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时下最流行的社交沟通软件,微信以其独特的魅力备受大学生的青睐。文章旨在从实证调查角度研究该群体对微信社交的态度。基于对构成“态度”要素的解构,从对微信社交的总体认知、情感偏好、行为意向三个方面,了解大学生对微信社交所持态度的总体现状。从微信如何满足大学生社交需求、大学生个性化特征、新媒体文化熏陶三个层面,思考影响大学生上述态度形成的因素。从霍夫兰德观点的说服模型出发,针对大学生对微信社交所持有的非理性的态度,探索性地提出引导对策。  相似文献   

2.
微信购物已经突破其社交工具的初始功能,演变成为一种流行的购物模式.由于微信购物区别于传统的网络购物,具有其自身的一些特殊性,也使得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呈现出自身的特殊性.在分析微信购物与传统网络购物区别的基础上,针对微信购物中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的原因,对如何完善微信购物模式下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提出了一些可供借鉴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熟人关系的微信社交是网络化条件下新兴的社交模式。微信圈子来源于现实社会圈子,呈现差序格局空间结构。借助微信朋友圈分享行为,大学生实现了熟人网络社交空间中的“自我呈现”。对某高校大学生微信朋友圈分享行为的动因分析发现,以“已”为中心的“自我主义”是分享行为的思维特征,修饰、共情、陶醉、利他等四个维度的内因与外因共同影响着分享行为的行动逻辑。“克己复礼”是大学生微信朋友圈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慎省、慎辨、慎言是规范分享行为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逐步演变成新的网络社交工具。在此背景下,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深刻,也必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带来一系列挑战和机遇。高校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树立微信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理念,建立微信集群,利用微信构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手机社交平台迅速普及,老师和家长的沟通渠道已经从短信时代、飞信时代进入微信时代。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几乎每个班级都建立了用于家校沟通的微信群,老师发通知、留作业等变得方便快捷了,家长也可以第一时间得知孩子的在校情况。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微信群也一样。群里家长、老师的个人利益、群体利益交织在一起,于  相似文献   

6.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交网络服务(SNS)纷纷推出了智能移动设备的客户端,国内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腾讯微信和新浪微博。二者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同时也为用户提供差异化的价值,因此不同的用户对二者有着特定的偏好。以移动社交网络顾客价值作为分类变量,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构建用户偏好分类模型,研究用户对新浪微博和腾讯微信的偏好与其感知的顾客价值之间的关系,有九大规则可循。  相似文献   

7.
知识型微信社群是移动社交时代用户进行交互式学习的新型虚拟社群.文章依托社会心理学经典的动机过程理论“自我决定理论”,从自主需求、关系需求和胜任需求三个维度,构建了参与动机对参与行为影响的理论模型.通过网络问卷测量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得出结论:学习动机、社交动机、成就动机对用户参与行为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兴趣动机和互惠动机并不直接影响用户的参与行为,其中兴趣动机通过学习动机的中介作用、互惠动机通过社交动机和成就动机的中介作用间接地影响社群用户的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8.
阳仕 《家庭科技》2016,(8):48-49
正随着微信等手机社交软件的广泛应用,很多人通过搜索"附近的人"进行交友。一些不法分子看到了机会,以交友为名实施诈骗。前不久,甘肃省兰州市警方破了一个通过社交软件以交友为名实施诈骗的案件。约会"附近的人"遭遇高价消费王某在兰州市务工,不久前他发现微信上有人请求加他为好友,对方照片看起来年轻靓丽,王某便通过了她的请求。后来,这位微信好友主动邀约他。双方见面后,自称微信好友的年轻女子将王某就近带入一家酒馆内。  相似文献   

9.
以微信、微博、B站、抖音、豆瓣、百度百科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推动了当代文艺的生产和消费,也促成了当代文艺评论的转型。文艺评论体系中出现了新的标准即网民权威,社交媒体催生了新的评论方式和语体风格,拓展了文艺评论的公共空间。社交媒体带给文艺评论的不仅有赋权,也有剥夺或阻碍。当社交媒体出现反连接的情形时,旨在获得注意力、流量或商业利益的“锁定”,不再具有互联网开放精神的“隔离”和无法选择的“退出”,使得文艺评论出现了景观化和圈层化的趋势,文艺评论被流量和算法劫持,表达方式日益表演化、浮夸化,难以完成有效的对话;圈层中的舒适区、同温层和过度连接使评论者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和排他性,加速了审美固化的形成,导致文艺评论丧失生命力、创造力和行动力。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新信息传播媒介和新网络存在空间,微信在促进信息生产、传递与分享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版权问题。由于微信自有的社交性、分享性、复制性等特点,微信中的侵权问题与版权保护所面临的难题,超出了通常版权问题的范畴,使得版权保护的法律维权和信息自由间的矛盾前所未有的激烈,解决微信版权问题的实质即是在若干对结构性矛盾中寻求平衡点。对此,必须在顺应新信息生产逻辑的前提下,对不同传播机制、不同用户主体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分类探讨,找出现有法律法规中的不适之处,配合版权意识、版权管理方式和运营机制以及维权举证等方面的措施,以达到既尊重、保障原创作者合法权利,又避免微信版权保护过度限制新型媒体信息自由与共享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