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继续降低死亡率,延长人们的寿命是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中,应努力争取的一个目标。随着生育率的降低,我国人口老化日趋明显,因此,对死亡现象的研究在人口老化对策中就会显得日益重要。本文就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结合现行的人口政策,预测未来我国人口发展,特别是人口死亡状况的趋势,为进一步分析人口老化进程,完善人口政策提供依据。本文在研究中曾得到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系林富德教授、北京经济学院人口经济研究所所长冯立天教授的热情指导与帮助,在此一并深表感谢。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六普人口资料,分析各地死亡人口年龄综合指标,探索我国31个省区出生时预期寿命及经济人口社会变量,与2010年人口死亡率的关系.方法: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技术和相关回归分析拟合技术.结果:我国普查调查人口死亡率低于当年登记的人口死亡率,各地区人口死亡率全面低于全国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登记误差主要发生在我国农村,及西南和部分西北地区.结论:2010年我国人口普查中,死亡人口、死亡率漏报率为18%左右,死亡人口漏报数量可能与外出人口数量,农村基层管理等有关.而出生时预期寿命,65岁以上老人比例等指标对于该地区人口粗死亡率有着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 人们往往利用死亡人口登记、人口普查数据直接计算死亡人口及死亡率。但是,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由于政策法令不健全,以及统计口径不一致,常常发生死亡人口漏报、死亡人口年龄错报以及人口死亡时间误报。因此,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死亡率的报告经常是不准确的。为了能科学地、准确地评估人口死亡率,近十余年来人口  相似文献   

4.
中国婴儿死亡率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儿死亡率是综合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死亡水平、卫生保健状况及生命素质高低的重要人口学指标。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婴儿死亡率水平迅速下降,对我国人口总死亡水平的降低和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因此,要全面、客观地了解我国人口发展的过程与规律,科学地认识我国人口的现状与特点,对在死亡率变化中占有突出重要地位的婴儿  相似文献   

5.
从人口统计角度对人口老化的研究很多,一般认为:人口转变是出生率与死亡率的转变,即出生率、死亡率的下降过程,出生率下降决定了人口老化现象的出现,它对老化起着主要作用。死亡率下降对人口老化是否有影响,似乎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有人说死亡率下降导致人口年轻化,也有人说死亡率下降导致人口老化。除了出生、死亡以外是否还有其它一些因素影响人口老化呢?这些问题在我们的认识中都很模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一些  相似文献   

6.
非洲的人口动态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仲生 《西北人口》2009,30(5):23-26
非洲的人口动态长期以来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后,非洲的人口动态由高出生高死亡模式向高出生中死亡模式转变.死亡率的持续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数种过去危害最严重的急性传染病基本上得到有效控制的结果。正是死亡率的下降和持续的高出生率导致非洲人口迅速增长。在非洲人口增长的过程中.人口分布是极不平衡的。非洲人口分布的变化与经济因素的人口定期迁移是密切相关的,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这种独特的迁移模式均与经济活动和生产方式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线上逝者纪念数据为基础,并根据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死亡人口数据对其进行加权调整,得到了近现代中国百年来的死亡人口历史分布形态,其具有较长的历史跨度,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又能突破局部性数据的限制,具有全国的代表性。本研究得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张完整的、连续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死亡人口历史分布形态图,并基于此得到了详细的死亡人口的性别分布形态和寿命分布形态。中国近现代的死亡人口分布形态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大致呈现了解放前的高死亡率阶段、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死亡模式调整动荡阶段、改革开放后至2005年间的转型阶段和2005年后的稳定阶段的“四阶段”的死亡人口变迁模式。从方法论上来看,本研究采用的依据海量大数据校准加权方法在历史人口学的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可以为其他研究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口,特别是高龄人口的死亡研究,是目前我国人口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大家知道,在死亡研究中,年龄别死亡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但在一般的死亡研究中,很少有这方面详细、确切的资料,有的往往只是“70岁以上的死亡率”,“85岁以上的死亡率”等类似粗死亡率指标;而这些指标,由于受年龄结构的影响,可以说是很粗略的。在制作生命表时,高龄人口的死亡率,常常是根据数学公式推算出来的,或者仅仅是根据一些较年轻的死亡人口的死亡率曲线的延伸,这样做,应该说并无可靠的根据,因为这些数值并不真正提供了该同期群在生命后期的真实情况,它充其量不过是用来最后完成生命表罢了。  相似文献   

9.
婚姻状况对死亡率的影响,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就已引起一些学者注意,但在该领域的研究还远远不及其它人口学研究领域深广。就我国而言,由于缺乏必要的统计数据,从量上还未见有任何研究报告。笔者曾间接地就我国人口婚姻状况与死亡率的关系作了粗略的分析,但缺乏直接的数据基础。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包括了按婚姻状况分类的死亡统计资料,这就为我们直接定量地研究婚姻别死亡率差异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珠海市常住居民死亡水平、分布和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对2000-2005年珠海市常住居民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常住居民死亡率为3.05‰,男性死亡率为3.40‰,女性死亡率2.67‰;2000-2005年男性、女性死亡率基本呈现下降趋势;珠海市各区之间人口死亡率差异逐渐缩小;城市死亡率低于农村死亡率和城乡结合部死亡率;死亡人口成年组中所占比例男性远远高于女性;疾病和意外死亡是珠海市常住居民主要死因,应加强综合干预措施,积极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政策及其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变化,是与党和政府推行的民族政策,以及民族人口政策息息相关的。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政策的推行,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积极推行“人口兴旺”政策阶段(50年代至70年代初),主要内容为鼓励和提高生育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人口数量(包括劳动力)。人口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体,也是其它社会生活,如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的主体。从当时少数民族人口再生产的实际出发,从当时民族地区广泛盛行的传统农牧业需要增加劳动力的实际出发,积极推行“人口兴旺”政策,是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需要。因此,在这个期间,不论是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或者有关文件中都有这方  相似文献   

12.
通过人口普查、人口经常登记或专门调查,可以得到某一日期或某一段时期的各种人口数字。如,1982年7日1日全国人口为103,188万人,其中,大陆共有10.08亿人;29个省、市、自治区1981年出生2069万人,出生率为20.91‰;死亡629万人,死亡率为6.36‰等等。这些数字或者反映某一日期(1982年7月1日)的人口状况,或者反映某一时期(1981年)内发生的人口事件的规模(出生和死亡人数)及其水平(出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对婴、幼儿死亡率的研究,人口学家们已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如美国著名的人口学家Coale(寇尔)和Demeny(德蒙尼)所作的模式生命表。在这模式生命表中把死亡分成四种类型,每种类型的模式生命表有不同的婴、幼儿死亡率;其它有Gopertz(贡贝尔兹)曾设想过死亡规律;还有如北欧的非对称学派Thiele(西尔)也曾经提出过在年少期的人口生存率模型。这些研究,从人口研究的历史来看,都是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但我们也可发觉在这些研究中还存在着不够令人满意的地方。例如在寇尔等作的模型生命表中,看不到生命过程的内部联系,即各年龄死亡率的联系,并且四种模式也不能概括各种各样的人口现象。而在其它的模型中精确度还嫌不够。1981年,南朝鲜的人口学者金敏子曾提出用韦伯(Weibull)  相似文献   

14.
人口增长的四种因素——死亡、生育、迁入、迁出的变动都受政府的法令和立法的影响。影响人口规模的立法,有些是有意制定以施加影响的。然而,也有许多则以其它的目标为其主旨。因此,只有前者才能称为人口政策;但是也不能忽略后者,因为它们对人口规模的总的效果比之有意制定的立法可能更大。公平地说,苏维埃政权早年的人口政策不受特别重视。另一方面,旨在达到其它目标的很多法令却对人口增长有较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解放后,从1954年开始我国历年都对死亡人数做过统计,基本反映了我国人口死亡率一般变化情况。但对死亡率的深入研究还是很不够的。一是对死亡人口年龄调查的次数太少,二是调查的范围只包括部分地区,不够普遍。1982年普查时,对1981年全国分年龄死亡人口数字进行了全面调查,这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普查结果表明,普查统计的1981年死亡  相似文献   

16.
各地区老年人口死亡率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我国第三、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 ,首先对全国老年人口年龄别死亡率进行了数学模拟 ,其次对我国 30个地区老年人口年龄别死亡率与模型 (全国老年人口 )值进行了数学分析与模拟。研究表明 ,全国及各地区老年人口死亡率均可表达为年龄X的简单数学函数。本文还研究了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老年死亡人口登记的相性误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婴幼儿死亡率的性别差异、水平、趋势与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对中国婴幼儿死亡率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描述了婴幼儿死亡率性别差异的历史、区域和民族间的变化,以及婴幼儿死亡率性别差异与一些社会、经济、人口和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本文还讨论了中国偏高的女性婴幼儿死亡水平可能导致的人口及社会经济后果,以及它们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8.
从“五普”数据看吉林省人口死亡水平和死亡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 2 0 0 0年人口普查有关吉林省人口死亡状况的数据计算得到的用于衡量人口死亡水平的几个指标显示 ,吉林省总人口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自建国以来持续降低 ,预期寿命不断增长 ,居民健康水平呈良性发展。但是 ,总人口死亡水平持续降低的同时 ,死亡模式还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 ,吉林省农村地区的妇幼保健水平以及养老保障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中国不同职业人口的死亡率差异。分析表明,干部、办事人员和科技人员最低,商业、服务人员和生产工人依次上升,农林牧副渔劳动者最高。分析还表明,第四次人口普查中有相当一部分退休的死亡人口的职业填了生前“通常的职业”而非“不在业”,从而使不在业人口死亡率偏低。这与其它国家死亡人口登记中出现的问题类似,也是我们在下一次普查时应该引起注意的。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1953—1964年,1964—1982年生命表指标的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表在人口数量关系的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生命表上的各指标不仅综合地反映了一个人口的死亡水平和模式,它还是进行人口动态模拟与预测的基本数据之一。因此,估算和编制人口在各个时期的生命表,始终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但是,由于我国的死亡登记制度在广大农村地区还很不完善,人们一直无法得到50—70年代的较准确的分年龄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