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农村人口多、劳动生产产的提高、农村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比较效益低、城乡分隔政策等是导致农村劳动力剩余的主要原因.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则在于转移所可能带来的利益、城市用工制度的改革、农民观念的更新、农民对城市文明的向往等方面。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实现在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两条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对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国外在农业劳动力转移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农业土地政策各不相同,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有自身的特点。对国外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应予借鉴,教训应予吸取,使政策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既要遵循转移的一般规律,有要结合自身特点,不拘泥于此,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之路。  相似文献   

3.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对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在国外农业劳动力转移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农业土地政策各不相同,他们各自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有自身的特点,应对国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予以借鉴,使政策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既要遵循转移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自身特点,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之路。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若干问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及实践过程中,有许多观点和政策值得进一步推敲。其中“转移”内涵及统计范围比较混乱,需予以澄清。我国农业劳动力过多的原因,涉及农业劳动力的供给、需求以及与这二者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城乡就业分治的依据不足,不宜作为政策继续实施。农业劳动力自发转移具有合理性,形成农业劳动力市场,并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应限制其消极面。解决转移问题的出路是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战略管理理论模式,并采取配套的战略管理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关键措施之一,本文分析了制约金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制度、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流动盲目性大等因素,探讨了金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存在的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现有的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层次较低等问题,提出了完善有关政策和制度,调整产业结构、扩大转移市场,构建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建立多渠道培训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武陵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外流并不是简单的劳动力转移,因为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是劳动力具有同质性。本文试图将传统的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结合起来,具体分析武陵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深层次原因,然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劳动力流转与政府政策调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劳动力流转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此间出现了流转动机、流转规模、流转地域等变化。尽管政府政策因应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每一变化,但农村劳动力流转的候鸟式迁徙方式并未根本改变。在城乡统筹发展目标下,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政府政策应该由干预型向引导型、由扶贫型向济身型等政策转变。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是典型的二元经济,农村中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将这些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根据刘易斯模型,投资与工资差距会实现劳动力的转移。近几年,投资的相对不足与较低的农民收入降低了劳动力转移的数量。根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分析,应当实行提高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生产性投资、保障农民工利益等相关措施加速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湖北省千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当前阶段,农民工在市民化进程中出现自边缘化倾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彻底性受到影响。从农村劳动力的农村退出环节、城镇进入环节、城镇融合环节分析,有理由认为,相较于计划经济时代政府行为推进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经济利益诱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至今不顺利、难彻底、欠稳定,户籍制度及其衍生的隐性藩篱仍是其深层次原因,应破除制度障碍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梯度转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我国城镇化和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出发,总结了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传统的人口迁移模型给予述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村劳动力的梯度转移模式,最后给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户籍制度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户籍制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紧—松—紧状况的原因,指出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均衡是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阻碍的主要因素,而户籍制度则是其一个制度方面的表现,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户籍制度的改革有赖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等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的完成。  相似文献   

12.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流出地带来了较大的影响:1.农村劳动力流动推动了县域内的农业机械化,加快了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2.劳务经济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3.劳动力流动提升了人力资本,孕育并诞生了一大批农民经纪人;4.流动让一个由"打工仔"建立起来的消费型城市快速发展;5.劳动力流动促进了地方公益事业的发展.但是自2005年以来,随着河南省农业税的全面减免、政府各项补贴的发放和逐渐增加,农民土地收益不断增加,减弱了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意愿,这势必影响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为此,国家应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弱化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自愿、无忧地从农业和农村中永久性地转移出去,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进一步开展"阳光工程"培训,让农民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以增加流动劳动力进城就业的可能性和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是我国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基于河北、湖南、福建3省林区41个村、290户林农的实地调研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林区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农户占样本的比重超过60%,林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已成为常态。河北保定林农的流动受个人禀赋影响较大,对家庭因素不敏感;湖南邵阳、福建三明林农的流动多受家庭因素影响;农林业经营情况对3个地区林农的流动影响均较大。针对林区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现实状况,认为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用科技实现规模效应及培育社会支持体系等是实现林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提升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通过CGSS2010微观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环境污染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并创新性地选取了环境治理指标作为减轻环境污染变量内生性的工具变量。结果显示随着环境污染程度提高,劳动力的迁移的概率显著下降;中小城市的劳动力较大城市的劳动力而言,暂时未出现环境污染问题驱赶劳动力的情况。同时,在经济开放度较高的城市中,环境污染引致劳动力迁移的概率明显低于经济开放水平低的城市。另外,环境污染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将会通过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升级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迁移是中国农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不完整产权为特征的中国土地制度是否会阻碍劳动力的流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基于期望效用函数构建了一个劳动力转移决策理论模型,并由此提出一个可验证的假说:土地租值的提升会增加移民的激励。运用1978—2011年的经验数据对该假说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更完整的土地收益权和更稳定的土地产权通过增加土地的租值,对农村劳动力迁移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政策上意味着进一步明晰农村土地产权,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以及构建完全的土地市场,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更高生产效率的城市工业部门,帮助中国经济更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四川省大样本农户调查数据基础上,利用Probit模型分析了家庭结构特征对农村年轻劳动力迁移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个人特征的前提下:三代同堂家庭显著支持了年轻劳动力外出,而核心家庭对劳动力的外出有显著负面影响;家庭中有未成年人会限制年轻劳动力的外出;年轻配偶的重大疾病显著地影响了年轻人的外出老年人的严重疾病反而促使年轻劳动力外出,但如果家庭中存在未成年人,则老年人的严重疾病会对年轻劳动力迁移产生显著负面影响。研究结果突出体现了当前中国农村劳动力迁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家庭内部的分工行为,在制定社会保障政策时应该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人口迁移与人口城市化系统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陕西省人口迁移和人口城市化水平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人口城市化水平预测模型,通过系统的仿真分析发现:城乡收入差距加大会引起农村向城市大量的人口迁移,从而加快城市化进程;科技水平对城乡人口迁移有明显的影响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时,会引起城乡人口迁移规模的减小,对人口城市化水平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但降低劳动生产率只能在短期内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长期来看,并不能提高城市化水平;当对农村土地的占有采取严格控制时,对人口迁移具有一定的阻止作用;当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时,城乡之间的迁移人口会有所增加,而人口城市化水平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尤为突出的背景下,农村女性劳动力的非农转移问题极具复杂性和特殊性。重点从就地转移和外出务工这两方面,对中国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最初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考查,之后更多的则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展开研究。并且,近几年来逐步拓展到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中国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流动行为、职业选择、收入水平、迁移与回流等问题进行实证分析。但以下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一是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失地妇女的非农就业问题;二是户籍制度改革下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农村家庭向城市迁移的影响;三是农村外出务工妇女迁移和回流选择行为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劳动力转移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我国劳动力市场四元特征影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文从实证角度研究了四元市场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和贡献,从而可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从四元劳动力市场出发,完善劳动力市场;发展非农产业和城市非正规产业;加强小城镇建设以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20.
以黑龙江省和山东省1978—2010年农业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耕地面积、劳动力数量、化肥量、机械动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土地流转政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劳动力对农业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太明显;化肥使用量能够带来农业增产增收,但在黑龙江省的效果不明显;机械动力能拉动农业增长,农业的科技含量逐年提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给农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国家提出土地流转经营政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土地流转经营能够带来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但是不是所有的省份都适合推广这一政策,需要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情况斟酌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