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研究中的后现代转向或后现代主义在文化、理论和历史这三个领域与宽泛而言的后现代主义产生了某些认同和对应 ,但同时也存有相当的差异。就文化研究本身而言 ,它并非致力于后现代的理论建设 ,而是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后现代理论进行挪用和延伸 ,试图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后现代理论家的视角来修改文化研究的议程 ,使之纳入后现代转向的轨道  相似文献   

2.
"文学性"消解的后现代症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学性"问题,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尤其是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文学"和"文学的"同样成为了问题.值得认真辨析和进一步清理.近来,美国后现代理论家大卫·辛普森认为,当今世界出现了所谓"后现代文学性统治".这一说法,引起不同的反映.在我看来,只有在对后现代文学性问题各种看法分析的框架中,才能看清后现代文学性问题的症结所在.因而本文的主旨在于:分析文学性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语意滑动,并根据当代生活世界及文化现状考察文艺学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与当代中国公共行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迈新 《探求》2008,(5):23-28
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在公共行政领域提出的一种具有批判和建构意义的先锋派理论,它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尤其是理性官僚制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质疑和批判。文章首先介绍了西方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概况及两大流派之间的异同。在此基础上,联系中国公共行政面临的环境与现实,指出中国公共行政正处在传统、现代、后现代因素混杂的阶段,距离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主张和思路,尚存着相当的差距。对中国公共行政而言,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兼具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是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反动,它孕育于西方现代文化的母胎中,对当代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人文社会科学各门学科的确立产生了巨大的销蚀作用:导致"学科规则的消失"和"生成新的学术领域".面对后现代思潮的挑战,当代文学理论范式的转换应当把握反本质主义的理论原点,这是应对挑战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以哈尔滨冬季部分空气污染为例,引出现代化的问题所在,并寻求现代性局限的根源,对其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建设性后现代的相关理念,从而证实了根除环境问题,另一种途径是可能的。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对现代性的负面影响也给予了高度重视,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提出"五位一体",这与建设性后现代的理念不谋而合,建设性后现代的思维模式将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蓄积能量,中国的发展呼唤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中国必将跨越现代化的"卡夫丁峡谷"而步入一个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文化角度分析了现代和后现代问题。通过历史描述,作者认为,现代主义是追求自律的唯美主义,而这一时期的先锋派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则反其道而行之。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先锋派也被体制化了。随着先锋性的丧失,现代主义所刻意强调的物质现实和艺术之间的界限也消失了。  相似文献   

7.
梁秋 《学术交流》2020,(1):55-64
赫勒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与批判是从阐释现代性的三种逻辑及其之间的关系开始的,在赫勒看来,现代性是异质的和多元的,它由技术的逻辑,政治统治(权力)的逻辑,社会地位、功能和财富划分的逻辑构成,这三种不同的逻辑之间有明确的界限,保持平衡不被打破是现代性存在的基础。然而,在当代社会,现代性的三种逻辑之间脆弱的平衡已经被打破,造成了现代人的生存危机。与此同时,历史的宏大叙事已经走向了衰落,出现了后现代政治状况,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赫勒从后现代视角出发,诉诸后现代历史意识的培养和生成,强调在后现代的异质性中重建多元性的统一,从而建立一个令人满意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董立河 《求是学刊》2008,35(3):42-46
历史客观性问题是批判的历史哲学中最重要同时又是最棘手的一个主题,它更是后现代历史哲学中的核心问题.后现代历史哲学从语言的角度解构和颠覆传统历史学的客观性概念,将历史客观性问题转化成了一个语言哲学的问题.在它看来,不存在某种历史学家可以接近的真实和实在.历史本身不过是历史学家虚构的、修辞的、文学的或审美的建构.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是我们理解后现代语境下历史客观性问题的有效指南,也是我们批判后现代历史学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9.
王岳川 《求是学刊》2003,30(2):77-84
新世纪初年,中国学者对后现代的研究从哲学、法学、政治学、心理学、文学艺术、文化产业等方面展开,拓展了"后学"研究空间.学术界对后现代性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注意到后现代主义不是单纯地消解理性,而是剥离现代性的遮蔽,并对现代性的合法性根据加以质疑.本文从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多元问题中考察后现代研究中的争论,对后现代激进哲学--解构哲学思想、后女权主义思想、多元论思想等加以分析,进而透过后现代政治社会学心理学,考察后现代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神学问题,并对后现代文学艺术之维的多元话语透视等几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后学"研究的最新学术轨迹.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现代性蓬勃发展——以“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为标志——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中国,其现代化进程深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干扰和影响,这使得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中,后现代性扮演着早产儿的角色。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不仅代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也是对不同社会状况和社会特征的社会理论概括,在中国,二者的并存彰显了中国社会深层的结构性矛盾和制度失衡。因此,在全力推进现代性车轮向前滚动的同时,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严格地讲 ,后现代主义根本不能算作一种理论 ,它只是对其他各种文化理论提出的一个特殊问题 :当代西方社会在文化或政治经济方面是否已经经历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转变 ,从而标志着现代性的终结和“后现代”的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讲 ,后现代主义是对整个当代文化理论的重新质疑。  相似文献   

12.
郑莉 《社会》2006,26(2):18-33
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齐格蒙特· 鲍曼在4050 年发表的《社会学对后现代性的回应》(后收入《后现代性的通告》)一文中首次对后现代社会学与后现代性社会学进行了区分。鲍曼尝试用“社会性”、“栖息地”、“自我建构”与“自我组装”等概念分析当代西方社会崭新的人类状况。本文试图在阐述鲍曼关于后现代性社会学理论构想的同时,剖析这一构想所凸显的社会学在后现代状况下的理论定位及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试论当前中国影视文化的"消解倾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中国影视遵循"消解"的后现代主义精神,站在"看客"或"记录者"的位置上,采取复制、蒙太奇拼贴、网络综合等多种手段解构传统,消解理性意义,造成了审美活动的日常生活化、大众化、身体化.这种倾向既破坏了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又加剧了后现代人群堕落为"单向度人"的趋势,迫使中国影视界开始思考影视文化负载的真正使命,注意协调古典美学理念和后现代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型现代化"可分层为"现代化"、"新型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以传统现代化为参照,长期缺位或发展不充分的心性、生态和政治文明,构成中国新型现代化的主要维度.其主要特点是:在对象上"化物"又"化人";在内容上,将现代化视为具有复合性和多向度的集合体;在路径上,致力于现代化各个层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结构上,交织着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各种因素,并由此带来传统性、现代性、后现代性的互动生成与建构.解读中国新型现代化,不仅有助于理解此概念存在的合理性,而且也能为制定新型现代化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学理支持.  相似文献   

15.
秦彧 《学术交流》2006,(9):11-14
后现代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研究取向,在方法论上对主流心理学有很大的突破。它凭助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全新观念,对科学心理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法则进行反叛和解构,用整体论、建构论等观念超越了科学心理学自身难以僭越的路障,突破了主流心理学研究的还原论,确立了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社会学标志着社会学进入了快速而成熟的发展时期,这正是鲍曼想告诉我们的。我们相信,后现代社会学会自觉反思并梳理自己的学术神经,以广阔的胸怀吸纳着其他学科的精华,以直接现实性的学术事业在真实的生活世界里揭示出人生和社会更深刻的真谛。  相似文献   

17.
关于后现代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汉广 《学术交流》2003,(6):109-112
对于后现代的问题 ,我们应该保持作为一个中国学者的主体意识来进行研究 ,要深刻地探讨它与西方传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其理论的试探性质 ,搞清它对我们的启迪以及局限。具体地说 ,我们应该把握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它的问题是什么 ,第二 ,它内涵的人文精神是什么 ,第三 ,后现代主义究竟是什么 ,第四 ,后现代思潮的意义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问题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与文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盛行的一种综合性哲学与文化思潮,内部立说各异,基本主题是研讨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特征与文化精神。80年代西方学者围绕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论争与研讨,是就社会进程、时代特征和文化样态两种涵义而言展开的,不同学派对当今西方社会与文化的特征及其未来走向,见解大相径庭,对后现代主义文化也有不同的态度与论评,后现代主义文化中起首要理论核心作用的哲学,是法国的后结构主义和美国的新实用主义,反一切哲学传统,抹煞人的主体中心,是它们的特征;也有另一些学派的哲学家根据不同的理论观点提出建设性的后现代哲学。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今西方各种文化有着强烈的冲击和回响。研究后现代主义思潮,有认识价值与借鉴意义,可以使中国现代化事业注意超越西方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避免有关的矛盾与问题,但不能将它简单地套用于中国的社会与文化。  相似文献   

19.
赵薇 《学术交流》2007,(10):168-170
后现代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存在,我们不能企图以某些条条框框来框定这一文化现象。用已经发生来解释目前后现代在中国的状况是负责任的,而基于此站在文学创作的角度对后现代文学进行更广泛深入的研究探讨,才是文学评论真正的立足点。分析《挪威的森林》这部作品及其人物,探讨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的主题,不难看出作品深刻揭示了信息承载崩溃与人人对话关系丧失下的孤独;建立在"荒诞不经"社会生活基础上的坏;物质缝隙中人的病态与变态。  相似文献   

20.
陈璇 《社会》2008,28(4):173-186
社会的发展与家庭模式的变迁在美国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领域。本文从理论上追溯了功能主义者对现代家庭理想模式的建构,及其对美国家庭研究的影响,分析了美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家庭的研究,从离婚、单亲家庭、非婚同居、同性婚姻等方面探讨后现代背景中美国家庭模式的巨大变迁。经验的事实表明,在美国,现代家庭模式已失去了现实中的主导地位,而且现代婚姻家庭制度的基础也受到了强烈的挑战。女性主义者提出了“后现代家庭”的新概念,学者们也从理论上思考这个时代家庭的走向。美国家庭模式变迁的经验成果与理论探讨为我们研究全球化时代中国婚姻家庭的变迁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