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琳琳 《理论界》2004,(4):266-267
汤寿潜,1855年生,浙江仁和天乐乡(今萧山县进化镇)人,原名汤震,字蛰仙。1890年,他怀着匡世救民,改变中国积弱受侮的局面,首倡变法,同年,出版其巨著《危言》一书,洋洋50万字巨著使朝野为之震动,因而,汤寿潜被称为“华夏第一位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1917年6月6日,汤寿潜病逝,享年61岁。汤寿潜一生著述颇丰,留有《危言》50卷、《奏准商办全浙铁路》、《尔雅小辨》20卷、《理财百策》2卷、《说文贯》2卷、《文集》多卷、《三通考辑要》多卷。在汤寿潜一生的理论贡献中,他的宪政思想虽然不是最光辉瞩目的,但是却为我国的宪政之路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汤寿潜的宪政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宪政思想是康有为指导维新变法的政治纲领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提出了“设议院”、“兴民权”、“立宪法”、仿效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等较系统的宪政主张。研究康有为的宪政思想,不仅会使我们对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历史困境和艰难历程有更深刻的体认,也将有助于我们总结维新立宪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推动当今中国的宪政建设。在此,本文拟就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宪政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康有为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以及其宪政思想的西学渊源等作一粗浅的梳理。  相似文献   

3.
论汤寿潜的立宪思想及其社会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冰冰 《齐鲁学刊》2002,(6):141-145
汤寿潜是中国近代维新派的著名代表 ,又是江浙立宪派的领袖 ,是晚清维新派中唯一一位与戊戌变法和立宪运动相始终并经历了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 ,在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中产生过重要影响。曾撰写《危言》一书 ,阐述了他匡救时世的维新思想  相似文献   

4.
1898年的戊戌变法,由于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历时103天,终于失败了。作为维新变法主要鼓吹者康有为,其维新变法思想动因如何,论者往往语焉不详,未予深究。本文试从康有为所处的历史条件及其阶级、经济地位探讨他的维新变法思想动因,提出看法,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教育思想,是指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90年代康梁维新变法意夕在教育领域提倡和传播的改革新思潮。它大体上经历了从萌芽、发展到趋于成熟的过程。 一、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教育思想的萌芽阶段 从19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是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教育思想的萌芽时期。  相似文献   

6.
西周之初,统治者吸取殷商末年暴政失民,早坠"天命"的教训,对政治法律制度等进行了"维新".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对政治法律思想的"维新".周人对天命观的改造,并因此而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纲领,是对当时社会变革的积极反应,同时也揭开了中国"德政文化"的序幕.  相似文献   

7.
抗日保台斗争失败造成的巨大伤痛,是丘逢甲内渡后力持和坚守维新立场的内在动因。从"百日维新"之前到戊戌政变之后,他对清朝腐败统治始终表示极大的不满,以全面改革作为政治追求的目标。与此同时,他依据自身实践,将兴学育才作为中国变革的一项根本性举措,并主张通过"尊教"来统一人心和保存传统文化精华。这些思想受到康梁等人的影响,又颇有特色,为维新思潮的表现形态提供了别具一格的样式。  相似文献   

8.
戊戌时代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既是维新变法运动的领导者,又是戊戌新思潮的鼓荡者;既直接参与并领导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实际斗争,又以救亡图存、向西方寻求真理激励。启蒙了整整一代人,指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走向。毫无疑问,西学是康梁等维新志士设计救国方案的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则是他们“以天下事为己任”的救国抱负的文化动因。佛学则主要作用于维新志士们的人格塑造和精神品质的养成。本文拟从此入手,来分析佛学思想是如何通过对人的内在人格的熏染,进而影响着政治体制的伟大变革、这一重要的近…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林则徐的政治思想、洋务运动思潮、洪仁王干新政思想、新教传教团的教义。  相似文献   

10.
邵勇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3(9):147-152
汤寿潜是近代"教育救国"思潮的积极鼓吹者和力行实践者.他对封建科举制度提出严厉地批评,主张采西学,变科举,兴新学,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式人才.他在师范教育、普及教育、实业教育、高等教育、留学教育以及编撰教科书、筹划教育经费等问题上都提出了颇有见地的主张.汤寿潜的教育思想虽不无局限性,但也是他以天下为己任,拯时救世的重要表现,历史进步作用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1.
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活动日甚一日,中国遇到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洋务新政在近代化方面虽颇多建树,但终未能转弱为强,反被近代化同时起步的东邻小国日本打得惨败,表明“中体西用”的理论不再适用。在这亟需变革又缺少指导思想的时候,康有为提出了以变政为核心的维新思想,指出了中国近代化的方向。他的托古仿洋的论证方式,也为当时沉闷的中国思想界注入了一些新鲜的空气。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学术界首次分析了恽代英早期思想的特点,并对其早期政治思想的基本倾向提出了看法。作者认为恽代英早期思想的特点是:①主张以伦理改革为手段改造社会,但比较注意内省功夫;②较早看到资本主义的弊病;③受到无政府主义思潮的严重影响;④受到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但却具有积极进取和务实的精神。恽代英虽然受到无政府主义思潮的严重影响,且在1919年底以前有逐渐加深的趋势,但在对一系列重要问题的看法上与无政府义主义有着原则区别。其早期思想的主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是无政府主义。早期的恽代英是一个受到无政府主义思潮严重影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相似文献   

13.
刘方政 《东岳论丛》2002,23(6):129-131,144
中国早期话剧的创生和发展 ,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思潮意义。它与传统戏曲既有形式上的联系 ,更有本质上的区别。这一新的戏剧体式是为配合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而对西方话剧主动的“拿来”。在戏剧观念、戏剧结构和戏剧的表现形式诸方面为五四时期的现代话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为了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历史借鉴,运用文献分析等方法对维新思想家的三重和谐理念进行研究.维新思想家的三重和谙理念谋求以下三类关系的和谐,即义与利、利己与利他、个体与群体的和谐统一.义与利的和谐主张义利统一,义利并重;利己与利他的和谐主张"己他"兼顾,"己他"两利;个体与群体的和谐主张爱群利群,培养公德意识.  相似文献   

15.
张君劢宪政思想平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先初 《船山学刊》2002,(2):117-122
张君劢是近代中国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宪政主义者。他一生为宪政奔走呼号,并且身体力行,致力于宪政的实施。他以自己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给历史贡献了一笔重要的遗产,任由后人研究和评判。一、终其一生的宪政追求宪政在中国是舶来品。19世纪下半叶开始,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将学习西方的重点由其器物文明转向其制度文明。他们抱着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目的,对西方的宪政经验及其学说进行系统的介绍,随之,中国思想界形成了一股声势颇大的立宪思潮。这一思潮从康有为、梁启超鼓吹维新变法算起,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几乎笼罩了整个…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早期著作充满着复杂性和神秘性。长期以来,有很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来试图阐明他早期思想的特色及来源。笔者经过考察发现,对李大钊的早期思想产生最大最直接影响的是日本评论家茅原华山的一系列著作。更具体地说,以《青春》为代表的李大钊著作所表现出的时间观、历史观、文明观,是直接受了茅原华山的《悲壮精神》、《人类生活史》及其主办的《第三帝国》杂志的影响。李大钊早期著作所具有的茫漠及难解,也只是所依据的茅原华山著作的茫漠性及难解性的反映。李大钊的早期思想与茅原华山的奇异交错,给我们分析中国1910年代思想史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暗示,即191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卷入到同时代的世界思潮中,并与世界思潮紧紧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宋恕(1862—1910),浙江温州府平阳人,是我国近代史上值得重视的启蒙思想家.他早年受教于名儒孙锵鸣,师事古文经学大师俞樾,并接受早期启蒙思想,投身甲午战后社会改革的巨澜,抱负不凡.但他一生颇不得志,先后只担任过上海龙门书院、安澜书院、南京钟山书院、杭州求是书院、水师学堂的讲席、总教席,山东学务处议员、编译局坐办等职。虽广交维新名士,却未成为戊戌变法运动的骨干;虽著述博丰,却多沉于竹箧.他不似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在近代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但其思想确也影响了不少维新志士.特别是他从学术(科技)的觉悟到政治的觉悟,再颓流回学术觉悟的波浪式思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70—90年代,国人早期商业报刊的兴起,未尽然是感应了中国资本主义发达的时运,却在相当程度上因应了洋务强国的思想浪潮。随后,维新思潮推动中国民族报业攀上了第一个高峰。没有任何一个典型事例比维新运动中国人报刊的起伏跌宕更能说明社会思潮之于媒介兴衰的重大影响力了。而清末最后十年,"启蒙"、"革命"思潮则带来了白话报刊之崛起及口语传播的复兴。透过清末社会改革运动中的媒介嬗变,可以清晰地看到,作为一种重要的推进力量,传播媒介与时代思潮相扶相长,社会思潮有时甚至可以促使传播媒介跨越客观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的制约,急速跃进。  相似文献   

19.
刘兴豪 《云梦学刊》2009,30(2):83-85
维新报刊在其特定历史环境下,发挥了舆论先导的政治功能:维新报刊是政治变革的“喉舌”,是监督政府、议论朝政的舆论利器,向读者宣扬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变法维新思潮中的吴汝纶与桐城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曾光光 《江淮论坛》2001,1(3):94-98
甲午战争后 ,在维新变法思潮与新文体的冲击下 ,曾经随洋务思潮而“中兴”的晚清桐城派又陷入困境 ,在此困境中 ,吴汝纶起而改造桐城理论 ,以迎合维新变法思潮 ,使晚清桐城得以延续。他对桐城派理论的具体改造有三 :其一 ,减弱桐城文的政治色彩 ,回避桐城“义理” ,使晚清桐城免于成为新思潮的批判目标 ;其二 ,重新定位桐城文章的艺术形式 ,提倡“醇厚”之文 ,以与维新派的新文体抗衡 ;其三 ,借桐城文章宣传西学。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 ,吴氏在宣传西学、倡导维新上 ,与维新并无多大冲突。吴氏以桐城古文宣传西学、倡导维新的努力 ,在传统知识分子中赢得了一定市场 ,促进了维新思想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