家呢?  相似文献   

9.
作文最忌随人后。机械模仿别人的作文就是生搬硬套,平铺直叙的作文,读了就好像是在喝白开水,没有味道。“文似看山不喜平”。毫无特色的文章就很难受到欢迎,学生的作文没有特色,在考试中难以得到高分,在参赛时更难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10.
家成 《新少年》2014,(1):10-11
有时候,特殊的经历可以使一个人彻底改变,大人如此,孩子也如此。营口市老边区虎庄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宫希哲,就是这样一个被他自己的一次“经历”改变了的孩子。  相似文献   

11.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第11期发表王永老师新作,《不要把孩子变成廉价的计算器》,文章明确指出“计算器能做的事应该让计算器去做,人要做计算器做不了的事情”。这一观点笔者颇为赞同。是的,那些繁杂的计算就要交给计算器来完成。  相似文献   

12.
一天,我教孩子们学《木兰从军》这一课。在课堂上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时,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明明站起来,一本正经地说:“老师,课文里多了一个字。”  相似文献   

13.
一、对现状的思考 目前学生高考作文出现的贫血现象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为词句越来越华丽,情感越来越淡薄。感情真挚的文章少,说假话空话的文章多;有创造力的文章少,模仿套用的文章多。问学生,学生则说见到作文题无话可说,只好搜罗脑子里积累的片断,按照老师教的框架生拉硬扯,东拼西凑,像填八股文一样填完。这种状态下,当然写不出情感真挚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最让人头痛的事,而批改习作又是痛中之痛。有什么方法可以做到费力不多却收效颇丰呢?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有效地进行作前指导学生怎样互评作文呢?我认为每次习作前应首先进行写作指导,这样学生知道文章如何写,然后知道如  相似文献   

15.
先来看一则案例: 我刚参加工作那年,教两个班的语文课兼一个班的班主任。看着那些半大不小的孩子,感觉还真的不错。  相似文献   

16.
顾晓鹏 《新天地》2011,(11):351-351
学习赏识教育已经有一段时期了,自己从初步认识再到初步理解和运用,一方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更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最为重要的是增加了我们师生、乃至学生和同事间的友谊和感情,理解赏识教育的人都知道,这就是赏识教育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7.
【引子】 步入高年级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面临当老师的一个最大尴尬:课堂上提问时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就连班上的好学生也不爱举手。课堂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教师成了一个孤独的表演者。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这时我们往往把一切的失败都归罪于班上所有的孩子。“这是一群笨孩子!”、“那么弱智的问题都没人回答,真的是无药可救了!”  相似文献   

18.
10年前,参加那次捐助活动时,她还不到20岁,是某大学一年级的学生。 是和同学在报纸上看到的消息,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村孩子患了绝症,拿不起手术费,父母苦苦寻求社会救助。孩子叫小宝,还不到6周岁。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兴趣是作文的关键,评价是学生作文的助推器,可能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地关注作文指导的“外作用”;而忽略了作文的另一个核心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和家长都忽略了对孩子的“心智”开发,忽视了他们诗性心灵的培植。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说,“人生充满了劳绩,但仍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由此可见,诗性心灵的培植,也是一个关系生命质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教了十几年的语文,发现学生学了这么多的课文,可是写起作文来,却总是害怕。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现状,关键的原因是由于课文中的“范文”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往往是为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学生在学完范文后所进行的的练笔太少了的缘故。正好,我有幸参与南平市教研室开展“凭借课文的例子,选找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用语文”的课题研究,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努力实现“一课一得”甚至“一课几得”,尽量使教材能被较大程度地利用起来。下面,我就结合《威尼斯的小艇》这一篇课文,具体谈谈我是如何“用好教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