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礼 《领导文萃》2012,(24):40-41
徐达是明朝的第一功臣,他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对明朝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朱元璋赞誉为"万里长城",官至大将军,中书右丞相,中山王(死后追封)。徐达不仅骁勇善战,为人恭谦,功高不矜,对朱元璋更是忠心耿耿,毫无二心。尽管如此,他还是无法回避朱元璋对他的猜忌。朱元璋的疑心很重,对开国功臣的屠杀堪称历代皇帝之首,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只要对他的政权构成了威胁,他宁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人,所以明朝的开国元勋几乎无一幸免。对于手握兵权、功高盖主的徐达,朱元璋当然是一百个不放心,总想找个机会将之除掉。  相似文献   

2.
方尧尧 《领导科学》2012,(34):52-53
朱元璋或许是封建王朝历史上最能残杀功臣的帝王。为了朱明王朝长治久安,朱元璋对可能威胁到皇权的功臣宿将毫不留情,一个个罗织罪名,逮捕问斩,有的甚至诛灭九族。功臣之首——韩国公李善长、朱元璋的亲外甥——大都督李文忠都成了朱元璋的刀下鬼。唯有先封中山侯后封信国公的汤和一直太平无事,朱元璋对他恩宠有加,并把他作为功臣的楷模大加推崇。汤和,论功劳不如李善长,论亲近不如李文忠,他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安享太平呢?  相似文献   

3.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14,(12):88-91
正朱元璋十分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开国之初,百废待兴,各条战线都急需人才。朱元璋掀起了一次访求知识分子的高潮,来充实自己的官僚队伍。而建国之后,朱元璋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前后发生过很大变化。(一)江西贵溪县的夏伯启叔侄想作元遗民,不愿当官,把自己左手的大拇指砍掉了。朱元璋闻知大怒,夏伯启叔侄被枭首示众,全家都被籍没。和夏伯启叔侄一样被朱元璋杀死的还有苏州人才姚润、王漠,他们也是"被征不仕",结果是"皆诛而籍其家"。  相似文献   

4.
朱元璋之问     
朱声敏 《领导文萃》2014,(12):72-76
正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位皇帝,几百年来,他由乞丐登上皇位的传奇被人们津津乐道,他用严刑峻法惩治贪官污吏的历史更是被人们广为传诵,至今粉丝遍布华夏。然而,在朱元璋时代,贪官污吏却杀了一个,站起来一批,始终前赴后继、延绵不绝,以至于晚年朱元璋曾非常懊丧地说:"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朱元璋这个问句在历史上相当有名,我们姑且称它为"朱元璋之问"。  相似文献   

5.
时下“问计于民”成了我们政治生活中的一大亮点。中央领导和地方各级领导下农村,到工厂,在田间地头,在市井马路,与普通老百姓促膝谈心,集思广益。“问计于民”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是国家民主法治的进步。诸葛亮说过一句话:“故为政道,务于多闻,是以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这句话的意思是广开言路,博采众议,可成大业。历史上因“问计于民”成就大业的事例很多:周文王在渭水边上问计于姜子牙而兴周八百载;刘备听从了诸葛亮“隆中对”策,三分天下而得其一;朱元璋采纳老儒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霸”的建议,很快完成了明朝的统一大业。今天,我们在运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策时闻计于民,是以“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来实现现代化的伟业。  相似文献   

6.
马陌上 《领导文萃》2008,(8):149-153
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并非一开始就对知识阶级心怀疑惧。然而开国后不久,朱元璋与知识分子的蜜月期也没持续多久。  相似文献   

7.
夜读史书,看到《明史》中叙述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的一些故事,颇受启迪。马皇后外号马大脚,因为曾与朱元璋同患难、共开国而在历史上很有名,朱元璋称她为“家之贤妻,犹国之良相”。当时,马皇后随朱元璋同住军营,军中缺粮,她从养父家把烧饼揣在怀里带回给朱元璋吃,竟因烧饼热而烫伤皮肉;平日,她总是备干粮肉脯供给朱元璋,从未短缺,自己却常饥饿入眠;朱元璋攻克太平后,天天打仗,她率领将士们的妻妾驻扎江宁(今南京),亲自缝纫衣服鞋袜,以供军需;陈友谅侵犯龙湾,朱元璋率兵抵抗,她又把钱财都拿出来犒赏战士。朱元璋称帝后,立马氏为皇后。马氏勤…  相似文献   

8.
诗谀     
《领导文萃》2010,(6):129-129
<正>明初翰林学士解缙常以诗谀朱元璋。一天朱元璋对解缙说,昨天宫里出了喜事,你吟首诗吧。解听说皇帝得了儿子,于是开口吟道:"君王昨夜降金龙。""金  相似文献   

9.
正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四,意气风发的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国号大明。从一无所有的小和尚,到登上大明王朝开国皇帝的宝座,朱元璋仅仅用了17年的时间,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众多的杰出人才,这使得他在元末明初动荡的社会中迅速地脱颖而出,并最终走向成功。细细分析,朱元璋在用人方面,在立国前后呈现着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为朱元璋的重要助手,刚毅多谋的刘基在朱元璋逐鹿中原及明朝初年的国家治理中曾发挥过重要的辅佐作用,朱元璋以张良视之。刘基在明初被封为"诚意伯",正德年间被誉为"开国文臣第一",后来在民间更是逐渐被神化,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从刘基辅佐朱元璋的历史典故中,领导秘书、单位副职、班子成员等带有领导助手性质的人员,都能得到有益的启发和借鉴。一、至诚若神,突出"诚意"二字刘基一生以诚意立身、立言、立功、立德,被朱元璋  相似文献   

11.
毛佩琦 《领导文萃》2014,(22):83-86
正朱元璋认为,如果民间的风俗败坏了,老百姓都不知道向善,社会流行着坏的风气,国家想要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为推行教化,朱元璋费尽了心思。他把教化推行到最基层,用简单易懂、易于实行的方式,让百姓普遍接受教育。刑乱国,用重典,是明太祖朱元璋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他为了整顿社会秩序,立纲陈纪,不惜使用严刑峻法,虽然明朝初年的社会秩序因此而迅速走上正轨,但他也因此而受到批评。然而,朱元璋并非只依靠刑罚,相反,他特别重视教化,强调风俗道  相似文献   

12.
胡长明 《领导文萃》2008,(21):61-66
对朱元璋研究得比较仔细 1964年5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相似文献   

13.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很特殊,因为它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全国统一政权,又是中国历代王朝中疆域最广、统治时间相对较短(不到100年)的王朝。在元末的群雄逐鹿中,有两位人物尤其引人注目:张士诚和朱元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惜人才,但最终结果是,朱元璋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大明王朝。元廷、张士诚和朱元璋的不同结局与其对待人才的  相似文献   

14.
对朱元璋研究得比较仔细1964年5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相似文献   

15.
姜少勇 《当代秘书》2000,(12):39-39,44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至顺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提举。不久弃官隐居,后出任江浙行省元帅府都事,因反对“招抚”方国珍被革职。至正二年应朱元璋的邀请到了应天(府治在今江苏南京),劝朱元璋脱离韩林儿.独树一帜;并建议先灭陈友谅,再平张士诚,然后北征中原,完成帝业,均被朱元璋采纳。明初任御史中丞,深受朱元璋信任,被称为“老先生”、“吾子房”。  相似文献   

16.
朱元璋由于出生贫寒,痛恨贪官污吏,在执政后采取了中国历史上最严厉的措施来惩贪,连多用一张信纸在他眼里都算贪污。而且,朱元璋杀贪官的手段极其严酷,特别针对贪官制定了凌迟、枭首、阉割、诛族等酷刑,此外,还有骇人听闻的"剥皮实草",就是把贪官的皮剥下,里面填上草。并放在贪官继任者的衙门座位旁边,不得挪开,目的就是为了警示继任者。然而贪腐现象仍旧屡禁不止,朱元璋也哀叹:"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在这种情形下,朱元璋推行了百姓"造反"的群众反腐运动。  相似文献   

17.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10,(13):54-55
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后,不断四处征伐,一路飞黄腾达,很快升任总兵官。虽然战功赫赫,但是,郭子兴手下的其他总兵官对朱元璋不服气。原因当然是他年纪轻,资历浅,晋升太快。  相似文献   

18.
<正>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以其铁腕肃贪"打老虎、拍苍蝇"而独领风骚。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朱元璋肃贪惩腐创造了多项纪录:对贪污腐败最为深恶痛绝、用典最重、打击力度最强、杀人判罪最多、营造声势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成功失败可圈可点,对今日党和国家治贪反腐不无镜鉴。镜鉴之一:整饬吏治应处理好"打"与"拍"的关系朱元璋立国之初就清醒地认识到,正是由于元代晚期吏治的极端腐败才给了自己推翻旧朝的机会,而他的天下决不能重蹈覆辙,故在建国之初,就不能放松吏治整顿,以免给今后的江山留下隐患。明太祖发起的席卷  相似文献   

19.
<正>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后,不断四处征伐,一路飞黄腾达,很快升任总兵官。虽然战功赫赫,但是,郭子兴手下的其他总兵官对朱元璋不服气。原因当然是他年纪轻,资历浅,晋升太快。朱元璋以他极高的天分,树立了一个"以术驭人"的典型例子。为了确立自己的威信,他叫小兵把会议大厅的椅子撤了,换上长凳。这样在开会时,各人就可以自由挑选自已的座位。第二天,朱元  相似文献   

20.
朱元璋虽是农民出身,但当了皇帝后,身边服侍的人也多了起来。有一位姓杜的剃头师傅,专门负责给朱元璋打理容颜。这一天,杜师傅为朱元璋修指甲。事毕之后,他把剪下的碎指甲小心翼翼用纸包好,揣进怀中。朱元璋看在眼里,问杜师傅意欲何为。杜说:“指甲出自皇上圣体,岂敢狼藉?卑职将携回家去,谨慎地珍藏起来。”朱元璋斥道:“你胆敢欺我,你为朕修了十几年的指甲,难道都珍藏起来了吗?”杜答:“回皇上,卑职全都藏起来了。”朱元璋命锦衣卫看住杜师傅,再派人到杜家去取指甲。少顷,使者从杜家捧了一个红木匣子回来,只见里面全是碎指甲。使者说:“这个指甲匣子供在佛龛上,匣前摆着香烛敬奉。”朱元璋顿时大喜,当下,就赏了杜师傅一个太常寺卿的官职,相当于今天的中央机关事务局局长。剃头匠陡升为正部级高官,仅因为收藏了指甲,不要说用今人的观点。就是放在明代当世来看,也是一种令世人瞠目的“异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