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左传》论士,有"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之说,元好问就是13世纪中国北方的一位杰出的达节之士.他金亡不死,上书蒙古中书令,又觐见忽必烈,请忽必烈为儒教大宗师.这些惊世骇俗之举,是其价值观的反映.综观其在易代之际的全部表现,可以发现元好问的社会、人生价值取向主要包括以仁为归的生死观、以事功为重的忠义观和以民为贵的道统观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2.
<正> 二论诗的标准元好问论诗,开宗明义,首先明示要以“正体”作为根本标准:“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所谓“正体”,翁方纲解释说:“‘正体’云者,其发源长矣。由汉魏以上推其源,实从《三百篇》得之。”来之杜甫的“别裁伪体亲风雅”。(《石洲诗话》)这是完全正确的。有元好问在其他诗中所写的“诗亡又已久,雅道不复陈”(《赠答杨焕然》)和“风雅久不作,日觉元气死”(《别李周卿三首》之二)可证。《诗经》中的风雅——汉代乐府中的民间歌谣——建安时期以三  相似文献   

3.
金末著名诗人元好问于金都汴京为蒙古军围困之际未遁,后降将崔立举事,元氏被迫从之,参与撰写颂德碑文,自感有失名节,终生抱恨。元好问为补己之过,上书蒙古重臣耶律楚材,乞求其能善待、起用亡金名士,引导蒙古贵族重视“衣冠礼乐,纪纲文章”,于此仍有谤者。蒙将张柔荐元好问主修《金史》,元氏大喜,欲力成其事,然未果。无奈,其只得将余生用于广辑金代史料,以备后人修正史之用,并冀藉史书表明自己偷生、上书之苦衷,求得后人之谅解、宽宥。  相似文献   

4.
刘向(约前77—前6年),主要活动于西汉后期的宣、元、成三朝。他是一个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及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个较为正直的政治家。刘向的思想虽也受到诸子、特别是道家学说的某些影响,但其主要倾向则属正统儒家,与董仲舒一样,强调“天命”“谴告”之说。不过与一般迷信妄言不同,他更多是以“天”的权威,来进行讽谏,劝戒“天子”,普施善政,限制独裁。所以他说:“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背之则亡。”(《说苑·建本》)这样,又从高深莫测的天上回到了现实的人间。这正是他那以“美刺”为中心的诗歌教化说产生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元好问山水景物诗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代杰出的鲜卑族诗人元好问,以“一代宗匠”独步金元诗坛.他创作的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的诗歌,尤其是他的“丧乱诗”,奠定了诗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此外,他的山水景物诗,独创一格,可与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的作品媲美。纵观元好问的山水景物诗,佳篇丽句萃若林,意之所在,随物赋形,“上者可以惊心动  相似文献   

6.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我不知道这十八个字对韩信来说意味着什么。在被刘邦以莫须有的罪名抓住之后,他说了这句话,充满了悲凉的味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陶诗出现在晋宋诗坛上,这似乎是个奇迹,历代诗评家们对此都赞叹不已。宋代真德秀说,陶诗在《诗经》、《楚辞》之后而“为诗之根本准则。”①明人许学夷说:“惟陶靖节不宗古体,不习新语,而真率自然,则自为一源也,然已兆唐体矣。”“已兆唐体”者,是说陶诗已开唐诗之醇味;“不宗古体,不习新语”、“自为一源”者,则是说他的五言诗不摹仿前人,有着自身的独创性。从文学史上看,任何诗人都不能脱离前辈作家所提供的艺术积累而进行创  相似文献   

8.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是金、元之际的重要文艺理论,很有研究价值。但元好问的文艺思想,并非全是个人独创,而是和师友的教育影响分不开的。例如下面这一首: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诗中前二句,是秦观(少游)作的,《山石》是韩愈写的一首七言古诗。元好问称赞韩愈的《山石》而对秦观不满。这一观点,出于元好问的老师王中立。元好问在《中州集》卷九的《王中立传》裡,说过下面一段话: 余尝从先生学,问作诗究竟当如何。先生举秦少游《春雨》诗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 蔷薇卧晓枝。’此诗非不工,若以退之‘芭蕉叶大栀子肥’之句校之,则《春雨》为妇人语矣。破却 工夫,何至学妇人。”  相似文献   

9.
元好问的前半生生活在金末士人群体比较活跃的时期,金亡前他已处在士人群体的中心位置。蒙古族军队的入侵给金代社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士人群体也难逃厄运,大量的士人在战争中死亡。元好问侥幸存活,但死亡的阴影笼罩着他,亲友的离去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灵伤痛,而他超人的精神境界决定了他的痛苦没有停留在这一层面上,他要把整个士人群体的悲剧展示给世人。在他的《中州集》作家小传、碑记铭文、诗歌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他强烈的悲剧意识,同时也可以看到他内心的孤寂和痛苦。  相似文献   

10.
商鞅之死     
几部高校《中国古代史》教材均谓商勒被“车裂而死”。《辞海》也载:南斯在“秦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因此,商故死于车裂一说广为流传。然证之以原始资料,可知此说不确。《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缺,放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河秦国。”同书《商君列传》谓:惠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哈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印而破槐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口:‘“商君,秦之贼,秦强而贼人魏,…  相似文献   

11.
孟子所谓“王者之迹熄而《诗》亡”即西周之礼乐制度崩而《诗》亡。孟子以王道一统天下为政治理想,所以他强调孔子作《春秋》是秉承了《诗》之礼乐血脉,《春秋》所叙即为“天子之事”,这也就是他说“《诗》亡然后《春秋》作”的深层用意。  相似文献   

12.
元好问(1190—1258),字裕之,号遗山,系出拓跋氏,忻州秀容(今山西忻县)人,为金代最著名的诗人、词人、古文家、批评家和史学家,是“金百年以来,得文派之正而主盟一时者。”(徐世隆《遗山先生文集序》)被誉为“一代宗工”(《金史·文艺传》)。 《论诗绝句》三十首,是元好问文艺批评的代表作,清人翁方纲谓“先生一生识力皆具于此。”(《石洲诗话》)今人郭绍虞也说这一组诗“体现了一家论诗的宗旨。”(《中国  相似文献   

13.
忧患造就诗人─—论元好问诗歌创作高峰在河南陈书龙元好问是名冠金、元两代诗坛的鲜卑族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他博学多才,文学创作涉足诗、词、文、散曲和小说各个领域,以诗的成就为最高。元好问的诗作.继承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广泛而深刻...  相似文献   

14.
<正> 金元之际我国北方最杰出的诗人元好问,曾经在南阳度过了六个年头,给我们留下了诗词近百首。这是他生活和创作的一个重要阶段。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金宣宗贞佑二年(1214)三月,蒙古军屠忻县城,死者十余万,元好问的哥哥元好古也被杀害。元好问和母亲一起流亡到河南福昌三乡镇(今河南宜阳三乡镇)。宣宗兴定二年(1218),元好问从三乡移家登封,并在昆阳(今河南叶县)置买了庄田。他在这里前后住了9年。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元好问由当时文坛名流赵秉文、雷希颜等推荐,应试宏  相似文献   

15.
“童心说”的实质是真实李卓吾“童心说”的提出,首先是一种文学观,是对文学现象、文学领域一些问题的看法和认识。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焚书·卷三·童心说》)他认为只有具有童心的文学才是真文学。又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他提出以“真情”求“真文”,意在“绝假纯真”,得出“真文”。可见“童心说”的实质是真实。而真实是文学与  相似文献   

16.
《诗文自警》辑佚十五则,系统地反映了元好问的散文审美理论。儒家的“中和”思想是元好问散文审美理论的基石,“不随人后,自成一家”是元好问散文审美的创新追求。在立意与遣辞的关系上,元好问凸显“意”的表达。同时他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处理散文写作艺术技巧问题,提出许多精辟见解,表达独到的散文审美接受理论。  相似文献   

17.
<正> 由山西大学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姚奠中教授主持的《元好问全集》搜集整理工作于去年完成,在纪念元好问诞辰八百周年之际正式出版。元好问(1190—1257),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字裕之,号遗山。是我国金元之际成就最高的诗人、词人、散文家,也是文学批评家和史学家。他在中国文学史以至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金元以来,历代评论家对元好问都有很高评价。有的全面评论,有的分体作评。前者有郝经所写“墓志”、《金史·文苑》本传,徐世隆所作“集序”,《四库全书·遗  相似文献   

18.
元好问研究的新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好问是文学史总要提到的诗人 ,但大抵是在金代文学的一小节里。在人们的印象中 ,他只是少数民族统治的北方地区的一位诗人。这或多或少是一种错觉。前人虽也有南北观念 ,但评元好问 ,则总是把他融入我国诗歌发展的滔滔长河中来认识 ,而且评价是很高的。譬如元初的郝经说他“独以诗鸣 ,上薄风雅 ,中规李、杜 ,粹然一出于正 ,直配苏、黄氏”。[1 ] (第 432页 )清人这类的评价更多 ,如李调元《雨村诗话》说 :“元遗山诗精深老健 ,魄力沉雄 ,直接李、杜 ,能并驾者寥寥。”郝经说他“中规李、杜” ,李调元则干脆说他“直接李、杜” ,把两宋以来…  相似文献   

19.
“之字结构”是指古代汉语中“主语 之 谓语”这种语法形式.如:1、季孙之爱我,疾灰也;孟孙之爱我,药石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2、比干·子胥知其君之必亡也,而不知身之死也.(《荀子·说林下》)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  相似文献   

20.
金代诗人元好问亲历金、蒙两国之战,遭遇国家与个人的沧桑巨变,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与人生处境影响下,他的诗歌在社会与人生思想方面对《庄子》多有接受.元好问极力反对战争,抨击官场,追慕庄子所推崇的淳真质朴的理想社会.为获得精神的自适,元好问努力看淡生死,不慕荣华,希望能够隐逸于山林之间来超脱现实的困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