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薛德震先生近作《征途——薛德震哲学书信集》(以下简称《哲学书信集》)于2010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参加关于异化与人道主义问题探讨、争论有关史实的如实记载,也是他近三十年的漫长岁月中精神苦旅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2.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期推出的林焕平编《作家学者书信集》,是一本具有较高社会价值的好书,它向我们洞开了文坛论坛的一面窗户,让我们有机会聆听到作家学者们的心声,窥视到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某一侧面。林焕平先生是广西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作家。这本书信集收录了全国一百五十四位著名作家、学者与他来往的书信五百一十多封,大都是文革后的产物,因为文革前的书信都作为“封资修”文艺黑线”的“黑材料”被查抄后遗失殆尽。书信集的社会价值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3.
立马图     
封二封三的三幅国画,原件现保存在我省保山赵国亚先生处,均系画家徐悲鸿生前赠与。详情见本期赵献云同志文。黧鬻 ' ’’髦 少 每。。 缝* ‘.二l i 矗’ l\Q。麟黼㈣ ‘麟 奄糕 麟 芯@善 滋纛鬻鬻委蒸溪 封二封三的三幅国画,原件现保存在我省保山赵国亚先生处,均系画家徐悲鸿生前赠与。详情见本期赵献云同志文。立马图@徐悲鸿  相似文献   

4.
《社会科学战线》一九八○年第二期有谢景福同志的一则补白《丹顶鹤的尾巴》,读来饶有趣味,令人长见识。谢文记叙一九六一年画家吴作人先生到吉林左家特产研究  相似文献   

5.
张大千先生一生才华横溢,被徐悲鸿先生称为“中国画坛五百年来第一人”。大千先生得享高寿,与其独创的养生“三健”有很大的关系,今人读来亦可借鉴。 健吃 大千先生儿时由于家庭经济十分拮据,身体一度羸弱。他深知适当的饮食调养会补益精气,  相似文献   

6.
《鲁迅书信集》附录收有鲁迅一九三三年八月一日致“编辑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记录了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迫害进步作家的罪行,谈到关于茅盾被捕,丁玲被害等问题,是一封内容十分重要的信件。但信中提到的这位“编辑先生”是谁?是哪个刊物的编辑?信中所说的《科学新闻》是一个什么样的刊物?关于《科学新闻》所载茅盾被捕、丁玲被害的消息是怎么回事?由于一直未能找到这位“编辑先生”,《科学新闻》这种杂志也一直未能发现,所以对此信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更是茫无所知。在一次访问端木蕻良时,端木蕻良偶然谈到,这封致“编辑先生”的信是鲁迅写给  相似文献   

7.
徐悲鸿先生是中国现代杰出的绘画艺术大师和卓越的美术教育家,他毕生为.中国美术事业的振兴和发展而奋斗,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美术创作方面,他高超的艺术成就赢得了世界声誉,使祖国文化艺术在世界艺坛扩大了影响,也开创了中西绘画艺术直接交流的先河。在美术教育方面,他呕心沥血,奖掖后进,为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徐悲鸿先生领导了我国现代美术发展的新潮流,堪称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一面光辉的旗帜。  相似文献   

8.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对我国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哲学思想、风俗习惯、科学技术、医药卫生乃至政治经济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鲁迅先生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鲁迅书信集》上卷,第18页),其言甚为精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对道教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就不可能全面地了解我国的历  相似文献   

9.
灯前摊着600多页的校样,这是陶芸师母于2003年编成的程千帆先生的书信集,题作《闲堂书简》。我一边读,一边校,为了尽量不漏过错字,便时时提醒自己只注意文字而不要遐想,可是仍然控制不住思绪的飞扬。2000年12月,由我负责编纂的15卷本《程千帆全集》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此时上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美术史册上,张大干(1899—1983年)是继徐悲鸿、齐白石之后的又一位著名的中国画大师。在其风云叱咤、色彩传奇的85载艺坛生涯中,这位来自巴山蜀水的川之奇才。却鬼使神差地独与徽之黄山结下生死情缘,实在耐人寻味。近晤大风堂再传弟子、台湾著名书画家游三辉先生之后.更觉这是一篇十分动人的大文章。  相似文献   

11.
徐悲鸿是现实主义美术的极力倡导者,致力于将科学、理性的西方艺术理念作为改良中国美术的良方。他对民间美术的高度评价,说明了他的现实主义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遗憾的是,徐悲鸿对民间美术独具慧眼的发现,并没有扩大到更为广泛的领域,他的艺术实践太过注重写实的技巧。正是由于个体在时代中的局限性,导致徐悲鸿的艺术理想并未付诸于实践。但是,他的艺术主张在历史中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Cola 《优雅》2009,(3)
天平的一端是艺术史上的瑰宝,另一端却是白花花的银子.来看一段传说:80年代初,某欧洲人在北京请了几位包括李可染、李苦禅、吴作人等在内的著名画家吃了一顿饭.宾主言谈尽欢之余,他求得每人一幅画.十多年后,他把这批画在香港悉数拍卖,收获之巨,令他大吃一惊.那一顿饭不过花费五十美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文献整理的视角出发,主要对《利玛窦中国札记》、《利玛窦书信集》等文献中有关利玛窦在南昌生活期间(1595—1598)与以章潢为首的白鹿洞书院师生交往的记载加以整理,兼而考察中外学者就此课题所开展的先期研究及其成果,在此基础上力求对课题研究的现状及有关问题作一初步的梳理,以期推动学界对明末清初中西文化教育交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徽州社会科学》2007,(8):65-65
戴泽,1922年生于日本京都,祖籍四川云阳,1942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师承于徐悲鸿,吕斯百。现为跟着美术学院资深教授;中国民主同盟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老教授协会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院徐悲鸿画室导师;北京101美术职业高中名誉校长;中国国际艺术家学会顾问。  相似文献   

15.
《文学杂志》是1933年4月在北京创刊的北平“左联”的机关刊物。它的编辑和出版,自始至终得到鲁迅的热情关怀、支持和帮助。现收入《鲁迅书信集》下卷“附录”中的鲁迅致王志之的一封残简(以下简称残简),就是鲁迅指导《文学杂志》编辑工作的一个生动例证。包子衍同志在《关于〈鲁迅书信集〉中几封书信写怍时间的考订》(载《破与立》1977年第6期)一文中对残简内容作了不少考证,但他没有注意到残简其实是为《文学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而写的,以至误认为残简写于1934年5月22日。王志之,曾用名王思远,当时是北平“左联”成员,《文学杂志》编者之一。残简最初  相似文献   

16.
一世夫妻三年半——解读《胡适书信集》若干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小琴 《社会科学家》2006,29(Z1):204-205
关于胡适婚姻幸福与否今人有很多猜测,其中持否定的观点大都只是按照世俗的眼光来评判界定的.笔者通过分析《胡适书信集》中胡适给江冬秀的若干家书来解读胡适婚姻,再现胡适婚姻几近完美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介绍英国人倭纳的《中国神话学辞典》的文章,据我所知,此篇大约还是首见。作者将它寄给我,以其论述简明扼要,特推荐给《社会科学研究》发表。倭纳的《中国神话与传说》,1924年茅盾先生在《中国神话研究》中曾论及,以为“材料太芜杂,议论太隔膜”,“实在不能叫我们满意”。1925年鲁迅先生在给梁绳纬、傅筑夫信(见《鲁迅书信集》上卷)中说:“沈君评一外人之作,谓不当杂入现今杂说,而仆则以为此实一个问题,不能遽加论定,中国人至今未脱原始思想,的确尚有新神话发生,……故自唐以讫现在之神话恐亦尚可结集,……”信中“沈君”即茅盾先生,“外人之作”即倭纳的《中国神话与传说》;看得出来,两位先生对中国神话的见解,早年曾有过些分歧,鲁迅先生看得似乎更开阔些。倭纳的《中国神话学辞典》是在《中国神话与传说》的基础上,以神仙人物为纲,又加入了好些印度神话人物编写起来的。作者取材虽难免有后起、庞杂之弊,只看见中国神话的“流”而没有看见中国神话的“源”,因而对《山海经》等书,竟视若无睹,未曾道及;然而他的视野开阔,毕竟看见了中国神话有如此浩瀚汪洋的“流”,广采博搜,发为著述,介绍给外国的读者,使彼西方人士,也略知中国神话的丰美,他对中国神话研究作出的贡献,是不可埋没、值得称道的。现在我国有些学者,却只看见中国神话的“源”,只去研究《山海经》等几部书,而没有看见中国神话的“流”,不承认后世的许多书籍中也有中国神话,又是一偏。要知须得“源”、“流”兼顾,才能认识中国神话之全。  相似文献   

18.
沈娟 《重庆社会科学》2013,(10):107-113
抗战全面爆发后,徐悲鸿随中央大学西迁重庆,足迹踏遍整个西南地区乃至东南亚诸国。经过八年抗战血与火的历练,他完成了他艺术思想的历史性嬗变从着眼历史到立足现实的创作实践,从而赋予他艺术具有革命时代意义的活力,以及给中国美术界人物画带来本质的变化。在抗日救亡的大时代和社会大动荡中,徐悲鸿通过艺术活动及艺术创作来完成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支持大后方如火如荼的抗战美术活动。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未刊书札序二苏晨这一部清代三位著名人物之间的书信集,不但内容丰富,书法也美。我们计划编印一系列这种内容和书法甚至笺纸都较精到的书画册,真希望能如愿以偿。岭南名士王贵忱乡兄,为这部《曾国藩书信》所作的《序》,已把书信作者曾国藩、受者李瀚章、李鸿章...  相似文献   

20.
锋利的雕刀在厚实的木板上纵横施骋,镌镂出造型艺术中独具风彩的力之美的诗篇。古老的神州本是木刻艺术的发祥地,但是,从近代以来,世界却让西方的艺术巨子们耸立起一座座不朽的版画艺术丰碑:德国的凯绥·珂勒惠支、比利时的法朗士·麦绥莱勒、挪威的爱德华·蒙克……就在他们在这块艺坛上独领风骚的时候,鲁迅先生倡导的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1931年开始了!短暂的历程却出现了惊人的奇迹。11年后的1942年10月18日,艺术大师徐悲鸿在题为《全国木刻展》的评论中挥臂顿足地大声呼喊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